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融被谁杀死的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呢

火烧 2022-09-02 20:40:04 1087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呢 曹操杀孔融曹操杀孔融说的是曹操利用多种罪名将孔融全家抄斩的事情,那么曹操杀孔融的原因是什么呢?《新三国》曹操剧照其实曹操杀孔融多和孔融的性格以及他们二人在政治上的冲突有关系。孔融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呢  

曹操杀孔融

曹操杀孔融说的是曹操利用多种罪名将孔融全家抄斩的事情,那么曹操杀孔融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三国》曹操剧照

其实曹操杀孔融多和孔融的性格以及他们二人在政治上的冲突有关系。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学自然不用说,是非常好的。这也导致了孔融自恃清高的个性,再加上他的言论多是和传统礼教相违背的,所以便得罪了不少人。而他向来直言,即使在众人面前也丝毫不给曹操面子,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使得曹操非常尴尬。当然这是曹操对孔融印象不好的一个原因,曹操杀孔融的最根本原因还不是这个。

曹操杀孔融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孔融忠于的是汉皇室。并且上书建议不应该分封诸侯,以此来巩固汉朝的王权,这触及了曹操的根本利益,也为孔融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也连累了一家人。

通过曹操杀孔融可以看出孔融在政治一途上并不像他在文学上那样聪慧,他在政治不懂得收敛,在曹操手握实权的情况下依旧不懂得避其锋芒,甚至公开和曹操作对,这样的做法实在算不上明智,最后终于被曹操用各种理由杀了,连累一家老小的性命。

曹操杀孔融可以说是孔融自掘坟墓,本来以孔融的才学,如果懂得审时度势或者韬光养晦,或许并不会让曹操赶尽杀绝,无奈的是孔融并没有和曹操相抗衡的能力,却还不知收敛,最后才会惨死。

孔融是怎么死的

公元208年,孔融任闲职后,他的家里每天都有很多门客来拜访他,这是因为孔融以前任重要官职时,就很爱惜人才,特别是年轻人,经常帮他们说好话,提拔他们,所以佩服和亲近他的人很多。而这些行为和孔融的死脱离不了关系,那么,孔融是怎么死的呢?

孔融像

孔融和官员人才的来往导致曹操怀疑孔融,说是孔融整日聚众讨论事情意图不轨,还污蔑朝廷。派人抓了孔融,杀死孔融和他的全家,甚至还想把给他收尸的脂习杀死,正好遇到大赦天下脂习才被放出来。孔融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连他年纪尚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刚正不阿,固执己见,多次和曹操意见不合、言语冲突,曹操对孔融早就怀恨在心。其中有两件事很出名,一是曹操攻进邺城滥杀无辜,抢了袁绍家的妻妾和女儿,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因为这件事,孔融写信给曹操,说西周武王攻打殷商后肯定把纣王的妲己抢来送给自己的儿子,曹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询问他,孔融解释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年的事应该是这样的。曹操听后气个半死。二是曹操想禁酒,孔融就专门写信给他说喝酒的好处,信中语言非常傲慢,曹操就更不满他。当时孔融的名声很大,天下皆知,曹操只能先忍着,后来郗虑多次挑拨,说是孔融有二心,曹操趁机处死了孔融。

孔融是谁

关于孔融是谁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孔融是一则故事――孔融让梨的主人公,其余的知道的并不详细。那么孔融是谁呢?

孔融像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才学让他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家室也比较有渊源,是孔子的后人。可以说,孔融的文学才能有一部分是因为家族的遗传性。

孔融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孔融让梨、孔融认亲这些故事流传千古,孔融在当时可谓是一个神童,可是孔融的结局却不好。孔融一生顺当,仕途也走的顺利,甚至曾经做过丞相,也算是名噪一时,但是汉王室开始走下坡路,曹操渐渐掌握实权,并且开始有了另立国家的想法,孔融忠于的是汉王室,自然看不惯曹操,所以时常言语间讥讽曹操,甚至在公众场合和曹操作对,反对曹操的很多决定,让曹操下不来台,直到最后被曹操用各种名义杀害,享年不过五十五岁。

不过关于孔融,更多的是他文学上的成就。他的文章一般都是议论性的,言语激烈,主张仁政,颇受欢迎,但是孔融的作品留下来的非常少,只有少数的散文和诗留了下来。

说到孔融是谁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的反应都是他幼年时候让梨的故事,但其实孔融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他一生的经历都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孔融让梨的流传度非常高,所以人们对孔融的印象也大多是这样一个故事而已。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雕塑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他兄弟选梨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孔融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原因。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拿最小。父亲笑着说弟弟比你还小,应该让他吃最小的。孔融认真地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给他。父亲很满意地笑笑,心想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才能。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要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会让梨,说明的不仅仅是他尊老爱幼,更多的是他的聪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这样的道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说他日后成就不小。

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孔融日后并算不上一个品德好的人,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是说明了孔融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在日后的成长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孔融成为了之后那个不太负责任的人,甚至连累了幼子,全家都死在了曹操的手中,不得不说也是非常可惜的。

孔融认亲

《孔融认亲》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十岁的孔融利用“亲戚关系”成为了当时名气非常大的李元礼的座上宾的故事,全篇主要体现了孔融的智慧。

孔融图片

《孔融认亲》开篇一句“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表明了当时想要见李元礼的难度非常高,必须是青年才俊或者是比较近的亲戚才行。但是孔融却利用亲戚这一条路巧妙的进去了,并且成了座上宾。

孔融被谁杀死的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呢

李元礼自然奇怪,便问孔融和他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他的祖辈孔子曾经拜李元礼的祖辈老子为师,所以二人其实算是通世交好。李元礼和在座的人便觉得孔融非常聪慧。这是孔融认亲这一篇文中表现孔融聪慧的其中一点。

《孔融认亲》中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表明了孔融的聪慧。就是在宾客中有一个人叫陈韪,他听了孔融的事情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什么成就。”这句话含有讽刺的意味,在座的人也不好得罪陈韪,便沉默了下来,倒是孔融丝毫没有不愉快,而是颇有礼貌的回了一句:“陈大人小的时候想必很聪明。”

这一句话一说出来,陈韪是承认也不是,否认也不是,一时非常尴尬。而孔融的聪慧更是淋漓尽致的体会了出来。

可以说《孔融认亲》通篇讲的是孔融的聪慧,以及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快速的反应能力,这也是孔融名气的开端。

孔融妙对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出生于鲁国,是孔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孔融像

对于孔融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长为教育孩童要懂得谦让,便会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家族世代书香,孔融自小便特别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诗善文。孔融虽然小,却非常聪明。十岁的时候,孔融跟和父亲去洛阳想要拜访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而当时的李云礼威望非常高,能见他面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还得有亲戚关系。

而孔融巧妙的运用自己先祖曾拜李云礼先祖为师的这条关系链证明了他们之间有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而后又突遇太中大夫陈韪刻意刁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间尽显讽刺之意。孔融闻言却并不生气。以智相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巧妙的化解开了陈t的刻意刁难。让陈t顿时觉得哑口无言。如果他当时承认了自己小时候很聪明。那就相当于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证明了他自己如今已是个愚钝之人,却也不亚于当场打脸。对其声誉必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孔融的思维不可谓“不机敏灵便”从孔融妙对中告诉我们:要时刻的保持着头脑清醒,面对别人突如其来的发难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