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的事例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後面的下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總被忽略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後面的下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總被忽略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後面的下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總被忽略!
在中國古代史上,有一個人是一座永遠也繞不開的高山,而且無人可比,在世界上可以說也是影響極大,此人就是孔子。孔子具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在於他的思想,即儒家文化。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由此足見孔子在中國古代史的重要意義了。孔子的思想成果成爲中國人爲人做事的一種標準,這也是他的思想認識幾千年來盛傳不衰的原因所在。
孔子一生四處尋求踐行自己政治理念的舞臺,但終究沒有找到,晚年的孔子開始治學,主要搞教育。孔子被稱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辦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中,《論語》是孔子的弟子編寫,集中記錄了孔子對做人、做事的看法認識、政治見解、倫理等。因爲《論語》的思想認識非常契合中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流傳甚廣。
在這本《論語 里仁》中,有一句格言就是標題所說的話,前半句是:“父母在,不遠遊。”這半句話在坊間流傳很廣泛,常聽朋友們說起,一般都是用來勸告某些準備離家出遠門的人。那麼這半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意思就是說父母尚在,不能離開家門走得太遠。爲什麼呢?因爲一方面會讓父母擔心牽掛,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生病或有需要的時候,又不能及時回到身邊。其實這半句傳達的就是孔子的一種思想,即孝道思想。孔子非常看重孝道,作爲子女,如果不能對父母盡孝順的義務,或者做不孝之事,在孔子眼中就是天理不容。
比如魯國孟懿子專門拜在孔子門下學習如何盡孝,但孔子只教給他了兩個字:無違。那麼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禮節,做子女面對父母要以禮相待,不可冒犯,活着的時候要親善對待,死後更要妥善安葬,每年都要去紀念。
後來子路和子夏覺得孔子如此看重孝道,就也來請教孝道的問題,孔子又說了兩個字:色難。那麼什麼是色難呢?簡單來說,色難就是臉上難看。因爲很多子女認爲孝道就是供養父母的生活,比如給他們錢,尤其是現代很多年輕人認爲給父母提供金錢就是孝道,但是在孔子看來這並不是孝道,因爲他認爲只提供父母的肉體生活,跟給動物喂草沒什麼分別。所以說,在供養父母肉體需要的同時,更要以好臉色,多關心一下他們的內心需求,必須跟他們講一會兒話,陪他們去散佈等等。個人認爲,孔子的這一要求和認識,到今天依然不過時,仍然是我們爲人處世、如何做好子女的一個標杆。
通過這兩處小例子,可見孔子對待孝道的態度,雖然只有四個字,無違和色難,但說盡了孝道的精髓,所以他才說了“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話。但是孔子口中的孝道又不是愚孝,或不講理的孝道,因爲有的年輕人說了,我這麼年輕,還要出去做事,怎麼可能天天呆在家裏呢?是的,所以,需要把孔子這句話看完,“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下半句,即“遊必有方”。而這半句才是點睛之筆,但卻經常被忽略。所謂的“遊必有方”,就是你可以出去,但是要有方向有目的,不能盲目而行,爲什麼呢?因爲一方面沒有目的和方向就容易做錯事,另一方面更會讓你的父母爲此更加牽掛和擔心。而因爲自己的莽撞讓父母擔心牽掛,在孔子看來也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經過以上的意思分析,就會明白“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的意思遠非我們字面理解的那麼簡單了。這句話看似蜻蜓點水,但實際上道盡孝道的全部要點。所以說,爲人子,當常懷孝心,多行孝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