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苏不交恶 赫鲁晓夫在中苏边境部署了百万大军, 为啥最后却不敢和中国开战?
赫鲁晓夫在中苏边境部署了百万大军, 为啥最后却不敢和中国开战?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要面对国内一穷二白的情况,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都对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主席为了给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争取一个良好的环境,于是便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所谓的“一边倒”就是结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然也知道中国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在朝鲜击败了美国之后,斯大林认为中国在远东地区能够牵制美国,便开始援助中国。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苏联给了中国大量的援助,不光经济方面,甚至还包括军事、工业方面,在苏联的援助之下,咱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 工业体系,这对新中国后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国家之间是没有感情的,有的只是利益。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改变了对中国的策略,苏联在华的很多专家以及援助项目全都被撤走或者被迫中止。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十分紧张,剑拔弩张,不光中国,全世界很多国家也都认为中国和苏联之间要爆发一场战争。

赫鲁晓夫对于中国十分不满,他开始调兵遣将,中苏双方的对峙在1968年达到了巅峰。苏联在中国边境集中了80多个师,近110万大军,数千架飞机以及好几万辆坦克装甲车。大战一触即发,中国方面也非常紧张,采取了一些列的应对措施。不过庆幸的是这次战争最终还是没有爆发,很多人认为当时中国军事力量十分弱小,倘若那个时候苏联的百万大军进攻中国,咱们肯定是毫无招架之力的。苏联政府中也有很多人持这种观点,那么苏联为啥最后却放弃了进攻呢?
第一个原因那就是虽然苏联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占巨大的优势,但是中国军队也不是吃素。中国当时又有几百万解放军,而且为了应对随时爆发的战争,中国还维持了人数众多的民兵,这些民兵是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平时都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遇到战争的时候立即就能拥有战斗力。他们很多人都是退伍军人,或者曾经参加过战争,当时中国的民兵多达千万。一旦苏联入侵中国还能动员更多的人参加战争,中国地形十分复杂,苏联虽然纸面实力巨大,但是要想完全征服中国,结果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中国并不是苏联的头号敌人。苏联一直以来的敌人从来都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倘若苏联对中国发动战争,他们的军队全都集中在中国,欧洲方面必定空虚,这对于美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正是因为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最终赫鲁晓夫还是没有进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