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杜甫介绍 杜甫生平简介_资料阅读_短美文网

火烧 2022-02-10 18:38:03 1052
杜甫生平简介_资料阅读_短美文网 杜甫生平简介_资料阅读_短美文网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 712770 ,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 六月至乾元二年 759

杜甫生平简介_资料阅读_短美文网  

杜甫生平简介_资料阅读_短美文网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 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 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 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情绪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 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 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 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 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思考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 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飘过华州时,他写了《观 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 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的途中,见到 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 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 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下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 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 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 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 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 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 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 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 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 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 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 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 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杜甫曾任左拾 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 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 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 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 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 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 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 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 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 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 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 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 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 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到达完全成熟的阶段。有 《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 岁学诗,15 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 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 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 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能够分为四个时期: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 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 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 开封、商丘),之后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 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到达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之后向皇帝 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 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 年正月8 到10 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应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 诗。

之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 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 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 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 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 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 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 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 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 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超多名作。其中最为 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 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于30 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 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 县(天宝元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司农少卿为主 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 子小他十多岁,想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遗憾的 是杜甫并没有用他的大手笔为爱妻立传,甚至我们连杨氏夫人的 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虽然片言只语,一鳞 半爪,但从那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对诗圣背后那个含辛茹苦 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还是不由得肃然起敬。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 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之后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 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 年,怎样能又在770 年赐死子美杜甫呢?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 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 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 而死。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 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 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 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阴铿简介,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 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到达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义市)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 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 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 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 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 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 先(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 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 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 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 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 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 征》和三吏、三别等带给了素材,并使他的诗到达了现实主义高 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 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 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 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 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 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 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 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 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料、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 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 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 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 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 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 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 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 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 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 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 卷190。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 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 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 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 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 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 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 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 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 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 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 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 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理解了这所学无 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先稚子 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阴铿简介,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 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 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 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 杜甫很快因营救房,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 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 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 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情绪十分苦闷和烦恼。他 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 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 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 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思考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 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飘过华州时,他写了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 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 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的途中,见 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 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 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 《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 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下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 30 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 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 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 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 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 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 属河南),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 漫游各地。30 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天宝三载 (744 年)也就是杜甫33 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当时李白刚刚 被赐金放还,二人同游梁、宋,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 天宝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 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其后寓居长安近十 年,几次干谒汲引,但都落空。

能够说长安十年,使杜甫历尽艰 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对当 时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及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因 疏救房,贬为为华州司功参军(758 年)。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杜甫在成都有 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一度在剑南兵马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后 因剑南兵马使反,成都混乱,晚年携家出蜀,住梓州,来往旁县, 大力五年(770 年)病死自潭州赴岳州途中。一说饫死耒阳。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 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 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 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 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十分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 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 赤子之心展此刻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 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 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 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 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 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 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用心的入世 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 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 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 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 受隐藏在客观的描述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 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 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在刻画人物时,个 性善于抓住细节的描述,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 就是十分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能够概括为 沉郁顿挫。

那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 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 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这种概括主要透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好处的事物,透过客观的描述,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 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 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透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 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透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 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 是透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 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 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 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述,透过这样的描述,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 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这种雄浑壮阔的 境界往往是透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情绪感的细微 波动来到达的。

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但 是到达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 大刀阔斧的手法来到达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 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 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 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 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 一齐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之后有几句就反 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 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 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透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 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透过比较我们能够清楚得看出,杜 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透过入微的刻画到达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 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 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望》这 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 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必须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 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 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 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 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构成了苍劲,凝 练的主要特色。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 和律体,杜甫写得十分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 议论三者融合在一齐。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个性卓著。杜甫以 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仅用七律来 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 政治资料,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 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 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 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之后李杜又到齐 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 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 现实的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应对混乱的长安,听 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 陈陶》等诗。之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 上疏为宰相房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 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 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 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 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 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 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 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 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超多名作。 杜甫性格褊躁傲诞,这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 传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 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 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 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 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 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新唐书文艺上》 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

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 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 子啊!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 心生怨恨。《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 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 彝。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 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章彝就没那么好运。 由此能够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忙,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 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之后严武虽没杀他, 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 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 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 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之后也不明白是谁帮了他的忙, 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 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一些, 于是他就理解了,总算走上了仕途。

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 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 下去了,都能够开馆授徒靠束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 却总不能如愿。 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衔接了诗歌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人间的艰辛代替了之前的理想色彩,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 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中唐时期重要的历史事 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 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文学 史上有诗圣之称。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 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 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 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 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 丰富的社会资料、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 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 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 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 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 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 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 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 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 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著有文集《杜工部集》。 712年壬子睿宗太极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717年丁巳玄宗开元五,杜甫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 娘舞剑器浑脱。 718年戊午玄宗开元六,杜甫七岁。始作诗文。 720年庚申玄宗开元八,杜甫九岁。

杜甫介绍 杜甫生平简介_资料阅读_短美文网

始习大字。 725年乙丑玄宗开元一三,杜甫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 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 尚,魏豫州启心。 726年丙寅玄宗开元一四,杜甫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 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 730年庚午玄宗开元一八,杜甫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 731年辛未玄宗开元一九,杜甫二十岁。游吴越。 732年壬申玄宗开元二,杜甫二十一岁。游吴越。 733年癸酉玄宗开元二一闰三月,杜甫二十二岁。游吴越。 734年甲戌玄宗开元二二,杜甫二十三岁。游吴越。 735年乙亥玄宗开元二三闰十一月,杜甫二十四岁。自吴 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年丙子玄宗开元二四,杜甫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 737年丁丑玄宗开元二五,杜甫二十六岁。游齐赵。 738年戊寅玄宗开元二六,杜甫二十七岁。游齐赵。 739年己卯玄宗开元二七,杜甫二十八岁。游齐赵。 740年庚辰玄宗开元二八,杜甫二十九岁。游齐赵。 741年辛巳玄宗开元二九,杜甫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 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742年壬午玄宗天宝一,杜甫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 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