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原名叫什么 紅與黑的史前律動——廟底溝文化彩陶罐
紅與黑的史前律動——廟底溝文化彩陶罐
山西博物院《文明搖籃》展廳1號中心櫃裡擺放著一件國寶——泥質紅陶彩陶罐。這件仰韶時代的彩陶罐1988年出土於晉豫交界處的黃河北岸、山西省芮城縣金盛莊。

距今1萬年前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發明陶器與磨制石器、營造房屋、經營農業等活動一起成為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這個時候,人們開始了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審美意識更加強烈,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這件彩陶罐就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遺存,它通高45.8公分,口徑35.5公分,底徑15.5公分,泥質紅陶,罐口較大,口沿外折,腹部曲斜,小平底。彩陶罐表面繪有黑色的直線與曲線組合而成的三角紋,紋飾結構設計巧妙,線條簡潔流暢,充滿了動感與韻律。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兩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國範圍內,如此經典的仰韶文化完整器難得一見,這件沒有絲毫破損的出土陶罐就顯得更加珍貴。
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黏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裡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細泥陶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
這件距今六千年歷史的彩陶裝飾由圓點、直線、幾何紋、渦紋等組成圖案,它們就像絢爛盛開的花朵一樣美麗,是典型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花紋大多數使用等分圓分割法,把花朵上下平行分割成幾部分。應用最廣泛的是由直線與曲線組成的曲邊三角紋,這其實是抽象的植物花瓣紋飾。這些紋飾或相對或相背,或單體或連續,圖案既高度概括,又不失靈活多變的效果,動感強烈,韻律明顯,勾連回旋,變化無窮。
本文來源: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