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关 千年攻防,萬裡滄桑-長城
千年攻防,萬裡滄桑-長城
遙嶂侵歸日,長城帶晚霞。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在我國北方,東西橫亙著一道超大規模的邊防體系---萬裡長城,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各政權為防禦北方勢力而建造的偉大綜合工程體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工奇跡之一。
●長城的建造,不是一個朝代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2000多年的洗禮,經過一個個朝代不斷地修建才有今天的面貌。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將會帶領大家了解長城在每個朝代中不斷被修建的原因,從長城誕生的西周,到最後一個修建長城的明朝,它在每個朝代中不同的名字、不同的作用,還有它的傳說故事。
西周烽燧
周幽烽火戲諸侯,求得美人回牟笑。
策馬狂奔數千里,將士心寒君王教。
諸侯相覷無頭緒,原是天子為戲之。
狼狽相貌苦不堪,仰面朝天長噓歎。
褒姒娘娘一笑之,將士不免心中寒。
公元前779年,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利用烽火來戲耍諸侯。西周時稱為“烽燧”,也稱作“烽火台”。白天燃煙叫“烽”,晚間燃煙叫“燧”,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烽火又叫做“狼煙”,因為加了狼屎,就有濃煙。
西周之後,經歷春秋戰國、秦、漢,它的規模在不斷壯大。秦朝大興修建長城,長度首次超過一萬裡,修建長城的艱苦有了“孟薑女哭長城”的傳說;到了漢朝,長城的規模更大,功能更多:多了一條漢長城,還能根據敵情,燃放不同種類的烽火。
春秋戰國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在各自的邊境線上建造長城來攻防。其中,秦 、趙、燕三國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相鄰,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都加固增修。
秦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帶兵擊匈奴700多裡,為了防止匈奴南下,秦始皇大規模修建長城,將原先秦、趙、燕北部的長城連接了起來,首次超過了一萬裡。長城的修建動用了數十萬的民夫。那時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腩。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漢長城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漢代為對抗匈奴,繼續修建長城。從西漢起到東漢時期,不僅修複了蒙恬所修築的長城,還修建了一條沿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至西域的漢長城。
在漢長城沿線有很對烽燧,可以根據敵人的多少、遠近,燃放不同種類的煙火,怎麽不同呢?數量不同,燃兩束和燃一束變大的意思可能不同;燃料不同,比如燃料燒狼糞,硝石或蓬草代表的意義也可能不同。古代用這種方式傳遞軍情。
明長城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然不斷南下騷擾,與明朝騷擾不斷。為了抵禦蒙古韃靼,瓦剌及東北的女真各部,鞏固北部邊防,明朝修建了長城。
大家也許還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麽很少聽說唐朝修建長城呢?
的確是這樣。有人說,長城是為戰爭而生的、唐朝是一個開放而包容的強大帝國,長城發揮不上作用。
長城的建造,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但是在生產力低下的當時,建造如此龐大的工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一方面給百姓造成了苦難,另一方面他的建造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
長城地勢陡峭險峻,而且城磚十分巨大,古人是怎麽修建長城的呢?

主要是依靠人力和畜力,使用人力是最主要的辦法。比如人背、肩扛、肩擔等,總之特別消耗體力。當然,聰明的古人也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比如手推車、滾木等。儘管如此,修建長城依舊非常艱苦。
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
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複,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也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撰文:呂亞亞
審核:劉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