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首富排行榜 阜阳的历史名人
阜阳的历史名人
一、阜阳的历史名人有那些
有管仲、鲍叔牙、甘茂、吕蒙、欧阳修等。
1、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2、鲍叔牙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甘茂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4、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5、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阜阳
二、阜阳的历史名人有那些
有管仲、鲍叔牙、甘茂、吕蒙、欧阳修等。
1、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2、鲍叔牙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甘茂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
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
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
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4、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
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5、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阜阳。
三、阜阳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很多的。
历史名人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鲍叔牙:颍上人(今阜阳,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生卒年月无考,是春秋初期齐国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为相国,以知人著称。青年时与管仲是同乡好友,深知管仲的为人和才能,始终以礼相待,成为莫逆之交。后因齐国内乱,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即齐桓公),拟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从大局出发,却而不受,并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任管仲为相,自己甘居其下。管仲很尊重鲍叔牙,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甘茂:战国时期下蔡(今阜阳)人,生卒年月无考,曾从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后经张仪,樗里疾引见被秦惠王重用为将,助魏章平定了汉中。秦武王时,被派讨平秦公子蜀侯辉叛乱后,封为左丞相。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为使武王能看看周室的夙愿,甘茂自愿约魏攻打韩国。他几经周折,终于攻下了韩国的宜阳,打通了三川,使武王到达了成周。
吕蒙(178-220年,一说为180-220年,另有180—221年的说法):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字子明,汉末三国吴国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吕蒙名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刘福通(1320~1365):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红巾军首领。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黄河之机聚众起事,攻占州。因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随后,攻占河南许多州县。十五年,立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元廷派兵镇压,亳州失陷,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后分兵三路攻略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锋曾达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县南)。十八年,他统兵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作为都城。次年,汴梁被元军攻破,退守安丰。二十三年,张士诚军围攻安丰,他与韩林儿往滁州(今安徽滁县)依朱元璋。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倪嗣冲(1868—1924):倪嗣冲,原名毓桂,字丹忱。安徽省阜阳县倪新寨三塔村(今属阜南县三塔集)人。1868年2月6日(清同治七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其曾祖父会曾、祖父杰之皆系清朝官吏,其父倪淑是清末举人,曾受聘于袁世凯作家庭教师,后曾任四川县令和知府,官及四品,晚年为袁世凯的亲信幕僚;倪嗣冲三辈以上皆赠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俱封一品夫人,倪嗣冲兄弟三人,他为其仲。
康桥 原名徐志友, 朗诵家,资深节目主持人,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
四、阜阳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县人。
甘罗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
吕蒙 吕蒙( 公元178年-219年)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郡富坡(今阜南县城东南吕家岗)人,东吴著名将领。 常秩 常秩( 1019-1077年),字夷甫,汝阴(原阜阳县)人,北宋学者。
张纶 张纶(?-1085年),字公信,汝阴(原阜阳县)人,北宋。 刘福通 刘福通(1321-1365年),颍州(今界首市)人,元末红巾军领袖。
吕霞光 吕霞光,1906年出生,临泉县吕寨人,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古董鉴赏家。 王克勤 王克勤( 1920-1947年),阜阳县人,解放战争时期创造了“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技术互助”三大互助运动而闻名全军,是著名的战斗英雄。
五、安徽阜阳有什么出名
阜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这里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故里,诗人嵇康的桑梓。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苏轼曾在这里为官多年。
区内古迹遍布,人文蔚盛,交相辉映。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颍上县小张庄和八里河南湖公园先后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命名为“全球500佳”。
阜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
是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肉生产基地,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基地和全国山羊板皮重点产地。境内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
阜阳市物华天宝,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颍上谢桥的煤矿;颍上县淮河北岸陶坝子一带的铁矿;阜南、颍上 2县淮河段数百万立方米的石英砂矿;界首、太和2县沙河流域地下的石油矿及遍布全市的制陶器用的胶粘土等。
土壤有棕壤土、砂礓黑土、潮土、水稻土。森林资源主要是由落叶、阔叶树种组成的夏绿林,境内约有银杏、泡桐、侧柏、香椿、桑、榆、柳、杨、槐等51科160多种树木3亿余株。
动物资源则有陆栖脊椎动物53科146种,如天鹅、鸳鸯、杜鹃、喜鹊、蟾蜍、黄鼬、刺猬、蛇、鳖、燕、雀、珠颈斑鸠、黄眉柳莺等。 名 胜 古 迹 文峰塔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
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
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
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
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 奎星楼 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
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 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
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
凤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 颍州西湖 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明、清历代名胜。
南湖公园 颍上南湖公园位于颍上县城南10公里处,距阜阳60公里,整座公园建在一个有一万多亩水面的自然湖面上。公园分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建有三个面积 40-60亩的人工岛,每岛一景,各具特色,中西合璧,古今辉映,创意新颖。
南部湖中以十二生肖形象为特征零星散布十二小岛。以各式游艇穿行其间。
南北园景以逶迤曲堤和卧波拱桥分界。曲堤两侧绿柳披拂,参差夹道,漫步堤上桥畔,大有杭州西湖韵味,虽无山水相映而成趣,却有水天相接之奇观。
尤具特色的是北园口之卧波于清澈水面的长廊,长廊两端各以九曲桥连通大岛景点,长廊造型及廊中彩绘与北京颐和园相仿,几百幅山水人物图布满雕梁画栋,廊中留有 150个碑位,拟请中国著名书法家将唐诗三百首书写后刻于碑上,造成中华唐诗三百首长廊碑的绝景。 张庄公园 张庄公园位于颍上县谢桥镇小张庄,距县城20公里,始建于一九七八年,由小张庄村投资兴建。
一九九五年进行扩建改造,现占地面积为120亩。 淮上公园 淮上公园坐落在颍上县城西五里湖畔,建于1923年,原系豪绅尤荫轩的私人花园,名为“游园”,人们又可以其姓而名其园,俗称“尤家花园”。
解放后,改名为“淮上花园”。1954年,公园曾被洪水淹没,“十年动乱”中,它又遭到严重破坏。
但经过多次拨款整修扩建,恢复了园容,丰富了园景,面积由原来的二万六千余平方米扩大到四万余平方米,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 历 史 人 物 管仲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县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甘罗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
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
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
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 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
后二贤祠扩建为“四贤祠”,增祀管仲、鲍叔牙。 吕蒙 吕蒙( 公元178年-219年)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郡富坡(今阜南县城东南吕家岗)人,东吴著名将领。
少时依属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后,代领其部属,跟从孙权攻战各地。后随周瑜、程普等东。
六、历史上出现的安徽阜阳籍名人一共有哪些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县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管仲的传记,载于《史记·管晏列传》。
鲍叔牙,颍上人(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生卒年月无考,是春秋初期齐国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为相国,以知人著称。青年时与管仲是同乡好友,深知管仲的为人和才能,始终以礼相待,处处照顾,成为莫逆之交。
后因齐国内乱,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即齐桓公),拟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从大局出发,却而不受,并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任管仲为相,自己甘居其下。
管仲也很尊重鲍叔牙,他常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继去世,齐桓公再三请他为相,他才受任,在治理国政中,仍继续施行管仲的政策,使齐国保持霸主的地位。
后来人称颂高尚而亲密的友谊为“管鲍之交”。他分金、让贤的美德传为养由基,春秋楚国平舆邑(今临泉县)人,有“神箭手”之称。
公元前606年,楚国的令尹斗越椒因不满楚庄王削弱他的权力而起兵反判,并占领了楚国都城。楚庄王调兵遣将,前来攻打,两军隔河对峙。
当进被称为神箭养叔的小校养由基正在楚军中。他向河对岸的斗越椒说“河水这么宽,双方箭怎么射过去呢?我听说你射艺高超,想和你以个高低,咱俩可站在桥头上,各射二箭,生死由命,不来的不是好汉。”
斗越椒说:“你是何人?”养由基说:“我是乐伯将军部下的小将养由基。”斗越椒心想:“无名小卒,量无绝技。”
于是随口说:“行,但必须让我先射你三箭。”养由基同意,各站桥头。
斗越椒一箭射不来,被养由基用弓梢一拔,箭即落入河里。二箭射来,他又身子一弯,箭从头上一闪而过。

第三箭射来,他猛一伸手,将箭抓在手里。斗越椒二箭未中,心中发慌,但前言既出,不能反悔。
于是叫道:“你也射三箭吧,如不中,我还要射你。”养由基笑了:“要二箭射中,岂不是初学之人?我只一箭,就要你性命!”他取箭在手,高叫:“看箭!”斗越椒听到弓响,认为箭到身向左一闪。
弓又一响,又向右闪。而养由基就趁他右闪时,“飕”地一箭,不偏不倚,正中斗越椒脑门,使之倒地身亡。
从此楚人都叫他“养一箭”。有一次,楚将藩党想试他的箭术,在杨树上高低不等涂三片叶子,分别写上“一”、“二”、“三”字,又将三支箭写上“一”、“二”、“三”字,让他在百步外依次射箭。
他三箭射出,依次而中。“百步穿杨”便由此而来 千古风范 甘茂:战国时期下蔡(今颍上甘罗乡)人,生卒年月无考,曾从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
后经张仪,樗里疾引见被秦惠王重用为将,助魏章平定了汉中。秦武王时,被派讨平秦公子蜀侯辉叛乱后,封为左丞相。
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为使武王能看看周室的夙愿,甘茂自愿约魏攻打韩国。他几经周折,终于攻下了韩国的宜阳,打通了三川,使武王到达了成周。
秦昭王时,楚国曾为报私恨出兵围困韩国,韩向秦告急,昭王顾忌太后是楚国人,不肯援救。甘茂上谏昭王,陈说利害,于是昭王同意出兵救韩,避免了楚、韩联合攻秦的形势。
后因与大臣向寿、公孙爽政见不合,且互有矛盾,他二人又向昭王屡进谗言,甘茂害怕,逃亡到齐。秦王知道后,即担心甘茂深知秦国从淆塞到鬼谷一带的“地形险易”,以齐国约韩、魏攻秦,就封甘茂为上卿,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甘茂不去,被齐封为上卿。
这时秦王也优待甘茂仍留在秦国的家属,以讨好齐国。后甘茂受齐派遣去楚国为使,昭王得知后,希望楚能将甘茂送回秦,楚王也正想让甘茂去秦做丞相,可大臣范娟不同意,并数说历史,指出甘茂为秦相不利于楚,而对楚最有利者莫过于向寿为秦相的道理。
因此,甘茂再没能入秦,最后死于魏国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今颍上甘罗乡,另有文献说在风台县)人.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
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
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
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后二贤祠扩建为“四贤祠”,增祀管仲、鲍叔牙。
《史记》第71卷载有《甘罗传》。许。
七、阜阳古今都出了哪些名人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县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于《史记·管晏列传》。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
(今颍上甘罗乡,另有文献说在风台县)人.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
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
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
后二贤祠扩建为“四贤祠”,增祀管仲、鲍叔牙。《史记》第71卷载有《甘罗传》。
吕蒙:( 公元178年-219年)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郡富坡(今阜南县城东南吕家岗)人,东吴著名将领。少时依属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后,代领其部属,跟从孙权攻战各地。
后随周瑜、程普等东吴将领大破曹操于赤壁。吕蒙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 公元219年,率奇袭荆州,致关羽父子败走麦城,死于刀下,吕蒙遂声名大振。
曾历任平北都尉、横野中良将、庐江太守、汉昌太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吕蒙的传记载于《三国志》。
常秩:( 1019-1077年),字夷甫,汝阴(原阜阳县)人,北宋学者。考进士不中,乃屏居里巷,专心研究经学。
宋嘉祜、治平年间,皇帝多次诏授官职,常秩皆谢绝。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诏令“以礼敦遣,毋听秩辞”。
翌年,常秩不得不进京参见。先任天章阁侍讲,继任太常侍,后任西京留司御史台,常秩学渊溥,为人忠诚,受到欧阳修、王安石、吕公著等明中大臣的赏识和推崇,因而名重一时。
王安石变法,很多人反对,常秩“独以为是,一召遂起”,坚决拥护变法。死后,赠右谏议大夫。
《宋史》载有《常秩传》。 张纶:张纶(?-1085年),字公信,汝阴(原阜阳县)人,北宋。
少豪侠任气。考进士不第,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
四川王均起义,朝廷遣军镇压,张纶主张“晓谕召抚”,请官府与义军会盟,立碑境上,多年相安。纶出任江淮制置盐运副使,改革盐税旧制,增设盐场,使盐课扭亏为盈。
后张纶代知泰州,三次上表,请修海堰,率民工修海堤75公里,使当地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受到百姓拥戴,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张纶富有同情心,在江淮道上见到流离失所的骓民,他愤叹曰:“此乃有司之过!”遂取奉银置衣,发给受冻难民。《宋史》载有《张纶传》。
刘福通:刘福通(1321-1365年),颍州(今界首市)人,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出生于今界首市境刘肖镇的一个巨富之家。
刘福通自幼性情豪爽,聪明过人,素怀大志。青年时任朱皋镇巡检,正直仗义,进值元末残暴统治,豫南皖北百姓涂炭,怨声载道,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在此社会背景下,元王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假公济私(因勒索刘家珍兽白鹿未逞),改河道,毁刘宅。刘福通于国仇家恨,遂决心造反灭元。
刘福通与韩山童为起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组织上建立白莲教,在舆论上把斗争矛头集中对准异族统治者。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韩山童、刘福通等在河北永年县聚会。杀白马黑。
八、有阜阳历史杰出人物的网站
管仲
鲍叔牙,颍上人
养由基,春秋楚国平舆邑(今临泉县)人
甘茂:战国时期下蔡(今颍上甘罗乡)人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今颍上甘罗乡,另有文献说在风台县)人.
许氏兄弟 许劭(shao绍)、许靖为堂兄弟,东汉平舆(今临泉)县人,
吕蒙:( 公元178年-219年)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郡富坡(今阜南县城东南吕家岗)人,东吴著名将领。
常秩:( 1019-1077年),字夷甫,汝阴(原阜阳县)人,北宋学者。
张纶:张纶(?-1085年),字公信,汝阴(原阜阳县)人,北宋。
刘福通:刘福通(1321-1365年),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红巾军首领。
王保保:又名扩廓贴木儿,元末名将。本姓王,小字保保。
这是我帮你找的,希望你满意,注:我也是阜阳人
不过我没有找到网站,你可以参考下百度知道:://baike.baidu/view/22991.?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