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历史学家有谁 中国的历史学家及著作
中国的历史学家及著作
一、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 (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钱穆力图把传统史家从事考据所揭示的个别事实的真实构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因有果的时间序列,力求从时间上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史学本是史料学”是傅氏史学思想的最基本点,应建设绝对客观的历史学。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吴晗(1909~1969) 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 中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带有实用史学的观念。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祖籍湖南长沙,《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放宽历史的眼界》《十九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二、我国各历史时期的历史学家有哪些人
司马迁(前135年?—前87年?),《史记》
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
班固(32年—92年),《汉书》
班昭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
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
刘知几(661年—721年),《史通》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
马端临(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
顾炎武(1613年—1682年)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剳记》
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
章学诚(1738年—1801年),《文史通义》
三、当代出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1]李振宏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修订本,11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李振宏《历史认识模糊性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119页。
[2]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2-1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钱钟书著:《管锥编》第一册,第2版,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页,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
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6]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页。
[7] 吴泽:《史学概论》,"绪论",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8] 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页。
[9] 琉善:《论撰史》,见章安祺编:《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转引自徐善伟:《刘勰与琉善史学批评思想之比较》,《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50-54页;郭丹:《卢奇安〈论撰史〉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之比较》,《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124-129页。
另参见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页。 [10] 何兆武:《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问题——从所谓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论说起》,《百科知识》1989年第5期。
见何兆武:《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200-207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下面的引文均出自这几篇文章。 [12]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47页。
[13]转引自何兆武:《译序:反思的历史哲学——评罗素的历史观》,《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216-217页。 [14]《辞海》,204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5]吴泽:《史学概论》,“前言”,1页。 。
展开[1]李振宏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修订本,11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李振宏《历史认识模糊性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119页。 [2]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2-1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钱钟书著:《管锥编》第一册,第2版,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页,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6]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页。 [7] 吴泽:《史学概论》,"绪论",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8] 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页。 [9] 琉善:《论撰史》,见章安祺编:《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转引自徐善伟:《刘勰与琉善史学批评思想之比较》,《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50-54页;郭丹:《卢奇安〈论撰史〉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之比较》,《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124-129页。另参见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页。

[10] 何兆武:《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问题——从所谓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论说起》,《百科知识》1989年第5期。见何兆武:《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200-207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下面的引文均出自这几篇文章。
[12]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47页。 [13]转引自何兆武:《译序:反思的历史哲学——评罗素的历史观》,《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216-217页。
[14]《辞海》,204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5]吴泽:《史学概论》,“前言”,1页。
[16]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48-62页。 [17]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100-10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8]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5页。 [19]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55-62页。
[20]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34页。 [2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34页。
[22]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42-46页。 [23] 列宁对此有过十分精辟而又准确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恩格斯晚年尤其强调“历史观念”即历史地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并把他们的历史观最后正式定名为“历史唯物主义”,而放弃了先前带有片面的、肤浅的、易于被歪曲的“唯物史观”术语。
[2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
四、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韦政通先生是台湾资深学者,国际著名的思想史家和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赴台,在劳思光、牟宗三影响下开启其求学与治学生涯,60年代受到殷海光的影响,开始走上独立思想探险之路。
先生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诸领域,潜心钻研近六十年,著作等身,其学术影响远播海内外,堪称卓有成就的学术宗师。 先生不仅严谨治学,更重视思想的创发,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现代思想学术的建立、现代伦理文化的创造等方面,尤其贡献巨大。
2002年武汉大学曾专门举办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学术会议,来研讨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韦政通先生的著作,思想深邃而文字平易,脍炙人口,深受读者欢迎,不少一版再版。
其中很多著作,从80年代起大陆已有出版,如《中国思想史》、《伦理思想的突破》、《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的智慧》、《儒家与现代中国》、《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等。目前有关出版单位正在筹备出版比较全面的《韦政通文集》,《韦政通全集》也在积极接洽中。
。
五、求十篇有关“中国古代或近代历史”的著作 及其 内容概要
1.史记(我不说你也知道的,纯凑数)
2.资治通鉴,司马迁写的,就那个砸缸的小孩子,不过长大后就不匝地了,不过此书有值得一看的价值
3.三国志,陈寿,有很多都入选教参的,那个什么三顾茅庐就是经典了
4.山海经,神神怪怪的东东,
5.六国论,苏家三父子都有写,不过,个人觉得苏洵写得最好
6.复兴之路,央视出品,质量不敢评价,中国近代史
7.品三国,易中天,与事实有微差,不过当小说看看也行
8.明朝那些事,极度搞笑的历史小说,但既然是小说就有那么一点点的出入,而且作者本人就立场很鲜明
9.全球通史,中国那一段,怎么说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相当客观,但极度爱国者还是勿看
10.离骚,差点忘了这碴,屈原写的,很有愤青的觉悟,不过很多字比较生,所以看的时候最好备一本字典,最好是古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