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瑞安玉海楼的名人 瑞安的名人有那些

火烧 2021-08-04 01:13:33 1092
瑞安的名人有那些 一、历史人物◇蔡敬则 约151—约222     东汉末年被推举为孝廉,任南阳县令。后弃官归故里,创立“都尉衙署”于邵公屿,号令明肃,境内大治,进爵“安乡侯”。吴孙权赐谥 为“忠义”

瑞安的名人有那些  

一、历史人物

◇蔡敬则(约151—约222)    东汉末年被推举为孝廉,任南阳县令。

后弃官归故里,创立“都尉衙署”于邵公屿,号令明肃,境内大治,进爵“安乡侯”。

吴孙权赐谥 为“忠义”, 不久加封为“辅正王”。

他最早将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立在瑞安,是瑞安的奠基者。

  ◇叶一源(约600—645)   唐高祖李渊在夺取政权前命他掌管军中机密,后随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在征战的关键时期遭高丽军负隅顽抗,他单骑冲杀高丽阵营,中流矢阵亡,终扭转战局。

唐太宗为他辍食哀悼,下诏在他的住地立祠祭祀,谥“武义”。

武后时加封为“忠烈”。

  ◇周行己(1067—约1125)   永嘉学派的先驱。

曾求学于程颐,最早将北宋中原洛学和关学带回温州,并在谢池坊创办浮沚书院,讲学授徒,被认为是“永嘉学问所从出也”,学者全祖望更把周行己推崇为浙学的前驱。

他的货币论最早提出了金融思想史上的准备金理论。

  ◇许景衡(1072—1128)   北宋忠臣、永嘉学说的重要传承者。

官至尚书右丞(副宰相)。

平生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多次弹劾奸臣童贯,并上书请罢“花石纲”运输劳役。

抗金名将宗泽遭忌时,他力为辩护,竭力主战,反对议和。

后被贬,死后谥“忠简”。

高宗叹息,以为“自即位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许景衡”。

  ◇陈傅良(1137—1203)    南宋著名思想家。

官至中书舍人。

他是一位唯物主义学者,学重“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成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曾讲学于岳麓书院,湖南学风为之一振。

所著《历代兵制》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兵制通史专著,已成为研究中国兵制史的必读书。

  ◇王执中(约1140—1207)   南宋著名针灸医学家。

他不畏思想禁锢,重视科学真理,根据自己的临床积累和民间经验写成的《针灸资生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针灸临床治疗重要著作,在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创研的“同身寸”法,被针灸医师临床沿用800多年而不废,至今仍作为针灸家的取穴标准。

  ◇蔡幼学(1154—1217)   宋代爱国名臣。

官至兵部尚书。

礼部试第一,殿试时,宋孝宗准备将他列为首选,但他却直论外戚专权,触怒了权臣,因而落第。

后来在给宋宁宗的谏奏中有“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一句,是成语“一筹莫展”的出处。

金派兵向宋索讨岁贡,他认为损害了国家尊严,于是宁宗下诏与金绝交。

  ◇叶适(1150—1223)   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淳熙年间中榜眼。

历任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江淮制置使等职。

韩侂胄伐金失败后,他退敌防守有功,朝廷赐金带奖励。

后因投降派得势,被罢官。

他回乡建立了永嘉事功学说体系,使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时期的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曹豳[bīn](1170—1249)   南宋爱国诗人。

为官四十余年,清正为本,始终勤政为民。

以直谏而著称,为“嘉熙四谏”之一。

他的《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清新自然,脍炙人口, 是温州历史上4首入选《千家诗》的诗作之一。

他的词《西河——和王潜斋韵》入选《全宋词》。

  ◇高则诚(约1305—约1359),   元末著名戏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

字则诚。

瑞安阁巷人(今属南滨街道)。

所作《琵琶记》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被誉为“南戏之祖”,享誉海内外。

《琵琶记》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戏曲草创时代的结束,是戏剧舞台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则翁(1232--1296)   南宋末年时任广东副使,1296年崖山之变南宋亡后,不仕元朝,遂返回瑞安故居柏树隐居,字仁则,号瑞洲,瑞安阁巷柏树村人。

南宋咸淳试登学究科,宝佑年间继登宏词科,历官至广东副使,所著集名《沧浪兴》,现存诗九首。

  ◇卓敬(?—1402)   明朝忠臣。

官至户部侍郎。

明洪武年间中榜眼。

他性格耿直,善于谈沦,曾秘密上疏建文帝朱允炆,称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建议把燕王徙封南昌以便控制,可惜未被采纳。

靖难之役后被杀,并灭三族。

抄家时一室萧然,唯有书画数轴,朱棣为之慨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卓敬尔!”   ◇杨景衡(1359—1444)   明朝郑和船队的“后勤部长”, 任福建左参政(副省长)达21年之久,主管财政、民政等工作。

郑和下西洋正是在其担任该职位期间,因而他为郑和庞大船队的后勤供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世闻名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在他的建议下而立,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销毁贻尽,所以此碑文成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和实物依据。

  ◇韩伟(1385—1445)   四川道察御史,字英仲,瑞安罗南八水里人(今属塘下镇)。

其先祖于韩寓自五代间从闽之赤岸(今福鼎)避战乱徙罗南,将其所居之处称为韩田、上韩。

等到明初,后裔韩山童迁八水,生韩伟。

瑞安玉海楼的名人 瑞安的名人有那些

  韩伟自幼聪颖好学,13岁入县学。

训导黄潮光为他讲学,经明行修,文翰兼美。

1418年韩伟成为贡生,入京太学。

升试优等,由太学试事。

1427年入狱史泰台见习,后巡按广西、河南。

九年授文林郎、四川道察御史。

次年巡按京师真定府。

所到之处,励精图治,风纪肃然。

1445年六月中暑而死。

韩伟墓在韩田山上,现今墓道依山而建,新建花岗岩牌坊确有些雄伟,新铺石级也足见韩氏后人对先祖的膜拜之情。

  ◇姜立纲(1444—1499)   明朝著名书法家。

历任中书舍人、太仆寺少卿。

7岁能书,即被朝廷征选为“翰林院秀才”。

擅长楷书,草书的造诣也极高。

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日该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史上的一则佳话。

  ◇孙诒让(1841—1908)   晚清国学大师,甲骨文字学的开山鼻祖,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实业救国的先驱。

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章太炎称之“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之“启后承前一巨儒”。

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间诂》`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

他领导温州、丽水两府十六县先后成立各类学校三百多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陈虬(1851—1904)   近代著名改良派思想家。

定居瑞安已十世,仍自称乐清陈虬。

他是早期维新派人士的代表,1892年出版《治平通议》,提出“创设议院”,这是中国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

1885年曾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深得康有为器重。

1898年参加保国会,又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一直站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前列。

同时他又是一位卓有造诣的中医师,中国最早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的创办人。

  ◇黄绍箕( 1854—1907)   清末著名教育家。

曾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办(校长)、湖北提学使等职。

同张謇等人被称为“后清流”人物,与康有为交往甚密,助其上书,维新变法失败后,正是因他的通风报信,才使康有为幸免遇害。

曾被日该国教育会推为“汉学统一会”名誉会长。

黄绍箕在中国教育事业上业绩卓著。

《清史儒林传》称:“今日海内学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绍箕首先倡导之力。”他草创的《中国教育史》是国内最早的教育史专著。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179699.#9_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