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铸造币与机制币 中国机制币的历史意义

火烧 2022-06-30 17:15:30 1105
中国机制币的历史意义 一、机制币历史背景及种类有那些机制币,即用机器而非手工制作的各种金属货币。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鑞币(

中国机制币的历史意义  

一、机制币历史背景及种类有那些

机制币,即用机器而非手工制作的各种金属货币。

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鑞币(铅币)等。与机制币应的有灌浆币,灌浆币以机制币为模型,灌金属浆液制造而成。

中国最早的机制币(机制铜币)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奏准创建广东造币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生产机制铜元,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称谓“机制币”的开始。清政府的中央造币厂一直在天津,因为皇室贵族认为在北京办造币厂会影响龙脉。

一直到民国时期,北京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造币工厂。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后,清代南京造币厂成为国民政府临时中央造币厂。

1933年,上海造币厂建设完毕,在美国的扶持下,正式确定其为国民党的中央造币厂。此外还有天津、南京、武汉、安庆、成都、重庆等几大造币中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全国多数地方的铸币逐步走向统一,至少在形制、面值等方面维持了较长的时间,只是民国晚期才又再次混乱起来。

机制银币始于15世纪的欧洲,明代万历(1573-1620)流入中国。 1、清乾隆58年(1793年)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造“清乾隆宝藏”另,还有嘉庆宝藏,道光宝藏等。

2、真正的机制币正式启动是在清道光年间在台湾开始有仿铸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这发生在南明时期,清顺治年间),台湾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台湾政府仿铸了几种银元。

第一种是“寿星银饼”,又叫做“老公饼”,币的正面是个寿星,面有“足纹银饼”“道光年铸”,背面中间为宝鼎,旁边满文意为“台湾府铸” 第二种“如意银饼”,又称“花篮银饼”。由于银饼在流通中需要测银色,打记号等因素,故留存下来的台湾银饼往往面目全非,但都是正常现象。

第三种“笔宝银饼”,又称“剑称银饼”。正面:聚宝盆,左右书写“军”“饷”二字,下面“足纹通行”。

背面:如意元宝和束带交叉双笔,上有“府库”,下有“足重六八”戳记也往往特别多。 3、光绪中期在广东开铸龙洋各省随后纷纷仿造。

清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由广东开始的,次年流通于市场。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银圆有:“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俗称“七三反版”。

以龙的姿态区分,有坐龙(呈蹲坐状的龙,最为多见)、立龙(呈站立之态的龙)、游龙、飞龙(长有翼翅呈飞翔之势的龙)等;此外还有水龙、方龙、反龙、长尾龙、驼背龙、蟠龙、蛟龙等各具姿态的龙纹图案。 4、宣统二年(1910)四月,经清政府币制调查局研究,度支部奏《厘定币制酌拟则例》及《筹拟旧币处理办法》等折,清政府认为切实可行,于四月十六日颁布了一道谕令:“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为元,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 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铜币为辅币.规定银元为本位币,银元成为法定货币。

“大清银币”或者叫做“大清宣三”,根据龙须的变化,可区分为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反龙等。 5、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铸造孙中山开过纪念币,也就是常说的“小头”。

1912年1月3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为庆祝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南京造币厂于同年铸造发行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孙小头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版别很多,还有广州版、海南版、湖南版,中央版,湖南版,海南版,广州版,还有五星,分上下两种细版有右三花、左右三花、单日开、日字花等。总计已知小头版别约165种,加上未知30种左右,估计全国现存版别总量不会超过200种. 另外还有许多的纪念币! 6、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袁大头。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造币总厂设计试铸了袁世凯像开国纪念银币,币值一元。分光边、齿边两种,版式多样。

因袁世凯不肯南下就任,故此币并未正式铸造发行,传世稀罕,殊为珍贵。袁像洪宪银币:袁世凯军装正面像,背:中间铸有一条展翅飞龙,上下分环"中华帝国""洪宪纪年"和飞龙签字版。

另外还有好多版本纪念币——发行流通的银元有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的大头(五年的二角一角)。 7、1933年也就是民国22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

废两改元对货币统一,国家经济,打击外来经济掠夺等都有正效应。规定每枚银元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

(之前的地方钱币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还有上海商界抵制八年,造成出现“十年八背”,“三年八背”等版本)。再铸正面为孙中山先生像,背面为帆船图案之“船洋”,常见的为22年,23年两个年份。

22年比23年数量少一些,品相也大多比较一般。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

抗日战争胜利后,银元再度行用于市。 8、中华苏维埃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造 壹圆 马克思像)一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造,壹圆,马克思像。

另一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币,壹圆,列宁像。《1934年川陕省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元银币》图案中央珠圈内为大写面额“壹元”字样,外围上环是。

二、中国历史机制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局试铸吉林厂平银元,正面制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字样,两侧有龙纹,背面纪值。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制币,后因试铸不佳而未正式流通于世。

机制铜元则是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元。

三、纪念币中的名词“机制币”什么意思

机制币(章) 在古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币材,西方以金、银为主,东方以铜、铁为主;二是币面纹饰,西方以图案为主,东方以文字为主;三是制造工艺,西方是打制工艺,东方是浇铸工艺。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货币形制和货币制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趋向,西方制钱机器的输入,改变了中国的造钱工艺,银元、铜元等机制币的诞生,最终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银两和制钱。 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末清初,西方银元开始流入中国。

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欧美银元流入数量的增多,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民间流通使用,于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权也开始仿制银元,开始蕴酿中国自己的机制币。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试铸龙洋以后,各地竞相效仿,于是各省纷纷自制银元。

到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开始着手统一国币,但真正实现国币统一是民国年间的事情。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法币政策,机制的银、铜元便逐步退出流通市场。

在近代机制币中,真正发行流通的金币,品种很少,数量也不多,从遗存的实物看,多数是金质的样币和纪念币(章)。 铜元开始是作为银元的辅币铸造发行的,但实际上成了取代制钱的主要流通货币,铜元使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品种繁杂、数量众多。

在收藏界中,铜元爱好者、收藏者往往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和金银币爱好者、收藏者并不属于一个圈子。 近代机制币诞生以后,作为机制币文化的衍生物――纪念章也相伴而生,它们是古代压胜钱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用于重大事件的纪念和喜庆活动的馈赠礼品,包括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不同规格和工艺技术的纪念章,它们多数出自各地银楼,其中国家造币厂打制的纪念章,设计精良,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收藏界中,似乎不太注重近代机制纪念币和章的不同性质,收藏金银纪念币的人,也往往同时收藏金银纪念章。记得采纳啊。

四、中国钱币的发展史有什么启示

个人观点说错勿怪。

钱币发展史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史,这事最直接的反应,另外关乎政治史。经济和政治史牢不可分的,二者不可割裂来看。

另外钱币的发展史和很多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生产力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息息相关,可以说钱币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小缩影,也是未来经济的预期及预示。具体到中国钱币的发展史,我觉得和上述关系差不多,只不过具体化一些,至于给我们什么启示,我觉得咱们大可不必这么追求,因为人不同,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对于启示的解读不同,因此套用古人的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中国钱币的发展史

钱币的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低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最早的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古钱,其形状大多模仿当时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像楚国,它是从贝币发展成文字贝,这种文字贝被俗称为鬼脸钱,蚁鼻钱。中原地区,农业区它从劳动工具农具铲演变出来这个布币,沿海跟北部地区,渔猎地区又根据它的渔猎工具--刀削,演变出来刀币。

这品钱叫武阳三孔布,为什么叫三孔布呢,因为它上面有三个小孔。你看到没有,这上面有三个小孔,这个地名呢是叫武阳,背后叫一两,三孔布它有两种等级,一个是十二铢的,一个是一两的。

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统一了钱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圆内方的半两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币制改革。这种铜币它避免了以往钱文复杂难辨,大小各异,轻重不一,币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适应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两钱作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在形制上从此固定下来,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开元通宝钱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钱币自秦始皇统一货币后的第二次钱币革命,它持续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

汉代商业活动繁荣,钱币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汉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五铢钱,该钱轻重适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还继续沿用。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这个公元六百二十一年,开始铸开元通宝钱,就是废掉了铢两制。那么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它一是废了铢两制货币体系,开始出现宝文钱,宝文钱的出现是有一种信用货币的概念。

汉代——隋代

到了宋代,铜,铁钱并用,铸钱数量相当可观,十几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种年号钱。南宋淳熙七年铸行的淳熙通宝,钱背上有“柒”字纪年,至淳熙九年后改成小写,这就是所谓的纪年钱。这种钱币纪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钱的一大特征,比欧洲钱币纪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国元朝和明朝时期主要推行纸币,铜钱铸造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了主要货币,铜钱仅用于小额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发行的重点。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了西方铸币的先进技术,向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筹建造币厂,率先开创机器制币,实施了中国钱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进的制币技术,在光绪后期取得了成功。从此,机制币全面进入我国的货币领域。

我国各个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风风雨雨四千年历史的考验,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其形状各异,品种众多,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钱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中国古钱币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因此它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古钱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收藏。

钱币既是商品交换的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各国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的反映。以中国钱币为例,由几千年前贝币,布币发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伪技术先进的纸币,再到“一卡走天下”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变化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六、中国钱币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扩展资料:

货币体系: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布币:

1、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

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铸造币与机制币 中国机制币的历史意义

刀币:

2、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

环币:

3、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蚁鼻钱:

4、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货币史

七、纪念币中的名词“机制币”什么意思

机制币(章) 在古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币材,西方以金、银为主,东方以铜、铁为主;二是币面纹饰,西方以图案为主,东方以文字为主;三是制造工艺,西方是打制工艺,东方是浇铸工艺。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货币形制和货币制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趋向,西方制钱机器的输入,改变了中国的造钱工艺,银元、铜元等机制币的诞生,最终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银两和制钱。 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末清初,西方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欧美银元流入数量的增多,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民间流通使用,于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权也开始仿制银元,开始蕴酿中国自己的机制币。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试铸龙洋以后,各地竞相效仿,于是各省纷纷自制银元。到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开始着手统一国币,但真正实现国币统一是民国年间的事情。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法币政策,机制的银、铜元便逐步退出流通市场。 在近代机制币中,真正发行流通的金币,品种很少,数量也不多,从遗存的实物看,多数是金质的样币和纪念币(章)。 铜元开始是作为银元的辅币铸造发行的,但实际上成了取代制钱的主要流通货币,铜元使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品种繁杂、数量众多。在收藏界中,铜元爱好者、收藏者往往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和金银币爱好者、收藏者并不属于一个圈子。 近代机制币诞生以后,作为机制币文化的衍生物――纪念章也相伴而生,它们是古代压胜钱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用于重大事件的纪念和喜庆活动的馈赠礼品,包括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不同规格和工艺技术的纪念章,它们多数出自各地银楼,其中国家造币厂打制的纪念章,设计精良,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收藏界中,似乎不太注重近代机制纪念币和章的不同性质,收藏金银纪念币的人,也往往同时收藏金银纪念章。

记得采纳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