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五店市的传说 五店市的历史和传说

火烧 2023-02-01 02:09:18 1041
五店市的历史和传说 有关五店市的作文五店市——红砖古厝的前世今生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陈耀陛 指导老师:吴友湘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眼前的晋江市区是如此地热闹、繁华,甚至还有点喧嚣。但这里并不是我的目的

五店市的历史和传说  

有关五店市的作文

五店市——红砖古厝的前世今生

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陈耀陛 指导老师:吴友湘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眼前的晋江市区是如此地热闹、繁华,甚至还有点喧嚣。但这里并不是我的目的地。

从万达广场东侧的一条小路寻路进入,一溜的红砖古厝映入眼帘——五店市到了。我并不是闽南人,但早就听人说起过五店市是晋江是文化的积淀,历史的见证。早想来五店市走走,却一直与它无缘,一直蔚为惋惜,今天终于来了!

同行的“晋江通”小蔡一边给我们指路,一边给我们介绍五店市的“前世今生”。不敢相信眼前这还在整修的红砖古厝竟然是晋江文化的发祥地,老晋江人亲切的称它“五店市”。这里保存着大量典型的闽南风格的民居、宗祠、古庙、古商铺、名人故居等建筑。这里,是晋江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传西晋时,自中原“衣冠南渡”的蔡姓先民拓居晋qj阳,至唐开元年间,晋江独立为县,人员往来骤频,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这些店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

而今,晋江已从最初的“五店市”发展为闽省县域经济的“领头羊”,而其发祥地依然保存着147处历史风貌建筑,承载着海内外300万晋江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这里,有青阳古八景中的四景:青阳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也有香火长盛不衰,分炉东南亚、台湾等地的石鼓庙;还有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等海内外乡亲寻根谒祖的蔡氏宗祠和庄氏家庙……

不论是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还是中西合璧的洋楼,抑或是西洋建筑,“五店市”早已成连接侨台亲缘的纽带。同时,这里还保留着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对于已开业多时的万达广场来说,还在建设中的五店市传统街区,由于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所以对于许多市民而言,依旧蒙着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走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呼吸着它传统的历史的味道,更感受着晋江这个巨人在快速繁荣前进中的所发出的粗喘的呼吸……

小蔡说,拆迁改建中,为传承、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地保留了这片古老的街区,经过修缮性的更新改造后,未来的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将成为晋江人回忆过去生活的一个载体,年轻人寻梦寻根的一个纽带……

参观五店市作文600

五店市座落于泉州晋江城区的中心区。若俯视青阳全貌,便可发现它紧嵌于繁华的高楼大厦之中,在城市中玻璃倒影太阳的刺眼强光下,更显得别具一格。这座红砖古厝,看起来显得简单而又宁静,多少年来这里一直保留着花开水流、波澜不惊的悠闲面孔,古朴而又不失优雅,五店市正在一场城市革命中醒来,这里,静静流淌着一曲历史的回声;这里,悄悄涌动着一股古老的文脉;这里,默默续写着一个都市的新传奇……

临近黄昏,我漫步至一中附近,忽突发奇想,去游一趟五店市,一路行至。只见“五店市”三字古朴而又静默着在眼前衬着株株树木,透漏出一阵奇异的古风。待我满心好奇行至其中,一片红砖古厝映入眼帘。

我首先步入了一家古厝,古厝之中摆布了茶桌与茶几,倒在这悠闲宁静的气氛中,显得极为儒雅,四周木质的家具,整齐的摆布着,乍的看去,红砖之中放着古典的家具,使其别有一番韵味。

我走出着古厝之后,来到另一家,在我踏入其中,使我眼前一亮的是身前的一尊铜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随着人群,我按着过道行去,又是几尊铜像立在那儿,若是仔细看去,便会得知那便是制茶的工序,一尊尊铜像在干活的同时,脸上总是浮现着笑容,莫不是这工作的乐趣吗?看着他们淳朴的笑容,使我有如真闻到了淡淡茶香,沁人心脾。

之后,我行到一回廊,抬头望去,夕阳将余晖轻洒向了古厝的屋顶,红瓦在其照耀下更显得精致了起来,反射着阵阵古朴之气,犹如一位暮年老人那沧桑的笑容下透露出的质朴和安详。

我跨出了古厝的大门,顺着曲折的小路,向前走去,小路旁,有着一片看似简单的花墙,花墙之上,一个个棱形的花窗位于其上,余晖的光透过窗缝调皮的洒向地面,形成了一副简单而又随性的图画,在这幽静的五店市中,却俨然是一副美丽的画面。而其后,我又陆续的发现了几扇窗户,却又是极具特色,八边形的窗框,规则而又看似随性的窗构,嵌在了精致的红砖之中,各式各样,尽管饱经了岁月,但风韵犹存。

之后,我便沿着阶梯走了上去,与其说下面古厝给我的感受是古朴而又宁静,而这上方的林子景色中,给我的便是一种恬静与淡雅。

石阶铺成的小路向着远方延伸,四周青葱淡雅的树木将这小路的前方遮得严严实实,然而,当走近时,眼前的景色却是忽然一换,余晖也忽的洒向了我的面庞,不禁眯起了眼,然而,眼前的景象却是迷幻的使我眼前为之一颤,青葱的树木有如镀上了一层金,眼前盛开的鲜花也在其照耀下更显得婀娜与艳丽,再加上这“金碧辉煌”的背景,甚是绚丽。

我继续往前走去,在我以为已经没有了景之后,小路的曲折,却是九十度的折返,又是一条不一样的小路出现在我眼前,真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而立于前方的,是一座淡雅的亭子,静默着立在那儿,虽然亭子之上已是植物遍布,而在余晖的渲染下,又有令一种感受。顺着小路的曲曲折折,再次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的便是另一个亭子,乍的看去,隐藏在树木之后,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样子,但有着一种别致朦胧美,然而,走进一看,却是由四株树木的枝叶相连而形成的亭子,设计师的工艺不可谓不精细。

在之后,我穿过了一片竹子交叉而成的小道,阳光透过稀稀疏疏的竹叶,洒在了小道之上,而风拂过,一阵柳叶相互摩擦的声音传入耳中,伴随着的,是阵阵的竹香,而小路,仍是不慌不忙的向前延伸着,曲折着,谁也不清楚小路的前方又是何物,又是隐藏着如此的生机与美丽……

哼、下面附上几张自己拍的照片吧,拍得不好,写得不好别喷了、

去五店市参观的感想800字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看到一大片“皇宫起”大厝,一座连着一座,古香古色,垂檐飞阁,红砖赤瓦,屋顶燕尾翘脊,门口埕有一两棵绿树掩映,蔚为壮观,叫我异常惊愕,一时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误以为自己走进一片皇家园林似的。

回过神来,一直驻足观望品味。这时,看到墙壁上有一行字:“五店市。”

“五店市?还是‘市’?”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突然听到“五店市”这个名字,颇感好奇,不禁在心底嘀咕着。于是,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与行动。

原来,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中有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

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整个五店市传统街区拥有明清、民国及近代历史风貌建筑147座……

这片“皇宫起”的大厝,岁月沉积历史的厚重在思绪中闪烁,文化深厚悠远显耀古人卓越的智慧才能。我们父女俩因为要租房,在寻找房子的时候,跟这五店市撞个满怀,来个见面。这虽然有点巧合,其实是人生的缘分,正应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那句话语,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端午节的传说和来历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五店市的传说 五店市的历史和传说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

燃灯塔的历史和传说

燃灯塔(全称燃灯佛舍利塔,又有俗称通州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北运河源头岸边。

燃灯佛舍利塔是古通州八景之一,位于通州区北端运河西岸,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通州的象征。塔共八角十三层,高约49米,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塔内原有一尊燃灯佛石像。

塔原高48米,基围44米,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须弥座,双束腰,各面均嵌砖雕,塔身各角雕有佛像104尊,每椽悬风铎(铜铃)一枚,共2248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在十三层正南一面斗拱间有一块砖制诗碑由修塔僧撰刻七律一首。

塔顶自生榆树一株,树干直径17厘米,高3.7米,树龄200余年,塔顶长树实为罕见。现该树已移植到塔下葫芦湖畔。

燃灯佛舍利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称古塔凌云。相传燃灯佛舍利塔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内供奉着燃灯佛祖的遗骨,并珍藏有佛祖舍利子。

据载,塔始建于北周,后历代多有维修。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略有收分,是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

又因塔距潞河数百米,影垂映河中,乾隆曾谓之“郡城塔景落波尖”。古籍记载它是辽代的遗物,但在1987年的修建中发现了新的证据。

在第13层的灶门砖刻上,有古诗一首:“巍巍古塔镇潞陵,时赖周唐人建立”等句,专家确认为北周的建筑,1979年它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文保单位。这座古塔有悬铃2248枚,塔悬铜铃之多为世界之最。

尤其的古塔的倩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运河上,云飞水流,绿树环拥,美不胜收,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到通州吟诗舞墨之处,留下美好传说无数。塔身13层横出一株榆树,想必是小鸟衔来种子,在凌云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为保护古塔,将榆树迁居塔下公园,如今枝繁叶茂,甚为壮观,被通州人视为自己的精神象征。传说很久以前,通州城北的潞河住着一条白色的孽龙。

每年春天它把河水全部喝干,使两岸庄稼干枯而死,夏天它又把满肚子的坏水吐出来,造成洪水泛滥成灾,淹没整个村庄和农田。为了与白龙斗争,百姓们春天掘井,夏天筑堤。

而白龙以沙填井,以更加肆虐的洪水冲垮堤岸。但百姓们不屈不挠,掘井筑堤不止,同白龙进行着殊死搏斗,保卫家园。

最后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为百姓建了这座宝塔,以燃灯佛的神威将白龙镇于塔下。燃灯佛还派来两个光明的使者——塔鹰和金鸡镇守宝塔。

后来塔鹰被佛招回西天,金鸡恋恋不舍。分别时金鸡忧伤地对塔鹰说:“你走后,我将形只影单,连给我遮阳光的都没有了。”

塔鹰闻听此言,就衔来一枚榆钱。不久古塔上就长出了一棵神奇的塔榆。

唐山大地震后,宝塔受到了影响,政府出资修缮时,将塔上这棵塔榆移种在宝塔东边平地上。现今此树枝叶茂盛,造型美观,引来众多游人驻足欣赏。

据县志载,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

原高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此塔距潞河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倾圮,发现一颗佛牙与数百粒舍利;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对塔进行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受损。1985年9月重修,塔刹增高5米,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宝珠四,添设避雷针,重修塔顶莲花座及各层塔檐,补铸铜铃,按原色油饰。

关于燃灯塔有很多很多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舍利子放在了哪一层?这一直是个谜。清康熙18年,通州地区发生了七八级的大地震,燃灯塔塔身也轰然倒地。

据县志记载,当时很多人都看到塔里藏着的十几颗舍利子和一颗佛牙。后来重建时,舍利子和佛牙又被重新放置于塔身的“天宫”内。

“天宫到底在塔的哪一层却没有记载,里面到底有没有舍利子和佛牙也不清楚。”据有关专家说,上世纪80年代,政府对塔进行了修缮。

“当时只修了第13层,现在只能肯定天宫不在第13层里。”。

据《燕山记游》载“盘山异记”:“每逢除夕佛灯出通州塔上,数千百光远绕盘山诸寺,至定光佛塔而止,或云塔中舍利光也”。另据《州志》载:“盘山佛光人皆见之,每除夕,山之云罩寺定光佛舍利塔与蓟州独乐寺观音阁,通州孤山宝塔皆有灯出,相往来,漏尽各返原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通州,对塔进行破坏。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基莲花震毁,塔身多处裂纹,一九八五年重修,增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玉珠四,设避雷针,重修莲花座,补铸铜铃,原色油新,塔榆移植平地。

昔日入云宝塔,通州标识,今天以被高楼大厦所包围,运处以难睹风彩,但是,由浮桥方向沿滨河北路南来,向西南望,尚可见昔日巍然宝塔依然矗立,可见塔基地势之高。燃灯塔的传说故事多于任何建筑,都与通州有关,还有传说:塔下通海,铁链锁着两条鲇鱼精,因其经常兴风作浪,无人能够镇压,便请来清朝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将鱼亲自锁住,从此风平浪静,再无水患。

当你走近塔身时。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居晋江市核心区,街区历史悠久,闽南建筑特色突出、文化遗产丰富,是一个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为一体的街区博物馆、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

法定代表人:吴斌

成立时间:2013-05-28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50582100196972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梅岭街道五店市后塘街18号

嘉兴市王店镇的历史

王店镇名,始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嘉兴镇遏使王逵居此,"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嘉禾志》)。"后簪缨相继,日渐殷庶,遂成巨镇"(《梅里志》)。至明中叶,此地"镇民之居,夹河成聚,为里者三",成为嘉兴四大镇之一。自唐至清,镇东为大彭乡,镇西为嘉会乡,镇跨两乡之间。"宣统初元,自治之议起,乃划各区以属之,名曰王店镇区"(《梅里备志》)。辛亥革命后,虽几经兵灾,仍为货物集散地,设王店镇。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由商业性城镇发展为以轻纺、家电、轻工为主的工业性城镇。

王逵喜梅,以植梅著称,故镇亦名梅里,梅汇,梅会里。镇形如长龙耸尾。镇中主街,自东而西,长达1.5公里,其尾街由南至北,约800米。市河居中,史称梅溪,溪沿主街西连长水塘。

王店古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彩灯、剪纸及民间工艺享誉一时,灯会是王店镇一大风俗。早在明清两代就已盛行,被誉为"禾城一奇花"。彩灯品种极多,亭灯、台灯、楼灯、阁灯、船灯、塔灯、牛灯、龙灯争奇斗艳,各显其妍。大型灯会自民国以来就有6次,分别是发国二十三年,抗战胜利,1950年,1956,1959年和1976年。著名工匠朱颂清所扎彩灯,自成一家,彩伞灯是他的拿手一绝,1934年举行的灯会中就有他的作品,还有关帝銮灯,行牌师旗灯等,深得观众赞赏。

当代剪纸艺人龚德康先生,自学成材,所创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剪纸比赛中获奖,并被一些工艺美术馆收藏,现为中华剪纸协会会员,浙江省剪纸协会理事。

民间艺人层出不穷,著名木匠朱祥林擅长小木家具,尤精于古典家具,所制家具工艺精美,名闻杭嘉湖一带,著名雕花匠黄生有,精于刻花,浮雕,梅、兰、竹、菊。传统戏文样样精通,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应为南湖红船雕饰,所雕图案,花纹精工细巧。1960年被评为省级名师巧匠。1969年又雕成小红船,工艺玲珑剔透,与大红船相媲美。被评为"杭嘉湖名雕花师"。

我镇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有茶馆、书场、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俱乐部、老年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镇业余艺术团,每年举办梅里之春演唱会,有十余名艺人多次在省、市、区获奖。各类文化艺术协会――梅里集邮协会、梅里书画社、梅里摄影协会、梅里花卉协会、王店信鸽协会等民间协会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广播、有线电视网覆盖全镇。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人心,镇建有游泳池、溜冰场、门球场、篮球场、乒乓室、棋牌馆、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歌厅、舞厅、宾馆、饭店一应齐全,文化古迹存有多处,是浙江省的百强旅游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