大理景区 大理景区历史
大理景区历史
1.谁能给我介绍一下云南大理的历史和旅游景点
1、白族的很多节日和盛会多集中在每年的3至4月间,此时来游,会感
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有歌唱到:"大理三月好风光",所以在春季,无论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苍山、游洱海,都再适合不过了。
2、如果想畅游洱海,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前往下关北面的洱海码头乘坐游船。游船通常在每天清晨8:30出发,建议提前一天购票。一般小船不去南诏风情岛,通常途经金梭岛、小普陀岛、观音阁然后返回,注意游览计划的安排。
3、昆明到大理的车,终点站是到下关(下关是新城区),不是大理古城。出了下关车站可以乘4路公交车直达大理古城(距下关约20公里),车程40分钟。
4、大理人民较为热情大方,在您不清楚地点或需要问询时,尽可放心向您遇见的人询问,一般您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对中年男性,一句普通话的“师傅”,会令人感到亲切。
5、大理春、夏、秋、冬四季如春,平均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每年三月初即可换着春季服装,五月初,夏装已在大理流行,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期间,可穿着秋季服装,如果您是11月中旬来大理,在
您的行囊中,最好备上一件冬衣,以备不时之需。
6、特别注意的是,大理日温差有时候可高达10度左右,高原地区都有一个特点,白天出太阳热,早晚没有太阳的时候就会凉一些,在夏天,只要一下雨,就会像冬天一样寒冷,当地有“一雨成秋”的说法。所以来大理,不管什么季节,都可能会遇到一天之内有很大温差的情况,特别在雨季较多的夏秋两季,最好夏装、防风、防冷的服装都适当带上一点。大理市下关是有名的“风城”,如果您的行程中在下关有停留,防风的服装一定要考虑带上,届时如果您注意观察,您会发现,河边的树都是朝一个方向倾斜的,你就知道“下关风”的厉害了。
7、大理天晴的时候阳光灼热,紫外线强烈,应尽量避免太阳光的直射,户外活动时遮阳帽的准备是必需的,一幅太阳镜会让您在行程中视觉倍感舒适。
2.大理历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刺激汉武帝探索从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经营西南边疆。
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区遥置叶榆县,是中原王朝最早在云南设县的地区。东汉时隶属于南中地区的永昌郡。
大理地区三国时臣服于诸葛亮的南征军,设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先后属河阳郡、西河郡。
当时,白族已大致形成,并在洱海边建筑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边有6个部落,称为六诏。
唐高宗时,蒙舍诏以外的五诏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兼并五诏,建立起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今天云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也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段氏自称是汉人后裔,立国后,大力推行汉文化,并与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国历经了316年后,在1253年,为忽必烈亲征所灭。1274年,元朝为便于统治,在押赤城(又名中庆路,今昆明市)设置了云南行省,同时设立大理路及太和县,隶属于云南行省。
从此云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转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
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清代沿袭明制。
1856年(清咸丰六年)爆发云南回变,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权,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 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
1950年析置下关市,1983年,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了县级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约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扩展资料: 大理地势西高东低,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56毫米。农业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猪、牛、禽蛋等,特产有云南山茶花、苍山杜鹃花、大理雪梨、下关沱茶等。
目前工业主要集中于洱海南岸的下关镇附近,有烟草、茶叶、食品、纺织等门类,盛产大理石。 位于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的"太和村"是古南诏国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遗址,规模较大,是国家级文物。
位于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镇则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当地的民族风情浓郁,民居颇具特色。 位于洱海北岸的上关镇古代为大理古城的军事屏障,境内遍植朝珠花,以“上关花”而闻名。
此外,附近还有鸡足山和巍山等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理。
3.大理市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 个。
其历史之悠久,可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人类在这里繁 衍生息。殷周时期这里居住着“隽、昆明”部落。
战国至秦汉时 期,这里是蜀身毒古道的必经之地。西汉时,武帝曾派 人寻找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在此受阻。
隋唐之际,洱海地区出现 六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六诏之南 (即今巍山),又称南诏。
当时唐王朝为对付深人云南的吐蕃势 力,扶持日益强大的南诏。至第四代王皮逻阁时,在唐朝支持 下,南诏统一了其他五诏。
开元二十六 (738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这 标志着“南诏国”的建立。 公元939年,段思平建大理国。
“大 理”的名称即始于此,从此它就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 专用地名,直至现在。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蒙古大军 “革囊渡金沙江”,灭大理国。
之后,元靱在云南设立行省,并将 省治移到昆明;同时,设大理路,治所在太和县。 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征云南,次年平定大理等地,将 原大理路改为大理府,府治仍在太和县。
清朝仍设大理府,民国二年(1913年)太和县改为大理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原拱卫大理的龙尾关(下关)不断发展,1961年设立下关市。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大理县和下关市建制,组建为 大理市。
4.大理名字的由来,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藉。
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 "一词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
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 859年,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
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十三世王舜化贞,灭亡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 927年,东节度使杨子贞杀了大长和国第三世王郑隆各,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大兴国"。
10个月后,杨子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 他们彼此混战,实行苛政重赋,百姓纷纷起义。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 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
5.:) 我去大理旅游,能介绍一下大理历史和历史遗迹及地址吗,还有就
大理历史- -
大理历史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l09年)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崔唐、不韦等县
唐初,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六诏中蒙舍诏居南,故称南诏。公元738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
南诏从第一世王细奴逻到末代王舜化贞共经历13个君主的统治,于公元897年被权臣郑买嗣所灭。公元902年,郑氏号称"大长和国"。927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又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又废赵善政,自立"大义宁国"。南诏历史共247年。南诏时,地方行政建置设十赕、六节度和二都督区,其中十赕为统治中心,均在大理州境内。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把持地方势力,挥戈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起大理国政权。公元1253年,蒙古忽必烈率军从青藏高原南下,跨革囊渡过金沙江,攻占大理城,大理国最后的国王段兴智被俘,大理国瓦解。 大理国经历了317年,22个国王,其辖境与南诏极盛时大致相当,大理州境内的行政建置大致沿用南诏时期,仍是大理国的统治中心。
大理国灭亡后,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派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建立云南行省,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洱海边的大理转移到了昆明。公元1276年,赛典赤把原来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建为路、府、州、县。至此,"云南"正式成为行省级区划的名称。现在大理州的辖境当时分属于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平民府和威楚路。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现今的永平、南涧两县则分属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吴三桂率清兵入云南。但严格地说,清朝最终控制云南全省是在吴三桂死后的康熙20年(公元1681年)。这之前,云南政区基本沿袭明治,以后亦只有小的变更。清朝,大理地区各县分属于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隶厅。大理府为迄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
公元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云南成立军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为滇西道,后为腾越道。1929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了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 公元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成立。大理专区辖大理、下关、邓川、洱源、云龙、水平、漾濞、蒙化、凤仪、弥渡、祥云、宾川,以及现在属于临沧地区的云县、缅宁(今临沧)、顺宁(今凤庆)共15个县市。1956年 11月 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到1983年,区划几经调整,大理州辖有现在的一市(大理市)、八县、三个民族自治县。198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理被定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国务院又将大理列为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6.谁能告诉我关于大理的历史,谢谢了告诉我关于大理的历史故事啊,
大理的历史故事 1942年,我国绘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从印度经东南亚回国,在大理停驻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墨宝画作,也留下了两句名句:“乞食妙香国,销魂清碧溪”。
“妙香国”就是指大理,“清碧溪”则是苍山中部的一处深潭景点。 大理为什么叫妙香国呢? 妙香,佛书《增一经》载:“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心清闻妙香”的诗句。一般是对佛教盛行地方的形象称谓。
南诏时期,佛教传入云南,受到王室和平民的普遍信奉。 大理为王都所在地,更是信佛成风。
公元819年,南诏王劝利晟命王嵯巅重修崇圣寺“基方七里,有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斤”。大理已有“佛国”之称,崇圣寺亦称“佛都”。
至公元864年,世隆执政时,征战四方“夷民征服,皆感佛维持。 建大寺八百,谓之‘蓝若’;小寺三千,谓之‘伽蓝’,遍于云南境中,家知启到,皆以敬佛为首务”。
公元937年,段思平讨伐杨干贞,建立大理国后,佛教更是盛行于世。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
大理国共传22代王,其中有9代王都是禅位为僧的。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当时信佛之诚笃。
南诏时,还有一件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长画流传于民间,这就是著名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另有一件珍贵的巨型佛教艺术品“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画系全长数丈,共分三段。共134开,有像628个,彩色施金,细笔精绘。
到了元代初期,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写道:“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善浮屠,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至其处者,使人名利之心俱尽,此大理大观也”。
星罗棋布于苍山洱海间的佛寺古刹,有著名的崇圣寺三塔、感通寺、中和寺、无为寺等。 明代著名的担当和尚就曾结茅鸡足山,修身养性,晚年移住感通寺。
担当文才高雅,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滇西,他仰慕谪滇状元杨慎的人品和才学,重修了写韵楼,终日在楼上静修和吟诗作画。担当和尚生于明末清初,经历了山河破碎、亡国之痛,他的诗、书、画反映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艺术水平和思想性都很高。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担当在感通寺圆寂,终年81岁,葬在感通寺的山林中。 。
7.大理著名旅游景点介绍(详细)
1。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也可由下关乘小马车前往,不过千万要在上车前谈好价钱。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内有许多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旅馆可供选择,价格不算贵。
2。苍山揽胜
苍山又名点苍山,它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东临洱海,西望黑惠江,共有雄峙嵯峨的19峰,海拔一般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为4122米,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容”。
最奇妙的是,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由上而下,顺东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这19峰18溪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
许多充满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观都位于苍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佛图塔、无为寺、桃溪中和寺、九龙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在大理著名的“凤花雪月”这四大名景中,“雪”之所指就是苍山上的雪景。
前往苍山,下关市区内的各个汽车站和主要宾馆门前有专线旅游车。
3。洱海风光
洱海堪称云南省著名的高原湖泊,海拔1972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面积为248平方公里。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
洱海共有3道、4洲、5湖、9曲,由于少受污染,湖水清澈,透明度高,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暇美玉”。
到了洱海,最应该到附近的白族渔村里去看看,因为高原上的渔村本就不多见,50年代著名的电影《五朵金花》就是反映这里的生活。
下关的洱海公园,是专为游人看洱海而建的,从城内任何地方,只要5元钱就可乘出租车到达。有兴趣的话,您还可以从这里乘船游览洱海,木船、快艇都有,乘船前,别忘了把价钱谈妥。
4。大理四景-风花雪月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名胜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和引人入胜。
关于风、花、雪、月四景,千百年来,在当地白族人民中世世代代传诵着一首谜语诗,使大理老少都熟识风、花、雪、月四景。
诗曰: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
七人头上长青草(花);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
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1962年1月,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赋留风花雪月诗一首: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诗立意新,对仗工整,点出了风花雪月四景及其联系,让人玩味无穷。
8.大理得名的来历
没有来过大理的人,认识大理大都源于两个出处,一是金庸先生的小说,小说中段皇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昭古国的清远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二是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随着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蝴蝶泉边来相会”,大理秀美的风光也广为人知。
其实,大理有的远不止这些。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名。
远在新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居住。西汉武帝在云南设 不支持Flash 京郊最爱郊游方式PK 盛夏,亲吻海之蔚蓝 探访中国的少数民族 全球最奢华旅游专列 置郡县时,大理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
唐宋时期,大理先后出现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南昭国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在元代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元代,云南行省建立,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由大理移至昆明。但是,大理仍然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设有路、府、行政专员公署等地级一级的政区机构。
1956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同时,大理也是滇西的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后,大理已逐步发展为滇西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保存着古朴而浓郁的白族风情。
到大理你可以了解白族的生活习俗,可以品尝别具一格的白族风味食品,可以选购到称心如意的白族民间工艺品,还可以参加传统的。
9.讲述一下大理王朝的简史
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
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
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
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省级元世祖平云南碑、苍山神祠、佛图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大理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
大理作为数百年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
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荣戴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双重桂冠。大理风景名胜区主要含苍山、洱海、白族风情以及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坝区,西倚一字横列的苍山,东濒碧波荡漾的洱海,这种“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格局,使古城增辉添彩。横列如屏的苍山,雄伟壮丽;明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镜,加之坝区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优美绚丽的高原景观,这山山水水之间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风情,更富灵气和迷人的魅力。
总之,大理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特色显著,苍洱风光优美动人,白族风情浓郁奇丽,再加之大理古城和新区是脱开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这就使得大理既古风犹存,又能全面地持续发展,在苍洱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大理属高原型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四季皆宜旅游。但夏秋之交雨后气温下降很快,当地有“一雨成秋”的说法,因此那时来大理旅游的游客最好带上几件秋衣,以防着凉。
不过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样:“大理三月好风光”,春季,无论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苍山、游洱海都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前大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正(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乾兴(1)壬戌 1022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大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10.大理古城简介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截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1、大理崇圣寺三塔
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
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理古城
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
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3、水目山
离祥云县志25公里。这里属于马街乡,海拔2070米。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开堂之日,六诏的首领都来祝贺。
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历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晚清时期的无往如禅师、非相行禅师街头在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清初有名的担当和尚,也曾在此长住。
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