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历史题型 2012年河南省中考历史
2012年河南省中考历史

1.2012年河南省中招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
1.右图能直接反映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信息的是( ) ① 割香港岛给英国② 赔款2100万元③ 五口通商④ 协定关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下列史实能够彰显这种优良传统的是( ) ①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② 义和团运动③ 五四运动④ 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放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 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4.这是一次明确规定md思想为gcdzg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 ) A.gcdzg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遵义会议 C.gcdzg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下列属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战役的是( ) A. 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 渡江战役 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演”、“淘汰”、“物竞”、“天择”等术语铺天盖地见诸于当时的报刊杂志,许多人甚至用这些词汇给自己或儿女取名,表示信奉进化论。这反映了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 7.“进口值自1914年即开始下降.如果把l913年进口洋纱数星指数定为100,那么,1914—1916年则降到95.3 , 1917—1919年更降为59.2。
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值却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1919年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 %。”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洋纱进口迅速下降,中国出口值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 B.中国进、出口值变化的原因与中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 C.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D.五四运动中抵制日货影响到1919年中国进、出口数值的变化 8.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南吕——延安——北京”这样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你认为这条线路设计的主题是为了展示( ) A.土地革命战争B.解放战争C.抗日战争D.gcdzg的革命历程 9.1953 —1956 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A.生产合作社B.赎买C.集体化D.大包干 10.旧中国的石油业十分落后,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贫油”国。
为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实现原油利石油产品全部自给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是( ) ①侯德榜②李四光③王进喜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gcdzg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12.下列对各国在19 世纪上半期所山现的历史情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 B.美国:奴隶贩子当众毒打和侮辱带着镣铐的黑人奴隶 C.中国:英国人在上海从事商业活动 D.印度:章西女王带领起义军保卫章西城 13.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研究“17 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是斗争的根木原因 B.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C.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形式 D.都建汇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4.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宣扬平等和自由,尖锐抨击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下列文件内容受这场运动影响的有( ) ①《权利法案》 ②《独立宣言》 ③《人权宣言》 ④《法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一)凡年满21岁、精神正常、未判过刑的男子,均有选举权;(二)实行秘密投票制,以保障选民充分享有投票权„„”。这是一份请愿书中提出的政治要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工业革命B.宪章运动C.法国大革命D.巴黎公社 16.19世纪末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曾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得到“阳光下的地盘”, 20世纪初,德国采取了( ) A.同英法结盟 B.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C.建立法西斯政权D.发劝第二次世界大战 17.右图足为保证《国家工业复兴祛》的实施,美国政府实行“蓝鹰行动”的标志。
它体现了美国政府( ) A.加强对经济实行干预B.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做反法西斯战争的准备 18.“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之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这是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中的一句话。
下列事件能够反映“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的是( ) A.巩固战时同盟B.实行冷战C.成立欧盟D.发动科索沃战争 19.下面哪一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 ) A. 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C.北约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生存还是死亡,这便是一个问题:是默。
2.2010河南中招历史答案(所有的)
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第二部分具有开放性,评卷时,应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制定出符台实际 的评分细则。
2.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且和题意相符均应给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D B B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C A C B A B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5分) (1)图一:防洪灌溉;(1分)图二:运输。
(沟通南北交通或南粮北运也可,l分) (2)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只要答出对秦国的积极影响即可,l分)为修建大运河,隋炀帝过度役使人民¨,遭到人民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意思相近即可,1分) (3)要从国情出发;要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要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l分) 22.(7分) (1)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与技术的落后。
(意思相近即可,但必须体现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内容,2分) (2)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北洋海军止式建成;京师同文馆创办。(任意两个即可,2分) (3)《马芙条约》签订与百日维新。
(1分)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答出一条给1分,共2分) 23.(6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分)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一条即可,1分) (3)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其他符合题意也可,2分) (4)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意思相近即可,1分) 24 (6分) (1)问题一:名称:美国独立战争。
(1分) 原因:独立后美国走上了发展资本土义的道路。(意思对即可,l分) 问题二;名称: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分) 原因:英国殖民者的疯狂镇压;英国殖民者实行分化政策;印度王公贵 族的妥协。(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l分) (2)如: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取得民旅独立。
他开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玻利瓦尔:他率领起义军英勇作战,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章西女王:她是印度杰出的女英雄,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英国军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评价只要符台人物特征,一条即可,2分) 25.(6分) (1)推动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历史的进步。
(答出仿照唐朝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促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也可,l分) (2)考察了解欧美各国先进的制度和科学技术,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答出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探求富国强兵之路也可,1分) (3)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民主政革;人力发展科技教育;美国的扶持;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 (答出两条即可,2分) (4)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学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特点。
(意思相近即可,1分)。
3.201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较去年试卷的难度略有降低,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涉及均匀,试题难度适中,符合《考试说明与检测》的难度设计以及课标的考察范围,体现出了时代性和选拔性特征。
1、选择题方面,充分体现出命题人的细致,考察角度新颖,切入点巧妙。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世界近代史、现代史涵盖非常平均,难度不大,考生作答起来应该比较容易。
2、材料解析题方面: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问题,融合;近代化探索;科技革命及德国史;美国史;难度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也较清晰,考生作答起来可以说较为容易,但如果粗心,就会失分。
4.2010中考历史总复习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
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2、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
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4)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史实: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失败,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6、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7、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8、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史实: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项目 皇帝 措 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规定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4、统一车辆形制、文字、货币、度量衡;(A、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
B、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5、组织修补长城;6、焚书坑儒。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1、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监察制度; 3、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5、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6、派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西汉初年经济繁荣与政权巩固的基础上,使西汉进人全盛时期。
他在位期间,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101、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艳丽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唐三彩作品多为人物或动物俑,个个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艺术珍品。
102、唐代的绘画风格十分注重线条的变化,不论是凡人常物,还是云中的飞天神仙、反弹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给人以“天风飞扬,满壁风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美感。103、唐代天文学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张遂),他通过观测,证实了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时快时慢。
僧一行还大规模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六大古都”,它们分别是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谴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
5.2010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0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学考频道上面有其他好几科的试卷及答案了,没有出来的也会及时更新中。
网址: 20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2010年河南省中考真题英语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0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word版 含答案) 来源: 2010河南省各地中考真题汇总。
6.河南中招的说明与检测(历史)中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但在安史乱后,由于使职的趋重与普遍化,逐渐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叶以后,趋向名存实亡。
经宋明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已成摆设。 其他详细资料:/f?kz=14254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