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和高俅 历史有高俅
历史有高俅
1.历史上高俅是怎么死的
高俅的历史结局是于1126年病死于开封。盖棺论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大节无亏,总体上尚算是一个好人。《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李若水……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高俅(?—1126年),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因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也是北宋新党领袖之一。
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对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
2.历史上高俅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高俅是正常死亡,《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天子当挂服举哀。“译文:靖康元年,高俅当了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思路,皇帝穿上了丧服为高俅举行葬礼。
靖康元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各带领若干胜捷兵和禁军也赶到与之汇合,当时随从皇帝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杀死,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下旨处死。高俅由于没有参与斗争所以没有死。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高俅人物生平:
高俅立过什么战功,史书无记载, 但是刘仲武在崇宁三年(1104年)约十月,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复降。有学者认为当时高俅也参加了以上战役。高俅升迁的资本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
元祐八年(1093年),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俅
3.历史上是否真有高俅宋江其人
高俅(?—1126年),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也是北宋新党领袖之一。其实在正史中,高俅的记载并不算多,这很奇怪,因为一个太尉这么大的官职却没有本纪。并且对他的历史评价含糊不清,也就是说他不算是个大奸臣。因为这种人物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水浒传》就将他与童贯、蔡京和杨戬四人并称为四大奸臣。
宋江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历史原型。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作为一个农民首领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不过,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比,规模要小得多。宋江投降后成为征讨方腊的马前卒。
4.历史上的高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祐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舆晋卿善。在殿庐待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蓖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住。值王在园中蹴踘,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蓖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俊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镇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靖康初,祐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颇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
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知道高俅的确曾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也倒聪明伶俐,抄抄写写倒也称职。苏轼从翰林侍读两学士(翰苑)外调到知定州(也就是中山府),这是发生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的事情,东坡先生在十月就已经到任了。而曾布(曾文肃)此时却是在知瀛州(也就是河间府),他是在来年初才回到东京的(此可见《宋史??曾布传》),这就引出了一个时间和地点的问题,即是苏轼何时何地要把高俅送给曾布?这里俺不妨分析一下。河北的定州与瀛州相比邻,苏轼完全可以很方便地与曾布通信。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但曾布是属于新党中比较非主流派的,与王安石、吕惠卿等的关系都处坏的,而他与旧党的关系却颇为微妙。曾布在元丰年间一直不得志而被外放,恰恰是在元丰末年神宗死后,政局发生变化时,这才回到汴梁出任翰林学士,甚至连司马光也想拉拢他。(以上具见《宋史??曾布传》)而苏轼也绝非门户之见很深的人,二人在元祐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比较客气[2]。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挥麈录》的作者王明清,他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曾家的事情(不涉及党争等大的是非)他还是可以信赖的。所以,我以为苏轼就是在元祐八年十月至绍圣元年初期间,于定州写信给曾布要转让高俅的,同时也可以推断高俅应是也随苏轼去了一趟定州。但是曾布婉拒了,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好友王诜(王诜,字晋卿。既是《水浒传》中的小王都太尉),这回办成了,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
5.北宋历史上真有高俅这个人吗
高俅(?—1126)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 (即徽宗)。宋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弛,于靖康初病死。在施耐庵《水浒传》中,高俅作为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蹴鞠技术,被喜爱蹴球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太尉。
高俅以北宋晚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水浒传》里,朝廷中有一个殿前都太尉(掌管军事的高官)高俅,这是个令人讨厌的反派人物,他逼得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背井离乡,把另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弄得家破人亡。他时时出奸计与梁山好汉作对,最后还陷害宋江等人。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由此可见,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送给曾布,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二人在元祐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有着一定的交情。据一些学者考证,《挥麈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以信赖的。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铣(即王晋卿),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
6.历史人物高俅是那年出生
其实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过他~~很多资料都史无考证!

高俅 (?—1126)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 (即徽宗)。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驰。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对他有深刻刻画。高俅高靖康初病死。
以北宋晚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水浒传》里,朝廷中有一个殿前都太尉(掌管军事的高官)高俅,这是个令人憎恶的反派人物,他逼得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背井离乡,把另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弄得家破人亡。他时时出奸计与梁山好汉作对,最后还陷害宋江等人。虽然《水浒传》是小说,刻画出的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物,不能作为信史来看待。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出来的。
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7.历史上高俅结局是怎样的
高俅(gāo qiú)(?-1126年),北宋末年权臣,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宋徽宗时期的官员,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善蹴鞠(踢球)。哲宗(赵煦)时,改从枢密都丞旨,高俅因奉命送礼物至端王赵佶处,被留用。赵佶即位为徽宗,更为所宠,擢为殿前都指挥使。加至太尉,与蔡京等"六贼"专权用事,为时人所恨。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随徽宗南逃,金军退,返京后,即病死。
《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年。
《宋史·李若水传》提到:“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8.真实历史上高俅是怎样的
在《水浒传》中,高俅是于蔡京、童贯、杨戬并称为北宋末年四大奸臣,玩弄朝政,蒙蔽圣听,但《水浒传》终究只是小说,来看看真实的高俅真是在《水浒传》中,高俅是于蔡京、童贯、杨戬并称为北宋末年四大奸臣,玩弄朝政,蒙蔽圣听,但《水浒传》终究只是小说,来看看真实的高俅真是什么样的人很显然,高俅并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是靠一手漂亮的蹴鞠而赢得皇帝开心成为太尉的,古代皇帝有昏庸的,但是真正傻的还是没几个,靖康年间的宋徽宗只能说不理朝政和昏庸,但并不能说傻;高俅也是一步一步从小吏爬上来的,而且高俅的第一份工作还是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才子苏轼苏东坡当“小吏(类似秘书),后来苏轼又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太尉王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