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观点是什么 历史上拿来主义
历史上拿来主义

一、拿来主义新说
鲁迅曾说过以前的中国人只知道“送去主义”,却不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而当今时代,几乎什么都成了“拿来主义”。自出生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向别人索取,从别人那里拿来。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衣食住行方面,我们就不只拿来了一点小东西:关于衣物,我们从小到大都只会要父母为自己买这买那,拼命从父母那里拿来;关于食物,我们只会嫌吃的东西不够好;关于房子,我们总会说住的地方太差,住得不舒适……但我们却从没想过,这些东西全是我们从别人那“拿来”的。 我们大概也没有想过要依据“礼尚往来”的礼节,为大人们送去些什么。
然而,当我们只是不断拿来也还好,可我们却又总在拿来了之后再去抱怨。我们没有思考过给予的前提有多难,也许有人想过了,但他却因为碰到了某种困难而又放弃了,能够去思考这也算是一件好事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觉悟。
但是,没有去想的人呢?他们该怎么办?当他们无法向别人索取了,当没有人可以送给他们东西了,那么他们也就只能期待着其他的人为他们“送来”一点可供他们生存的东西了吧? 可是不要把他人“送来”的东西误解成是你从别人那“拿来”的,这其实就是“抛给”的。 我觉得有必要再继续说:“拿来”的东西也没多大意义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大方一点,“拿来”之外,还得“送去”,是为“送去主义”。在此,可以借鉴一下从前的人的作为,了解一下什么是“送去主义”。
我们应该在过去的“送去主义”上修改一下,变为新“送去主义”。新“送去主义”应该适当地送去再适当地拿来。
在“拿来主义”上也一样修改一下,变为新“拿来主义”。适当的送去和适当的拿来,就是它的全部诠释,在这一点上它和新“送去主义”是一样的。
总之,我们既要拿来,又要有送去。我们要合理的,聪慧的,适当地拿来与送去。
那么我们才会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送去的,人不可能不是自私的;没有拿来的,人不可能变得更加聪明。
。
二、什么是拿来主义
1、“拿来主义”:谓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当时的中央政府“扭曲”拿来主义之义: 他们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
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 2、“送去主义”:为了媚外,把自己国家的东西不分类别统统送出去。
九一八事变后,“中央政府”不断对日妥协。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
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 扩展资料: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既要“有静气”还要“接地气”。
三、"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
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拿来正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
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 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
四、"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
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拿来正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
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
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拿来主义
五、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拿来主义"是对还是错
一个民族向其他民族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借鉴,一般都有一个对外来文化的筛选和内化的过程。
这种筛选可以是主动进行的,也可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中国历史上引进佛教和马克思主义,现在引进西方文化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日本过去引进中国文化和西方制度也是这样进行的。欧洲情况也类似。
18世纪启蒙运动的时候,伏尔泰等法国启蒙思想家,就有选择地引进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一些思想。他说:中国可以对神无知,但不能对道德无知。
他引用孔子的话,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基督教禁人行恶,而孔子劝人为善,这是更高层次的。当时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期,由封建专制转向资本主义,人们追求理性、平等、自由。
而当时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儒家人伦道德,远远好于欧洲的贵族世袭,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理性。儒家学说中的人性的一面和内在的自由,被用来反对基督教中的神性统治。
中国的皇帝也遵守天理天则,这个观点被用来反对欧洲的专制。应该说,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初期,中国文化起了一种推动作用。
但欧洲奉行的是拿来主义,从反对世袭到赞赏中国的德治,最后走到自己的法治。更进一步说,欧洲自己价值观的演变也是一个不断自我筛选的过程,殖民主义,种族主义,过去都曾是欧洲的主流价值,但今天欧洲重新界定欧洲价值观的时候,就把这些内容从自己文化中去掉了,欧洲也在与时俱进。
虽然不少欧洲人骨子里还是秉持这些价值,但公开主张这些价值的人确实很少了。拿来主义与过去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是一个概念。
晚清时候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国为天下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好像孔夫子的儒学已经穷尽了一切真理,所以中国官员认为没有变革的必要,更不要说感到变革的紧迫感了。而过去这30年,完全不是这个情况。
dp说得非常明确:“不搞改革开放,死路一条。”中国是全方位的开放,全方位的向外国学习,学习人家一切好的东西。
但以我为主,自己来拿,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外国的东西,要通过中国的实践来检验,有些可以全部接收,越多越好;有些可以借鉴一部分;有些可以坚决拒绝;有些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待条件成熟时再来借鉴;有些可以观察一段时问,先不贸然引进。
一个民族一旦不愿意向别人学习往往就是这个民族走下坡的开始。“文革”中,我们闭关锁国,老子天下第一,结果导致了愚昧落后。
美国现在只知道教训别人,不知道向别人学习,这也说明美国开始走下坡了。我的一位很好的法国朋友说他现在最痛苦的事就是每天开车上班都要路过三家麦当劳,他自豪地告诉我,他一生中,从没有尝过一口可口可乐。
我很理解这种法国人特有的对美国文化的反感。不过我觉得从心态上来说,还是中国的态度比较好。
麦当劳的东西虽然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和中华美食无法媲美,但它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它的卫生标准,它的标准化配餐,它的鲜明色彩,它的快节奏等等,使它在饮食大千世界有一席之地。麦当劳进入中国后,也很受欢迎,除了有它自己的特色外,也确实推动了中国快餐业的发展,甚至使不少人质疑为什么我们这个泱泱食品大国,就拿不出一个可以走遍全国的一流快餐品牌呢?更不要说拿出一个驰名世界的快餐品牌了。
麦当劳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事实,等于是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中餐至少在快餐这个领域内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还有很多东西要向别人学习。过去3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终于在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md过去说过:我们愿意把西方当老师,向西方学习,但是老师老是欺负学生,学生只能反抗,最后演变成了一切都和西方对着干,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文革”后,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终于在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之间找到了一个积极的平衡点,这就是努力学习人家一切长处,不断地壮大自己,这使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出现了全新的格局:某些领域内,我们双方利益重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双方合作共赢。
另外一些领域内,双方利益有冲突,但我们已经学会了有礼有节地斗争,既坚持原则,又不走极端,最大限度地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但也拒绝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拿来主义的理念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发展机遇,使我们自己迅速地发展了起来,也使我们和西方周旋的能力和空间越来越大,这是拿来主义的胜利。
今后也一样,不管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对于别人的长处,都要虚心学习,但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决不失去自我,而是要逐步壮大自我。一个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会认为,“拿来主义”太繁琐,还不如“送来主义”,全盘照搬别人好的做法就是了。
其实“送来主义”效果都不好。对于外国好的经验和方法,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来借鉴,而不是照搬。
中国自己吃过全盘照搬的苦头。如50年代学习苏联,一切都照搬苏联,苏联人口少,鼓励生育,我们也照搬,生得越多越好,结果导致了人口增长过快。
从改革开放的30年来看,总体上我们保持了“拿来主义”。比方说,在金融改革这个领域内。
六、拿来主义的赏析
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七、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含义。
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八、我认为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写的,什么依据(需要网络答案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对gcdzg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