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谁的学生 荀子的学生,荀子的学生中有哪些是比较著名的?
荀子的学生,荀子的学生中有哪些是比较著名的?
荀子的学生中有哪些是比较著名的?
儒家的,可惜他的两个最著名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却成了法家的大师,不过荀子的思想与孔孟非常有区别,后世人都对他儒家的纯粹性表示怀疑。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荀子的学生,有两个最著名:李斯,韩非。这二人都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李斯后来作了秦始皇帝的丞相,始皇最后于公元前221年以武力统一了中国。这两位君臣一起致力于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也是思想的统一,这个运动的顶点就是公元前213年的焚书坑儒。另一位学生韩非,成为法家的领袖人物,为这次政治的、思想的统一提供了理论。 参考资料:《中国哲学简史》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但为什么他们一个是法家,一个是儒家?
1、那是因为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儒家与法家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两家都认为应该实现天下大治,都主张以礼法治国。
只是认为人性偏善的儒家认为要通过道德教化来治国,而认为人性本恶的法家则认为要以暴力刑罚治国。
2、但要注意的是,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偏善而非人性本善。因此在孔子之后,有些儒家学派主张“人性偏恶”。
荀子便是先秦儒家“人性偏恶派”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而孟子则是“偏善派”的代表。
3、正因如此,荀子在文章曾多次批评过孟子。从“人性偏恶”的角度出发,荀子认为仁义是治国修身的原则,但治国手段应该是以礼法为主,教化为辅。荀子的治国思想与法家的治国思想已经很接近了。
4、韩非子将荀子的“人性偏恶”发展为“人性本恶”,而这正是法家绝大部分观点思想的基础。韩非子在此基础上将之前法家的各派思想观点汇总融合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扩展资料
荀子成就: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
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
百度百科-荀子
为什么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却是法家的代表?
韩非子在师从荀子之前就已经很有名了,他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了。他师从荀子,怎么说呢,好像是留学生,为了完善自己的思想。荀子呢,他不仅是儒家的代表的,他的思想里面有法家成分,这正是韩非子想要学习的。譬如人性本恶啊,这就是两人都认同的。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为什么李斯却是法家?
荀子的弟子中最出名的两个都是法家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荀子也因为他的两个弟子被人质疑他的儒家身份。
荀子,也就是荀卿,战国赵人,汉朝避汉宣帝(刘询)讳,也被成为孙卿。苏轼曾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这与荀子主张很大关系。荀子天人相分观点。天不主宰人,人也不能把自己主观意识强加于自然,要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尊重自然同时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他提倡“性恶论”,天生为恶,需要考后天培养,性恶的话很容易就能与法家的“治”天下,发挥法制作用相联系,虽然他提倡靠教育来解决。但是对于两个才华横溢的土地来说肯定会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荀子很多理论都是人际交往,社会发展的道理,也就是所谓“帝王之术”。
李斯,韩非又是在朝为官,目的在辅佐帝王一统天下,功在社稷。他们的思想自然的成为法家。李斯第一个向秦王政提出扫六合之人,韩非结合前人提出“法”“术”“势”三合一封建君王统治术。三者就是法令治国,推行法令的权势和驾驭臣下的手段。
韩非说话不流利但很有才华,被秦王赏识,但是李斯自认才华不及韩非,妒忌韩非,于是设计陷害,使得韩非自杀于狱中。
谁是荀子的学生,他生活在战国末期
韩非子 李斯
老子、荀子、庄子、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吗
不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旬子之间的是不同学派、继承与发展、互为交流的关系,并不存在师徒关系。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扩展资料:
一、早年经历
孔子的具体生日有争议,《公羊传》作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谷梁传》则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史记》则作次年,不记月日。
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广记》将孔子的生日定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后世仍存有争议。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二、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韩非本来师从儒家,是荀子的学生,为何最后反而称为法家的代表?
因为韩非子的老师就开始对儒学产生质疑了,韩非子更是明白:儒家救不了天下之人!仁政也救不了性恶之人!在韩非和荀子师徒的眼中,人性是本恶的,需要法度法规教化,才能让社会安定,而且从秦始皇之后的历代君王,也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之本。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并不吃香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不乱,天下是相当的混乱,诸子百家争相宣扬自己的观点。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不吃香,他带着弟子四处周游,想让君主采纳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天不遂人愿,在乱世之中,没有哪个君主肯用“仁爱”来治理国家。
那时候的诸侯们真正想要的是啥?更强的军队、更听话的百姓、更大的地盘。但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用在盛世发展还行,用在乱世之中争地盘是完全不够看的。
你想想,敌国的马蹄子都踏你脸上来了,你能跟对方说爱与和平吗?儒家的荀子就发现了乱世之中,更加需要的是法度去管理百姓,而不是用道德去感化百姓,而且荀子还提出了“人之初,性本恶”,需要用“刑名法术”强硬的扼杀人性之恶。
二、韩非发展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作为儒家的荀子,已经从根本上对儒思想产生质疑了,而他的学生韩非子更是继承了他的思想,并且将他的思想升华,开始对人性进行剖析。韩非子认为乱世之中,需要用法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条理清晰的法令可以限制人性的恶,更高效地提高国家实力。
简单来讲,儒家是用爱来感化民众,让民众发展生产,缓慢提升国力;而法家则是用规章制度来清晰地告诉人们,你需要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这样可以让人们行为更加规范,快速的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
而且法家更加注重君王的利益,乱世之中的君王们也乐意接受法家。比如商鞅、李斯皆为法家之人,秦国正是依靠法家的思想,开始变法强秦,一扫六合,结束了混乱的战国时期,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三、混乱的战国时代更需要法家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也是混乱的时代催生的,儒家是注定无法在乱世之中立足的,韩非子有荀子的指引,清晰地看到了天下时局变化:混乱的时代,人的恶念会被扩大,需要有法度来限制人性的恶,从而诞生了法家的思想。
而且儒家的思想并不清晰,如果遇上明君,百姓可能幸福,但是遇上昏君,天下百姓会更加痛苦。但是有了法家的思想之后,以法度来治理国家,那么不需要君王多操心,国家也会井井有条。且法家的思想是更偏向君王的,也加固了君王的统治,可以让百姓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自韩非子以后,法家思想便成了帝王必备之物,就算是汉代的“独尊儒术”,其骨子里还是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之后的历代帝王更是将“外儒内法”一直贯彻了下去。
荀子的学生李斯最后成了哪一学派的学者
荀子的学生李斯最后成了【法家】学派的学者。
中有(10)荀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