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来是哪里人 历史上最博学的人
历史上最博学的人
1.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人是谁
1.编书的不见得懂得多,《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只是古代书籍的汇总整理。
而且纪昀,解缙只是负责人。 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人,沈括有资格当这个称号: 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外国的列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
2.中国古代最博学的人
周朝的姜子牙、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和荀子。汉朝的东方朔,三国的诸葛亮,晋朝的谢安,南北朝的祖冲之,唐朝的狄仁杰,明朝的刘基,清朝的康熙。

举典型的几例简要说明:
1、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发挥他们本身的潜能。对后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的榜样。
2、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并没有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但是其中提及的大部分措施基本上都以实现,使得刘备的势力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当时的中国占有一席之地,与魏吴两国争霸天下,这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军事史的一段佳话,体现了个人的战略眼光。
3、康熙对于三藩、台湾、俄国、西藏都是采取亦和亦打的形式,最终使其归为一统,对中国领土的完整和扩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史上的帝王所无法比拟的。
3.唐朝以前世界文学史上最博学的人:希腊荷马、罗马韦吉尔、中国曹植
荷马(Ὅμηρος/Homer),古希腊盲诗人。公元前873年生(约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荷马时代”也因其而得名。
古罗马诗人。生于阿尔卑斯山南高卢曼图亚附近的安得斯村。在家乡受过基础教育后,去罗马和南意大利,攻读哲学及数学、医学。约公元前44年回到故乡,一面务农,一面从事诗歌创作。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
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并非罗马生人,他早年住在曼图亚附近安第斯一个小村的农庄里,父亲是个富足的农民,使维吉尔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的维吉尔先后被送进克雷莫纳和米兰的学校学习。他17岁时赴罗马,向当时最优秀的老师学习修辞学和哲学。
维吉尔第一部公开发表的诗集《牧歌》共收诗10首。各首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牧歌(一称田园诗)始于公元前3世纪时的亚历山大诗歌,代表诗人是特奥克里托斯,约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罗马。维吉尔的牧歌主要是虚构一些牧人的生活和爱情,通过对话或对唱,抒发田园之乐,有时也涉及一些政治问题。维吉尔的第二部作品《农事诗》,写于公元前37~前30年间,共4卷,每卷分别叙述一个农业问题:种谷、园艺、畜牧和养蜂。创作此诗与奥古斯都振兴农业的努力有关。
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诗人于公元前29年开始写作此诗,逝世前完成初稿,逝世后由友人发表。全诗12卷 ,1万余行,叙述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军队攻陷后离开故土,历尽艰辛,到达意大利建立新的邦国的故事(其后代建立罗马),以当地部落首领图尔努斯与埃涅阿斯决斗被杀结束。史诗借用神话传说歌颂罗马国家,歌颂奥古斯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其情节结构模仿了荷马史诗,但具体描写有自己的特色。全诗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凝练。《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创作的史诗,自问世到现在,一直受到很高评价。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迦梨陀娑 Kālidāsa
印度古典梵语诗人 ,剧作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在世年代不晚于5世纪。现存公认
迦梨陀娑
属于他的作品有7部 :抒情短诗集《时令之环》,抒情长诗《云使》,叙事诗《鸠摩罗出世》和《罗怙世系》,剧本《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剧作以宫廷生活为背景 ,以国王为男主角 ,以爱情为主题。《摩罗维迦与火友王》写历史人物火友王与在战乱中沦为宫女的摩罗维迦公主的爱情故事,它与跋娑的《惊梦记》共同开创了描写帝王艳史的先例;《优哩婆湿》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 ,富于浪漫色彩,诗情洋溢,风格爽健明朗;《沙恭达罗》共7幕,写净修林女郎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猎中遇见沙恭达罗,由相爱而结婚。不久,豆扇陀留下戒指当信物,只身返回京城。沙恭达罗怀着身孕,去京城寻夫,由于受仙人诅咒,丢了戒指,豆扇陀拒不接纳。直到他重新得到戒指,魔力解除,二人才重归于好。剧中的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代表古典美的印度女性形象。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朴素而优美。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曾先后两次将该剧搬上舞台。
其代表作《沙恭达罗》。作品语言优美,风格爽朗,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它是梵文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