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元璋知道朱棣会反吗 ​朱棣​想找个恰当理由造反,去翻朱元璋编的书,意外找到了

火烧 2021-05-09 17:29:53 1045
​朱棣​想找个恰当理由造反,去翻朱元璋编的书,意外找到了 想造反,找不到恰当的理由。他去翻他爹编的书,竟然在书中找到了。朱元璋编的什么书?他找到的理由是什么呢?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后,深知国有国

​朱棣​想找个恰当理由造反,去翻朱元璋编的书,意外找到了  

想造反,找不到恰当的理由。他去翻他爹编的书,竟然在书中找到了。朱元璋编的什么书?他找到的理由是什么呢?

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后,深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以他不光亲自督促编撰了《大明律》,还为了能永保江山万年长,针对子嗣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皇明祖训》做为家法。本来,他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谁知正是这本《皇明祖训》,给了朱棣反叛的借口,成功地夺取了皇位。

那么,《皇明祖训》里究竟说了什么呢?

朱元璋的确是个很神奇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小时候没有上过学,不过他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在起义的时候,就不断地让身边文化高深的人给自己讲史学,吸取知识。

(画像中爱学习的朱元璋)

通过不断地学习,朱元璋认为,许多王朝覆灭,很大原因出在皇室子嗣的身上。所以他在建国后,将国法与家法都当作大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洪武二年,朱元璋把制定家规的事提到了议程上。

焦竑在《国朝献徵录》中,就提到了朱元璋为了约束子嗣,不让他们胡作非为,特意在全国选拔律法人才,甚至屡次让大臣四处查访,广收天下精通律法的人。

经过严苛的挑选,最终,朱元璋确认了草拟团队。经过多年认真编撰,再经过朱元璋反复修改,最终在洪武六年确定下来。

书成之后,朱元璋亲自作序,命礼部刊刻成书,下发到皇室子孙的手中,当时还不叫《皇明祖训》,叫《祖训录》。

洪武九年和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又两次对其进行了修改,最终定

稿后,这才叫做《皇明祖训》。

在《皇明祖训》中,分了13章。除了朱元璋写的序占了一章,其他内容包括《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宫》《职制》《兵卫》《营缮》《供用》。

可以说,朱元璋这套家法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内容全面,条令完善,算得上是封建王朝家长制中的典范之作。

比如《持守》讲的就是持身之道,务必节俭;《谨出入》说的是后世的皇位继承人不要轻举妄动,遇事要淡定有主意;《慎国政》说的是君王须广有耳目,要兼听则明。

(洪武刻本《皇明祖训》)

​朱棣​想找个恰当理由造反,去翻朱元璋编的书,意外找到了

总之,这本家法细化得很清楚。不过,因为规定得太过细化,所以自从执行《皇明祖训》后,皇室成员们活得战战兢兢。因为吃得铺张了点,或者穿得奢靡了点,都会触犯家规。而朱元璋又是一位严苛的家长,所以身为皇家子弟,每时每刻都要夹起尾巴做人,时刻提防自己不小心会被执行家法。

但是,也有例外,就从中看出了不一样的门道。

朱元璋年老时,将二十几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在众多皇子中,朱棣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在统军作战上有过人的天赋,因此,朱元璋封他为,藩地北京,对付北方蒙古人。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寄予了厚望的太子因病去世。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无比悲痛,着力培养朱标儿子,并在临终前写下遗诏:命朱标的嫡长子,时年21岁的朱允炆继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是为。

朱允炆上台后,忌惮朱棣等藩王的势力

,进行了阔斧的削藩运动。

看不下去了,他仔细翻阅《皇明祖训》,在中间找到一段:“如朝中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也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那么自己这个“亲王”有权前往“清君侧”。

(朱棣画像)

同时,朱棣又翻到一句:“后世子孙不能变更祖宗之法。”

朱棣表示:“削藩就是对太祖皇儿的迫害,也就意味着变更了祖宗的法。”

建文元年七月,早就准备就绪的朱棣,打着“尊祖训、亲君侧”的旗号,一路杀向都城南京,发动难之役,最终夺得皇位当了皇帝。

(参考史料:《明史·成祖本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