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潮汕粿文化 请问一下潮汕小吃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火烧 2021-07-29 22:59:04 1043
请问一下潮汕小吃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胡荣泉的“鸭母捻”说甜汤,许多人会想起潮城大街 太平路 胡荣泉的“鸭母捻”。胡荣泉的“鸭母捻”,就是广州,客属的大(米志)耙 lt 潮称落汤(米志) gt 包上甜馅。

请问一下潮汕小吃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潮汕粿文化 请问一下潮汕小吃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胡荣泉的“鸭母捻”

说甜汤,许多人会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荣泉的“鸭母捻”。

胡荣泉的“鸭母捻”,就是广州,客属的大(米志)耙<潮称落汤(米志)>包上甜馅。

昔时胡荣泉店中有一姓郑名手,他做的“鸭母捻”,洁白柔韧甜滑。

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浆,再把粉浆倒进一个质地较疏的布袋中,让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来,到一定时间,使浆粉保存适当水分,然后倒出来用力揉压,直至它又柔又韧,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制的黑、绿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册、香黄片制的)甜馅,捏成一粒粒较荔枝果大些的“鸦母捻”,放进白糖汤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汤;冬夜夏日进店去,来它一碗,不太甜,也不过饱。

潮州人多喜欢它。

由于时间的推移,胡荣泉前日名手已年老离去,店也改营饼食,但潮城还有几档卖甜汤,“鸭母念”的,目前以下市的一档,顾客们认为较有昔时风味。

“右营前”周伯的虾丸鱼饺

在西马路上,距名胜境百米地方,前称“右营前”。

解放前有一间果条铺“周顺兴”,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壮,满头白发,圆圆的脸。

这周伯目卖果条面汤,可是出名的是虾丸鱼饺汤。

他的虾丸鲜红甜脆,鱼饺更是皮脆馅香。

这主要是制鱼饺皮的鱼,坚持用池鱼,不杂海鱼腥味。

虾丸全用较大条鲜虾,捶制够工,料真物美。

白天,入夜,路经右营前,来一碗虾丸鱼饺汤,真是令人腹饱口香,久久不忘。

今日“右营前”已不复见这果条铺,笔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儿于西马路十八曲巷口售卖“鱼饺”,甚得好平。

现在义安路新街头市场中,也有几挡卖虾丸鱼饺的,多已不及周伯所制风味,惟一姓辛的夫妇所售的鱼饺,肉香皮爽,日日生意兴隆,如遇节日更有应接不暇之慨。

“吉成”的卤猪母肉

在今日太平路的卫星一路口北面,昔时有一较大间的出名饭莱店——吉成号。

进店正中就是楼梯,上面大木楼,安置好几套桌椅,当日就以售卖卤猪母肉出名。

“吉成”的卤猪母肉,尤以乳渣肉最佳。

他们把猪母肉{及乳渣肉)装进一大鉎锅,这鉎锅是另加工特制的,上圈加锤下底缶的,慢火精炖,配以上等鼓油,甜鼓油,因时间久,火候够,故肉糜又香又够味,色泽棕红,用筷轻轻一挟,如挟豆腐。

这猪母肉下酒、送饭、配粥皆宜,老年人和牙力差者更感妙不可言,故亦名扬遐迩。

“吉成”出名卤猪母肉外,如卤鲫鱼,也以火候够,鱼腥尽消,肉实味美受人赞赏,另有鸡鸭、肉芽炒盘。

残冬寒夜,三五良朋,到吉成楼上,先来几两烧酒,夥计送过小边炉来,温酒,炖菜,猪母肉,卤鲫鱼,或许多一小碟杂菜,三杯下肚,再加一小碗白粥,酒美、菜香、肚饱,寒气全消,然后慢步回家,真是不亦乐乎!

听说吉成号开创早在一百多年前,解放初才停歇,有说“吉成”当日赠猪母肉的大鉎锅,天为炖煮猪肉,从不间歇,二三十年来日日如是,使锅里满布猪朥肉味,甚为香美,是巨富人家与远近菜饭店所望尘莫及的,曾闻有人愿以高价,要求买此卤钵,吉成号东家还不肯出让哩!

今天,旅外老一辈乡亲一谈起潮州卤味,吉成的卤猪母肉,尤为大家所乐道的。

“城守头”妹仔兄“粿汁”

多点年纪的潮城人,终会记着:“城守头”妹仔兄的“粿汁”是一件令人喜爱的小食,价低物美,老少不分,贫富能尝。

‘城守头”,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城守营都司暑在城西石人桥,康熙十六年丁已建”。

在今日中山路打银街头(同仁里对面),现路牌还写着“城守头”。

妹仔兄原名郑贤业,昔年他家就在城守头,且在家的左衅设店出卖“粿汁”著名。

“粿汁”得先用上白米浸后磨成米浆,然后一瓢瓢的倒到平面煎鼎上,烤成一圆张一圆张的“棵汁皮”,但又不能烤得太乾太熟,就这样一张张挂到竹竿上凉乾,拿下来切成三角形一片片的,放进锅里,用刚开的水一冲,再配上些适度盐水,米浆水,然后再放到炉上一滚,拿起来,倒到备好的另一大钵,这样,便一碗碗的盛起来,再配上一些香味熏人的“葱珠膀”——用鲜葱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慢火厚膀(或油)煮起来,到葱块赤熟,但不烧焦又饱吸油席香味———这样香熟可口小配料供应,每碗过去三五个铜板 (几分钱,今卖一角),这样,妹仔兄的“粿汁”,每一小片既熟透又不太糜,且有韧、爽、加上葱珠膀,真是一想起令人馋涎欲滴,何况妹仔兄还经常备有煮得很够味的“甜豆干”,卤肉,带甜味的腊肠,冬来又有“熟冻肉”。

冷天晨早,北风袭人,到妹仔店,来一二碗“粿汁”,加些小杂咸,其妙处,阁下当可理解。

他如每近中午,下午三四时,在他店前特备的长凳上,坐的,蹲的满是顾客,不论大户人家,或挑担路过,各来一碗,耗费不多,大家都吃得开,大家都齐声叫好。

妹仔兄的“粿汁”,就这样,扬名遐迩。

在今日,就是海外归来的老乡亲,提起吃粿汁,大家都会忆起妹仔兄的。

妹仔兄的粿汁店,一直供应至抗日战争,潮州沦陷。

潮城陷敌,妹仔兄举家避难归湖葫芦市,初时卖粿汁,仍甚畅旺,后来增加妙卖,作为饭店。

不久,日机疯狂轰炸葫芦市——当日葫芦市为一村埔临时集市,铺店均系以竹篷搭建——妹仔兄的店铺,与其他商店一样,均遭焚毁,损失颇重。

妹仔兄,一售杂食小贩,随大家守义在外,刻苦六年,更值得赞许,直至抗战胜利,才与大家一起回城。

现在妹仔兄已逝世,但城守头仍有一摊卖粿汁的,主人正是妹仔兄的小儿子,每天上午可能备料,未得供应;下午出售,潮人过此仍乐意来一碗粿汁,一二块甜豆干,有的忆及妹仔兄的,故也特往尝味,还是不错。

看今日“城守头”,忆及妹仔兄,令人深有流光电逝之感。

这摊粿汁,也很热闹,祝愿小食摊兴隆昌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