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简介 常德历史的演变过程
常德历史的演变过程
常德市自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筑城拒楚以来,迄今已2280多年。
两千多年来,其城名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先后有临沅、监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名称。
通常人们较为熟悉的有武陵、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
武 陵
汉高祖(刘邦)时所置郡名。
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汉高祖五年(前202),更黔中郡为武陵郡,辖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等十三县。
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及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
其后辖境逐渐缩小。
隋开皇(杨坚)九年(589)废。
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朗州为武陵郡。
境内少数民族和汉族错居,被称为“武陵蛮”。
“黔中”为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地。
贵州的苗岭有支脉东北出,迂道川、鄂,行乌、沅二江间,入湖南西北境,蔓延于澧水之南,至常德县(今鼎城区)西境止,通称“武陵山脉”。
其所分布大部为古“黔中”地。
因此,取“黔中”为郡名。
晋代潘京解释“武陵”说:“止戈为‘武’,高平曰‘陵’”。
就政治意义与地理形势说明了命名的由来。
隋平陈,废郡,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置武陵县。
因武陵山脉止于境内,故以“武陵”名县。
大抵隋以前,武陵只为郡名;隋以后,武陵遂兼作郡、县名,历为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府、常德路治所,治所均在今常德市。
朗 州
隋文帝(杨坚)开皇时所置州名。
隋开皇16年(596)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
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复为武陵郡。
辖武陵、龙阳(今汉寿)二县。
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
唐代辖境相当今桃源以东的沅江流域,濒洞庭湖,唐时兴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
五代末周行逢割据湖南,曾以此为根据地。
《武陵县志》记:“沅水经青泥湾与马面溪合,折东十里,经县治南,为朗水。
”每当春夏水涨,江中一道清流,上起青泥湾,下迄德山,有如匹练,清莹澄澈。
可见朗水即沅水,自青泥湾流经市治与德山的一段,它以其清朗的特征而得名。
故隋、唐时改武陵郡为朗州,后又称武陵城为朗江,而在德山所建书院也称“朗江书院”。
鼎 州(鼎城)

宋真宗(赵恒)时所置州名。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为鼎州。
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
辖武陵、桃源、龙阳(今汉寿)三县。
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沅江市、桃源县等地。
《武陵县志》记:“渐水(在今常德北,东南流入沅水。
《汉水??地理志》武陵郡索县:‘渐水东入沅’)亦曰鼎水,实鼎州所由名”。
由此看出,是以境内有鼎水得名;而鼎水又因“有神鼎出于水中”而得名。
这就是当时将朗州改为鼎州的依据,并非另有一条鼎水。
现在城区的上南门,曾亦名“神鼎门”,来源在此。
故武陵城亦称“鼎城”。
常 德
南宋孝宗(赵眘)时所置府名。
南宋孝宗干道元年(1165),升鼎州为常德府。
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
领武陵、桃源、龙阳(今汉寿)、沅江四县。
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沅江市等地。
元代(1277~1368)属武陵县。
隶于常德路。
明、清时属武陵县,隶于常德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存县。
因明、清时皆以“常德”名府,故改武陵县为常德县。
1949年7月29日常德解放,次年5月将常德县城及近郊划出,单设常德市,属常德专署直辖。
1953年以来,隶属关系经过4次变更:1953年5月改为省辖市;同年6月复为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4月划归常德县领导;1961年7月复为常德专署领导。
1988年6月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建立省辖常德市,辖武陵区(原常德市)、鼎城区(原常德县)、汉寿县、桃源县、安乡县、临澧县、澧县、石门县和津市市等九个区、县(市)。
(武陵区方志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