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属于中石油吗 郝志国 ‖ 古元先生在华北油田
郝志国 ‖ 古元先生在华北油田
【编者按】2019年,版画家、水彩画家古元先生诞辰100周年。本期通过古元先生学生画家郝志国的回忆,来共同缅怀这位不忘初心、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古元。
本文作者郝志国(左一)与古元先生(右一)(图片摄于1980年)
1978年夏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古元先生来到新开发的华北油田体验生活,那时的油田还叫石油会战指挥部。宣传部长王建斌点名我来陪同接待,我欣喜若狂,这可是我心目当中的一位伟人。那时侯我是在石油总部文化宫美术组工作,石油会战还刚刚展开,生活各方面条件都差,只能安排古元先生在极其简陋的工房式招待所住宿,大食堂吃饭。每天我从油田指挥部小车队带一辆北京吉普车,陪同先生去生产一线深入生活,参观写生。古先生对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都极有兴致,每到一处就向工人师傅问这问那,很快就能像老朋友一样攀谈起来,那种谦和认真,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令我敬佩不已。奔波一天,甚是辛苦,我这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都感觉有点累,而古先生在每天晚饭后,还要信步走到附近的采油井去画画速写。
我自幼酷爱绘画,阴差阳错一直与专业学校无缘。多年来从各种报刊杂志上剪贴收集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分门别类,装订成册,时时观摩学习,天天默化融汇。古元先生的版画《人桥》《祥林嫂》《烧地契》《刘志丹》《玉带桥》等作品,均是我画集的重要“藏品”。在当年的想象中,古元先生是位了不起的大家,肯定是风度翩翩,气宇轩昂的伟人形象,心中一直充满了仰慕之情。缘分使然,就在我而立之年时,终于见到并且亲自接待了这位敬仰已久的伟人。短短的几天相处,让我深刻认识到:伟人原来是极平凡,极朴实,极谦和可亲的。
一天,我们来到白洋淀岸边,准备乘船到淀中一个小岛的钻井工地。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吊车轻快地抓起钻井的机器设备和各种器材,陆续装上一艘艘拖船,然后被一艘大船牵动,驶往白洋淀的芦苇蕩中,有如水上行驶的一列火车。我们搭乘指挥部的汽艇也进入了白洋淀,水面上荷叶、浮萍随处可见,茂密的芦苇擦身而过,不时还惊起一片野鸭和芦雁。到了淀中小岛的工地,草绿色的帐蓬掩隐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丛中,高高的钻塔喧闹着热火朝天的钻井生产,古元先生看见这幕幕场景,勃勃生机,甚觉新奇,认真地激动了!急匆匆掏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和一截铅笔头,一丝不苟地勾画起来。中午,工地食堂得知北京来了一位大画家,特意烧了闻名久远的白洋淀大鲤鱼热情招待。古先生还没有品尝出鲤鱼的鲜美,急匆匆吃了饭,便拉着我回工地,爬上了40多米高的钻塔。俯瞰白洋淀上这片工地,先生又急速在本子上勾画着。隔一阵儿还要继续往上攀登几步,我担心先生的安全,一再奉劝到此为止,然而,难以抑制的激情冲击着先生的整个身心,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先生的激情和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又一天,我们到河间勘探区参观写生后,古先生要去看看河间县城,我们便停车在县城里走了一趟。返回住地的路上,先生给我讲述起解放战争时期,从延安东渡黄河来到河北,曾经到过河间县城的往事,深情的回忆感染着我,心目中的这位伟人更加伟大了。
又一天,油田业余美术作者的作品布置在一个大房间里,请古元先生品评指教。先生认真看过每幅作品,又详细询问些具体情节后表示:油田作者有生活,作品的生活气息很浓,有的作品技巧和艺术性还有待提高,但我要提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油田的工人师傅上班时与机器工具打交道,很辛苦了,下班后应当放松,应让他们欣赏些轻松的艺术品;别让他们欣赏画时,仍然是钻井工地紧张的劳动场面,要适当搞些抒情轻松的作品供工人师傅欣赏,调节情绪、平和心态。古先生给我们提出一个美学及审美心理方面的课题,可见先生对艺术功能的思考和对石油工人的深厚感情。
又一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邀请古先生到家里吃个饭,想给先生改善一下伙食。就在我居住的苇帘顶棚陋室里宴请了我心目中的伟人。回想当年精心烹制的几个菜,实在寒酸,我记得有一个菜是当地集市买的小河虾,洗干净直接下油锅炸了一盘,虾须虾腿如绣花钢针一般扎嘴,而先生却吃的津津有味,满面春风。十几年后的一天,我到北京出差时又去看望先生,住在三里河南沙沟的全家人留我在家吃饭。盛情难却古元简介,餐桌上古元先生提到在我家吃饭,几个菜烧的如何如何好吃。我开玩笑说:“您说的几个好吃的菜都是我的手艺”。先生的大女儿古安村接着说:“我发现油田某些人就是能吹”。古先生机敏而幽默地补上一句:“不然为什么叫吹(炊)事员呢!”一句话逗的大家喷饭。

一天又一天过得很快,先生要回北京了,依然是我陪同乘坐一辆吉普车,回北京路过安新县柳泉探区,我们参观了新打出的天然气井,只见输气管道从井口铺设到几十米远的一个铁架上,铁架中间朝天安装一人多高、口径约二十厘米的喷管。带领我们参观的同志,手举火把放到喷口,下边人打开节门,只听“嘭”的一声响,十几米高的火柱直刺蓝天,甚为壮观!瞬间,天然气经过的管道外结了一层白霜,我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地下喷出的石油是高温的,而天然气却是低温的?还未得到答案,古元先生就急切的让关掉节门。“太浪费了,为了我们参观,要白白烧掉多少可贵的资源。”
古元先生回到北京不久,一幅表现这次油田之行的黑白版画作品《水乡油田》寄来了。在白洋淀所见到的场景,被先生艺术地处理在一个画面里,构图饱满,黑白巧妙,生活气息浓郁。堆放的器材、层叠的帐篷、茂密的芦苇、劳作的工人、行进的拖船、惊飞的野鸭、生产的热火朝天,白洋淀的独有特点,画面所洋溢的激情足以使欣赏者动容。
1985年华北油田的业余美术队伍不断壮大,创作作品逐年丰收,领导决定编辑出版一本画册,委任曾在报社作过美术编辑的我担当责任编辑。经过一番构思,大的框架是:入选油田各单位业余作者作品二百件;请李桦先生题写封面;请石油作家张天民先生在三组版画前边各配一首诗歌;请古元先生撰写一段序言,并邀古先生的版画《水乡油田》作画册封底,先生欣然答应。上述高端文化名人约稿均是无偿的。没过几天古元简介,古元先生的一篇短文《劳动的赞歌》便火热出炉。先生对业余作者的创作给予高度赞誉和鼓励。(文/郝志国;插图/古元)
——————————————
【古元简介】
古元(1919-1996)生于珠海市那洲村(原中山县)。1938年赴延安革命根据地,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古元毕生致力于版画和水彩画创作,特别是在1939-1945年间,创作了200余幅反映陕北人民在新旧光景交替之际的木刻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后版画与水彩并行,用刻刀和水彩画笔刻画中国时代特色的生活画卷。古元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古元纪念文集》《古元画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等。
——————————————
【作者简介】
郝志国,1945年出生于山西繁峙。现任大同大学美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文化发展基金会艺术顾问、云冈画院名誉院长、悟道书屋艺术主持、云冈美术馆名誉馆长、青岛新闻书画院艺术总监、洛杉矶郝志国北美工作室主持等。
《非遗之美》总策划姚泽民(左一)与画家郝志国(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