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历史沿革 沈阳历史介绍
沈阳历史介绍
介绍一下沈阳的历史
7200年前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西汉时期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唐代改称“沈洲”公元921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元代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洲”之名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
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1625年清太祖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1964年中共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专区1993年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至今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新区、于洪、苏家屯、东陵、沈北新区9个市区以及新民、辽中、法库、康平4个县(市)。
沈阳简介
【沈阳概况】 地理资源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部,在东经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间。
东西长115公里,南北长205公里。沈阳市国土总面积为1298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5平方公里。
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
全市最高海拔高度为447.2米,在法库县境内;最低海拔高度为5.3米,在辽中县于家房镇。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心。
她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径内,有中国著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盘锦、轻纺之城丹东、化纤之城辽阳和粮食煤炭基地铁岭,这些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城市群。
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也不超过400公里。 气候特征 沈阳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5.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4.9℃。
各县区1999年平均气温在7.8-9.0℃之间,康平县最低,东陵区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
沈阳的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热而多雨,空气湿润,秋季短促,天高云谈,凉爽宜人。近年由于世界性气候的变化,沈阳平均气温亦有上升。
对于旅游者来说,每年4月至10月是黄金季节。在沈阳居住或外地来沈旅游者,穿着通常是冬棉夏单,在春秋两季可穿毛线衣、羊毛衫,夏季着单衣即可。
市辖九区一市三县:有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5个城区;东陵、于洪、苏家屯、新城子4个郊区;新民1个县级市和辽中、康平、法库3个县。全市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沈阳是多民族的聚居地,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锡伯、蒙古等32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1998年末,全市人口总数674.9万人,其中市区480万人。
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流经境内。这里属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历史渊源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而得名。
据对新乐遗址考证,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这里属燕国辽东郡境内;西汉年间,在此设立侯城、高显、辽阳、望平等郡;辽金时代设置沈州;元朝改称沈阳路;明朝设置沈阳卫。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
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1657年设奉天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称沈阳市。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作为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五”以来,沈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65亿元、410亿元、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1%和9.8%。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55.8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8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931.6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2元,比上年增长20.6%。
目前,沈阳经济出现了4个明显变化:一是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经济总量、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改变了沈阳单一的重工业结构。
二是经济质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1/3、技术改造投入的2/3、出口创汇的45%,均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四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改革和脱困步伐。全市完成工业总值1310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正朝着好的方向迈进。
1998年末,世界银行评选出41座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沈阳位列其中。 发展优势 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三大优势。
一是地理和区位优势。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过400公里,决定了沈阳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驰名世界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群;沈阳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是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作为区域性中心大市场,沈阳对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优越的地理位置,完。
沈阳市简介
沈阳市位于松辽平原的东部,辽宁省的中部,辽河支流-浑河出山口的北部,地理环境重要,为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
沈阳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辽宁省的省会。因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中国古代习惯于把水的北面称之为阳,沈阳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境内总人口为671万人。多民族居住的地区,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等32个少数民族。
沈阳市下设9个区,1个县级市,3个县。 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沈阳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为8.1℃左右,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4.0℃;1月份。
沈阳市多少年历史
2600余年。
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7200年前,有中华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阳鸟图腾文化)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方城(侯城前身),隶燕辽东郡襄平县,为沈阳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辽阳)。
西汉时期,始称“侯城”,隶属汉辽东郡(辽阳)。是为沈阳正式建城之始。
唐代改称“沈州”。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汉族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修建沈阳城墙(砖城)。沈阳的军事地位益加重要,是明朝经营关东的重要基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
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48年11月2日,沈阳正式解放。
2013年,沈阳市升格为新一线城市。
沈阳历朝历代的名字
介绍沈阳的网址:://baike.baidu/view/4450.
7200年前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
唐代改称“沈洲”。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元代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洲”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1625年清太祖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
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
1964年中共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专区。
1993年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至今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东陵、沈北新区9个市区以及新民、辽中、法库、康平4个县(市)。
沈阳市简介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 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现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20.4万人,市区人口506.6万人。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3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 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3家,地区生产总值2240多亿元。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 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 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同时,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沈阳市政府确定,到2010年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沈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沈阳故宫简介-介绍沈阳故宫的历史和文化
清初皇宫。
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在辽宁 省沈阳市旧城中心。
占地面积 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 所,300余间,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 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 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 价值。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 建成于清崇德元年 (明崇祯九年,1637)。
清顺治元年 (1644),清政权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 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间,清朝皇帝11次东巡 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并有所扩建。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 轴线,分为东路、中路、西路 3个部分。 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方。
前面 两侧排列亭子10座,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统称十 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之处。大政殿于清 崇德元年(1636)定名为笃功殿,康熙时改今名。
殿为八 角重檐攒尖顶木结构。在须弥座的台基上,绕以青石栏 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门组成。
正门前金龙蟠柱,殿 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殿内彩绘梵文天花,团龙藻井。
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 3个院落。南端 为照壁、 东西朝房、 奏乐亭;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 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 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
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 跨院,称东宫、西宫。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 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是文武群臣候朝之处。为 五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及两山的“墀头”均以五 彩琉璃镶造。
崇政殿是故宫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聪时,是清初朝 会之所,为五间九檩硬山式,俱辟隔扇门,前后有出廊, 围以石雕栏杆。 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彻上明造, 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
殿前东置日晷,西设嘉量。殿后 是凤凰楼,同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麟趾 宫五宫建在近 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 座宫院。
凤凰楼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5),是休 息和宴会之所,入关之后,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 图。 楼为三层歇山式,深广各 3间,四周有围廊,顶盖 黄琉璃瓦绿剪边。
西路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 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最前面为校马 场。
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为三 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 梁枋间彩 绘“白马献书”图案。
东侧有一碑亭,内立乾隆亲撰的 《御制文溯阁记》(正面)和《宋孝宗论》(背面)。碑文 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沈 阳故宫在清朝灭亡后,被辟为博物馆,是中国较 早的博物馆之一,先后称为沈阳古物陈列所,奉天故宫 博物馆,国立沈阳故宫博物院,故宫陈列所等。 1949年 以来,对故宫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维修。

1955年命名为 沈阳故宫博物馆。1986年改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