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五六七单元复习资料
高一历史五六七单元复习资料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了社会发展主义发展的道路。
也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2、1919的五四运动是转折点 4、1921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gcdzg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gcdzg;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差距,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 5、1922年中共二大,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6、1927.8.1南昌武装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gcdzg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7、1927.8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8、1927.9.9秋收起义,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9、1936.12.12西安事变。
1937.7.7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1937.9.22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40.百团大战,1945.8.15日本投降。
抗日战争时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0、1945.8重庆谈判,双十协定,1946全国内战爆发1949结束,1949.10.1成立,开辟新道路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加强旅客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全面发展。
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2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制度遭到破坏,法律,人权被践踏。
措施:1.平反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3.法制建设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2、20世纪80年代,dp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4通过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6、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1947)—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1948)—北约华约 7、影响;世界被分成两个部分,干涉别国内政,肆意践踏法律,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1951欧共体,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1973欧洲年。
4、日本发展原因;1.美国扶植2.民主改革3.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在1956—1972成为世界第二大国。
5、1961,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1953年12月,ze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ze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ze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5、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