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围魏救赵属于36级吗 三十六計- 圍魏救趙-借刀殺人
三十六計- 圍魏救趙-借刀殺人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注釋】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 使 分 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
三十六計- 圍魏救趙-借刀殺人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注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 使 分 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解析】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 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探源】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故事】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軍隊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拼只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抗州。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諸王全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以為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只堅守城池,並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
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雲梯偷偷爬上城牆,等守城兵士驚醒,城門己經大開,李秀成率部沖入城內,攻了杭州。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
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失,斷了後勤供應,急今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撒天京。兩路兵馬匯合一處,機智地繞道而行,迴避了張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隊,終於順利地趕回天京。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衝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時期內,清軍已無力再打天京了。.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
【注釋】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按語】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緞,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
【解析】
古按語舉了幾則戰例:春秋時期,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並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祭壇,把名單埋於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怪臣於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果當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三國時諸葛亮獻計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還有,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戚,骨子裡是疏遠的。關羽得意,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上,主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或者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學會識別這一計謀.可以防止上大當,吃大虧。
【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剷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
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挂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故事】
努爾哈赤父子親率十數萬滿兵,聲勢浩大,銳不可擋,進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部攻打寧遠,以十三萬之眾圍攻寧遠守兵萬餘人。十三比一,力量懸殊。寧遠守將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勇抗敵,擊退滿兵三次大規模進攻。明軍的奮勇抵抗,力挫驕橫的滿兵。
袁崇煥乘滿軍氣餒之時,開城反攻,追殺數十里,擊傷努爾哈赤,滿軍慘敗。怒爾哈赤遭此敗績,身體負傷,攻佔明朝的壯志難酬,羞愧憤懣而死。皇太極繼位,第二年,又率師攻打遼定。袁崇煥早有準備,皇太極又兵敗而回。
又經過幾年的準備,皇太極再次攻打明朝。崇禎三年,他為避開袁崇煥守地,由內蒙越長城,攻山海關的後方,氣勢洶洶,長驅而入。袁崇煥聞報,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滿兵早三天抵達京城的廣渠門外,作好迎敵準備。滿兵剛到,即遭迎頭痛擊,滿兵先鋒巴添狼狽而逃。
皇太極視袁崇煥為從未有過的勁敵,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極為了除掉袁崇煥,絞盡腦汁,定下借刀殺人之計,他深知崇禎帝猜忌心特重,難以容人。於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賄賂明廷的宦官,向崇禎告密,說袁崇煥已和滿州訂下密約,故此滿兵才有可能深入內地。崇禎勃然大怒,將袁崇煥下獄問罪,並不顧將士吏民的請求,將袁崇煥斬首。皇太極借崇禎之刀,除掉心腹之患,從此肆無忌憚,再也沒有遇到哀崇煥這樣的勁敵了。
很赞哦!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