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 三国历史夏侯惇
三国历史夏侯惇
夏侯惇,北方苍狼,曹操的关羽。
夏侯惇好学、专师,虽身在军旅,也会亲自迎接老师来讲学。
但为人刚烈,14岁时有人羞辱其师,他便将那人杀死。
为人极重外表,每每照镜看到自己盲了眼都会十分愤恨,将镜子推往地上,更不喜欢被人叫自己“盲夏侯”。
虽然他位高权重,但生性俭朴,一生淡泊,有多余家财便会分及部下。
夏侯惇忠心于曹操,当时各将领都受与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将军的汉官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
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夏侯惇便受任,可见他深得曹操重用、信任,在当时无人能及。
夏侯惇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街机时代的《三国志》游戏中,那个独眼喷火的怪物。
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大西瓜。
非常之难看。
现在我们看三国的游戏里,曹操手下的武将,哥帮一般以张辽、张郃带头,野兽派就是夏侯惇们的天下。
绝对的硬派丑角。
我们现在看迪斯尼的电影,老是有这么一群硕大无朋有勇无谋的家伙被痛扁。
夏侯惇就是类似于这角色。
但是在日方光荣公司的经典三国游戏《真三国无双》中,终于则打出了真正的“苍狼夏侯惇”。
冷漠的眼神,不羁的挑衅和跟曹操忠诚的对话和以麒麟牙为武器的高速攻击,足以证明曹操说的“夏侯惇乃我军中典范”这句话。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的出场来源于曹操的第一次招兵买马。
上来就是一句很铁血的介绍:“乃夏侯婴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骂其师,惇杀之,逃于外方;闻知曹操起兵,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
”让人看了倒抽一口凉气,立刻就联想到了同是十四岁就开了杀戒的秦舞阳。
然而秦舞阳杀人是属于没事斗殴,是属于黑社会性质。
而夏侯惇则是尊师重道,愤而杀人,充分体现了中华上国的好传统。
但是这种性子很容易让人毛骨悚然。
从这一刻开始,他就注定成为曹操帐下最骁悍的一员大将。
夏侯惇首次出战,是曹操贸然追击董卓,遭吕布伏击的那次:
“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
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
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 ‘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
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
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
三路军马,势不可当。
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
布引铁骑掩杀,操军大败,回望荥阳而走。
”
演义中每个猛将的出场,都会用一场胜利来煊赫一下。
姜维首战打跑赵云,赵云首战战平文丑,邓艾首战打平文鸯。
即如关张,没有人可以给他们打,首战也斩了几个黄巾大将。
而夏侯惇,堂堂曹营头号名将,首战就是场失败。
我们只能认为,老罗是真想把他做主角,充其量就如乔伊斯所言:每部小说都需要这样一些填充情节连缀前后的人物。
但是这个情景并非毫无参考价值。
充分说明的一点是:夏侯惇是有资格与吕布交战的人——输了没问题。
谁跟吕布打不是输呢?关键是,他能与吕布大战若干回合,然后全身而退。
这本身是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在吕布突袭之时,挺身而出与吕布大战,这是军神的象征。
后来的夏侯惇趋于平淡。
曹操手下开始猛将如云起来。
许虎痴,典铁戟,徐晃李典等类都开始风头闪耀。
夏侯惇更多时候是“总督大军”,“为先锋”一类事,但是上阵都是他人邀功,夏侯惇趋于平淡。
夏侯惇再一次显示神威,是与袁术交战。
作为先锋, 一枪刺死袁术大将桥蕤。
但是这件事就这么一笔带过。
袁术的溃灭反正是早晚的事。
然后,就出现了天下闻名的大战。

援救刘备那次。
与吕布猛将高顺相遇。
具体情节是:
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
高顺迎敌。
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
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
惇不舍,亦绕阵追之。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
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夏侯惇既杀曹性,纵马便回。
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
夏侯渊救护其兄而走。
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
这一战名扬天下。
杀败高顺,表现的是他勇猛。
然而中了一箭,盲了一目,却使他的形象豁然之间丰满起来——在此之前,他与一般猛将无异。
然而这一着之后,拨矢啖睛,让全天下惊骇的,仿佛洪荒巨兽一般的狂野。
如此之后,居然还可以纵马刺杀曹性。
这更是令人战栗的骁勇。
但从此,他也成为了不完美的巨人。
虽然,人们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认出他——那个独眼龙。
或许是这一箭过于厉害,后来的夏侯惇,就没怎么出场。
只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时,夏侯惇甘当恶人,悍然追杀关羽,可还是被张辽劝了回去。
老罗为了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夏侯之“无谋”,甚至将夏侯惇作为诸葛亮的试验品,火烧了博望,成就了卧龙大名。
我在其中只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老罗对一些次要人物的处理,是有弹性的,反正是衬托。
前面的夏侯,都还是英悍勇武的,而此处的夏侯,则是昏聩愚蠢的。
反正十万人马,被孔明谈笑间灰飞烟灭了。
曹操赤壁败北之后,夏侯惇几乎再未出战。
那时期,张辽徐晃都如日中天,至于许虎痴则在与马超大战中名扬天下。
夏侯惇多数是“接应”,“押运粮草” 云云。
在汉中之战前,有个谋士说“此大事也,需调曹仁夏侯惇商议”,这有点内阁的意思,但在取汉中战,终究也只是个押运粮草而已。
我推测,在后期,夏侯惇更多的角色在于稳定后方。
这类似于关羽守荆州的意思。
是王牌的表现。
但是依然,无法减轻他悲剧的神采——在曹刘汉中大决战之时,他随军了。
唯一的作用是,传了句鸡肋的口号,害死了杨修。
曹操死了。
他成为了魏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将军。
几个月后身故。
估计没有谁记得他是大将军,凌驾于张郃、乐进、于禁、张辽、徐晃、许褚、李典等名将之上,是魏国的军神。
大家只记得他拨矢啖睛。
骁勇无双,有勇无谋。
如是而已。
他,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这在著名战棋游戏《曹操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夏侯惇从始至终都是主力,几乎没有谁会不把他作为首发,或许就是从侧面体现了他这种大将军的神采。
可是依然在罗贯中的笔下,委琐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傻瓜型猛将,演义只是小说,虚构出来的罢了,博望坡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曹操败走华容道没有关羽什么事,赤壁的东风也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读者们想了解事实真相的话,小说不可信,《三国志》史书才可信。
阁下可以去玩玩曹操传和真三国无双,在那里面你就可以感受夏侯敦的真正气魄和能力。
PS:我特爱真三国无双中的夏侯敦,就一个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