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是什么艺术 插花艺术历史
插花艺术历史
1.东方插花的起源于哪里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上) 插花艺术是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亲近所形成的。
人们先出于爱美,折取野花装点鬓发,装饰居穴,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插了梅花便过年”,便是这一情景的写照。这是插花艺术的雏形。
后来才渐渐发展到以鲜花和果品供神。 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沿习,在民间中逐渐发展。
唐代是中国繁荣稳定的一个历史阶段,自然,插花也欣逢盛世,得以流行,不再局限于民间的采取闲花野草随便装点,也不局限于佛前的供花,插花已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喜庆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以成一种风气。
当时文化兴盛,绘画、诗词文学已发展到一个为后世所瞩目的阶段。文人雅士喜爱作画、吟诗、赏花。
文人插花便是在这时开始的。到了宋代,插花更为流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时兴插花,如杨万里有“青瓷瓶插紫薇花”的诗句。
这时民间已有插花盛会习俗,有了制作插花用的花瓶的专业,也有了插花养护方面的理论,如《分门琐碎录》中说牡丹、芍药等先烧枝断处后插瓶,若花现萎便再剪后浸于深水中,则色鲜如初。当时由于写意山水画,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作用。
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作为借鉴,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写意的技法。 中国的插花艺术直到现在也是以唐宋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下) 明代至清代,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也是与诸艺术是互相渗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B子的《花镜》、沈复的《浮生六记》等。 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为后世所推崇,它代表了中国的文人插花,是现存最早的插花论著,它从选择花材、插花器皿、插法、花的养护,以及到如何评赏等都作了论述,此书在日本的一些插花刊物里也时有被引用。

此外,《遵生八笺》、《浮生六记》等,对插花的造型也是论述得十分生动和详尽的。 这些插花理论的问世,为中国的插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的插花艺术沿习到近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很多大城市纷纷成立了研究插花艺术的团体,掀起了插花艺术的交流热潮,有的派员到国外去吸收外国插花艺术的精髓。
城市里的花店星罗棋布,流动的摊档更是数不胜数。 广州每年的迎春花市更是人如潮涌,摩肩接踵,真是“花潮人潮十里长,嫣红姹紫竞登场”,可见人们喜爱插花的程度。
中国现代的插花艺术不但继承了传统的风格,而且吸收了国外不少新的手法,使传统的插花艺术更具现代风采。 。
2.插花是一种艺术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对插花的兴趣日益见浓。
一件好的插花作品应具有造型美、色彩美和意境美,使之成为一件富有生命力的高尚艺术品。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立意取材和插花技巧等环节实现的。
插花犹如作画,必须“意在笔先”,即在插花前很需要思考好作品的主题。若没有构思,缺乏,把许多花枝随意插在一起,是插不出好的作品来的,虽然家庭插花主要用于点缀居室,对主题要求不高,但也应按一定构图原则进行插花,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家庭插花的基本步骤:(1)花材的选择及加工处理。可选用的花材非常广泛,凡花、叶、茎、果等的色彩和姿态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均可切取作插花素材。
花枝时以选花朵只有七八成绽开,上面还有着含苞待放花蕾的最为理想。先将入选花枝上的残叶、小枝、刺等剪去,修剪时应注意“顺应自然”的原则,尽是保留素材本身的优美天然姿态,切忌修剪过多。
然后再根据构图要求,将花枝剪成长短、粗细、曲度等不同的素材,并将花枝基部切成斜口。(2)花材的定植。
将加工好的花材插在花瓶或其他容器中。花瓶等容器的高度要与花枝高度相协调。
一般花枝高度是花瓶的1.5-2倍。花枝太长则重心不稳,使人有头重脚轻之感;花枝矮小,配以高大花瓶,显得很不雅观。
插花时一般选花大色艳的花卉作主枝,将其先插进容器内作为骨架,然后再将花朵较小的花材及观叶植物作为辅助材料和配叶插入瓶内。要使插花富有艺术性,需注意掌握插花的技巧:①高低错落。
即花枝的位置要高低、前后错开,不要插在同一水平线上,也不要使花枝按等角形排列,否则就会显得呆板,缺乏艺术性。②疏密有致。
即花和叶不要等距离排列,而要有疏有密。③虚实结合。
即花为实,叶为虚,插花作品要有花有叶。④仰俯呼应。
即上下左右的花枝都要围绕主枝相互呼应,使花枝之间保持整体性及均衡性。⑤上国统区下重。
即花苞在上,盛花在下;浅色在上,深色在下。⑥上散下聚。
即基部花枝聚集,上部疏散。插花的形式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家庭插花常用的形式:①自然式插花(图10)。
在构思选票和制作中都要考虑花卉自然形态,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一般多选用四季应时花卉。
插花时注意使花、叶、枝等部位之间,花枝与容器之间牌基本平衡状态。如采用高大古雅的花瓶,插上几支姿态优美的菊花、兰花,或松、竹、梅等花枝,格调高雅,颇受人们喜爱。
②野趣式插花(图11)。可选用山花野草以及水生植物等作插花主体材料。
容器灵活多样,日常生活中用的茶杯、竹筒、酒瓶及儿童玩具等均可采用。造型比较随便,但色调要注意和谐。
③壁挂式插花。壁插容器多为半面器皿。
造型多采用自然手法,充分表现出花卉的自然美。注重布局巧妙,使之形态生动、和谐有趣。
在花材选择上宜选用清秀、柔和、淡雅、花朵较小的花卉,陪衬花卉多选用文竹、观赏蕨类等细小观叶植物。④果蔬插花。
选用果盘、碟等作容器。在容器前半边插上3-5支应时花枝,选其中一支花色鲜艳的长花枝作主枝,蓁作陪衬材料,并配以天门冬等装饰叶。
在容器另一边堆放新鲜的时令水果和蔬菜。随着季节的变化,再重新插作,常得新意。
这种插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观赏后感到亲切自然。
3.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可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
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风格 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 基础插花造型 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 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插花,与西方插花的追求几何造型不同,东方插花更重视线条与造型的灵动美感。 东方插花的花型由三个主枝构成,因流派的不同称“主、客、使”、“天、地、人”、或是“真、善、美”。
虽然称号不同,却都表达了东方人的哲学思想。 在中华花艺中我们把最长的那枝称作“使枝”。
以“使枝”的参照,基本花型可分为:直立型、倾斜型、平出型、平铺型和倒挂型。 直立型 使枝直立而插,角度最多不超过30度。
花型平和、稳重,正式隆重的场合多用直立型。 倾斜型 使枝倾斜而插,角度在30度—60度之间。
花型悠闲、秀美,随意而插的作品适用日常生活。 插花 平出型 使枝由花器口倾斜而插,角度在60度—90度之间。
花型洒脱、有强烈动感,有个性,在特别场合插做。 平铺型 使枝不同与其他花型要“先立而后斜出”,而是直接依附花器器沿或水面而插。
花型平和、舒适有满足感。 倒挂型 使枝由花器立出而弯曲至花器器沿以下。
花型有强烈的征讨、冒险意味,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感。 特质 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
人文之善:经济效用、敦睦人伦、花卉德性(花文化)。 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对花之崇拜。
艺术之美:花材艺术、花卉艺术、整合艺术。 类型 园花:种在花园中,考虑植物艺术的生长姿态。
盆栽:种于盆、钵中,根部尚存可与花卉搭配。 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之搭配。
佩花:将花插在头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饰之关系。 篮花:插置于篮中,注意花和花篮的亲托效果。
瓶花:折花置于水盘或花瓶中,较具时代意义,是世界花艺中主要的一类,有盘花、瓶花。 果供(供花):以果实为主,极富教化和艺术。
中国式插花 中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
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
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
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日本式插花 西元六世纪时,推古天皇派特使(相当与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国做文化交流亲善访问,他回日本时带了很多中国的字画、雕刻、文学、戏剧还有园艺及供佛的瓶花等。
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顶法寺,日本第一个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从此日本有了插花学校的兴起。
名称叫做“池坊”,乃源于池旁之意。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当前的负责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专永先生。
要旨 奉献:有如大自然界将花和树最美的一面无私地献给人类。 插花 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适当的地方,需要宁静的心。
精力:收集花材处理枝、茎、叶均需要充沛的精神。 专注:要抛开繁琐,才能真正创造完美的作品,所谓精神所至,金石为开。
智慧:自我训练到花、人成为一体,达到纯静的程度,日本的花艺依不同的插花理念发展出相当多的插花流派,如松圆流、日新流、小原流、嵯峨流等各自拥有一片天地与西洋花艺完全不同的插花风格,可以说是花艺界里具有影响力之艺术。 西洋式插花 西式插花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
花多而色彩艳丽,多以几何图形构图插制,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西式插花基本花型。 半球型 这是我们见得最多的花型了吧?将花材剪成相同长度插在花泥中,形成一个半球形状。
半球型花是一个四面观的花型,柔和浪漫适用于婚礼、节日等很多场合。 三角型 又分为对称三角型和不对称三角型。
在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常作为装饰应用。对称三角型较稳定,但都是单面观的花型,常用于墙边桌面或角落家具上。
水平型 水平型花也是四面观的花型,源自古希腊时祭祀坛上用的装饰花,现今常用到会议桌、餐桌、演讲台上。同半球型相似,水平型花也是四面都好看的花型,豪华富丽。
花扇型 扇形花为放射性的半圆花形,豪华美丽,就像是孔雀开屏。起源于宫廷贵妇手中常拿着的羽毛。
4.插花的来历
起源:插花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
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
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
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 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扩展资料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
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
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
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插花。
5.插花的来历
起源:插花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
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扩展资料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插花
6.插花艺术起源于何处
对此问题的探讨当前有两种看法,即源于佛前供花或民间生活。
日本、韩国和我国部分插花界人士认为,插花最早是由佛前的供花发展起来的。其理由是史书、佛经中有明文记载。
在佛教传入这些国家之后,插花才随之兴起,并且首先始于寺庙的祭坛插花,而后传入宫廷,继而发展到民间的。 我国不少插花学者都引用《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为佐证:“有献莲华(古同‘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插花的记载。又引证北周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的观音手持瓶花的形象,谓之我国最早的插花标本。
故而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插花源于佛前的供花,始于南北朝。韩国善良插花艺术研究会会长、国际文化协会国际插花事业委员会委员长朴善良女士在《台湾花艺》(152期)著文《韩国的插花艺术》中明确写道:“插花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入韩国,由韩国传入日本的……”文中没有引证,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来看,这条插花源流的传播路线恰巧与佛教由印度兴起后,向国外发展的北传路线十分吻合,那么随着佛教连同佛教艺术、佛教礼仪一起传播,也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因为佛前供花是佛教主要供奉法式这一。又据史书记载:佛教于公元6世纪由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当时为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的太子圣德摄政,指导政治和文化。
他对佛教狂热崇拜,多次向中国隋、唐王朝派遣使者朝贡学习,致力于引进佛教和中国文化。使者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到中国,将唐代的礼仪、佛教艺术(包括佛前供花以及供花的花瓶、祭坛器皿等)不断引入日本。
当时中国的僧人、工匠也成群地东渡日本。圣德太子网罗大批中、朝工匠带领日本匠人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寺庙,聚集数百名僧人、女尼宣传佛教,从而奠定了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并开始发展为早期的仅在僧侣中流行的祭坛插花。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并盛行1000多年,传遍了亚洲各国,并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或某些国家的国教,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国家几乎使社会上的一切无不带有宗教的色彩,打上宗教的印记。 由此看来,插花艺术直接源于佛前供花或在供花催生下发展而来,都是不言而喻的;插花源于佛前供花之说在某些国家确是如此。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插花都是源于佛前供花,因此还有插花源于民间生活的第二种观点,比如我国部分插花学者即是该观点的支持者。其理由是,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在民间已经有广义的原始的插花意念,并流行有多种形式的插花。
据史料与考古发现,我国上古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花传情、装饰仪容的歌谣。《郑风·溱洧》记:“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 (即兰香草)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即芍药)。”这是描写溱河洧水解冻之时男女青年到岸边采集兰花去祭祀、嬉戏、双方相爱,海誓山盟,别离之时互赠一束芍药花的爱情歌谣。
《陈风·东门之扮》曰:“东门之扮,宛丘之栩。子促之子,婆娑其下。
……视尔如 ,贻我握椒。”扮即白榆树的古名; 即锦葵之古名;椒即香草或花椒。
这首歌谣是记述陈国的一种风俗,男女青年聚集在树荫下,跳舞唱歌、谈情说爱的情景,男青年夸赞女青年的美丽像是一朵锦葵花,而女青年则以一束香草赠送给男青年表示爱慕。 又如我国战国时期屈原的经典之作《楚辞》中也有许多类似之记载,《九歌·东皇太一》记:“瑶席兮玉 ,盍将把兮琼芳……” 即镇;盍即合。
此诗意是指铺着瑶席,上面压着玉镇,合手捧着成束的美丽鲜花。《九歌·山鬼》载:“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杜衡即一种野生药用草本植物。 这是记载山鬼出行,车上披挂着红绿相映的美丽花草,并拿着折下的香花赠其所思者。
再如《九歌·少司命》记:“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这是一首祭迎神巫的歌谣,描述神主男女相爱之情以及用淡雅芳香的兰花枝供奉的盛况。 由上述种种充分说明,远在公元前11世纪我们的祖先们对花卉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鲜切花(古称折枝花)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并以头饰花、腰花、胸花、花束和花车等形式出现,这不正是今日礼仪插花中的某些花饰雏形吗!另据考古发现,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绘有一方几上放一陶制卷沿圆盆,盆内均匀立放着6支几乎等形等长的红花枝,酷似人为插做而成(见图1),由此也说明在1900多年前,在祖先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进而在切花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花枝插贮水养用以祭神、供佛或馈赠亲友、美化生活、装点仪容。
这些审美创作活动的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的。当佛教传入后,这些审美创作活动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广为传播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从史籍中同样证明,远在4000-5000年前另一个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已开始了同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齿叶睡莲插入花瓶、花钵中作为墓室壁画,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7.我国插花历史,现状,展望
我国插花历史,现状及其展望 作者:不详 上传:yeguiren 来源:网易行业 2005-12-10 03:54 一、中国插花的历史介绍: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
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
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
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
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表现善男信女对佛的崇拜与虔诚,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公:元6世纪北周时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也是有关插花艺术的最早标本。《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
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花。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
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
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
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
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
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
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从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宋代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
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体系。
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如边文进《十全厅堂瓶花》,十种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
中期插花追。
8.花艺 插花的历史和 种类
(一) 根据用途大致可以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二)根据艺术风格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和现代自由式插花中国式插花 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中国花艺从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式直至当代。
特质 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 人文之善:经济效用、敦睦人伦、花卉德性(花文化)。
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对花之崇拜。 艺术之美:花材艺术、花卉艺术、整合艺术。
类型 园花:种在花园中,考虑植物艺术的生长姿态。 盆栽:种于盆、钵中,根部尚存可与花卉搭配。
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之搭配。 佩花:将花插在头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饰之关系。
篮花:插置于篮中,注意花和花篮的亲托效果。 瓶花:折花置于水盘或花瓶中,较具时代意义,是世界花艺中主要 的一类,有盘花、瓶花。
果供(供花):以果实为主,极富教化和艺术。 日本式插花要旨 奉献:有如大自然界将花和树最美的一面无私地献给人类。
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适当的地方,需要宁静的心。 精力:收集花材处理枝、茎、叶均需要充沛的精神。
专注:要抛开繁琐,才能真正创造完美的作品,所谓精神所至,金 石为开。 智慧:自我训练到花、人成为一体,达到纯静的程度,日本的花艺依不同的插花理念发展出相当多的插花流派,如松圆流、日新流、小原流、嵯峨流等各自拥有一片天地与西洋花艺完全不同的插花风格,可以说是花艺界里具有影响力之艺术。
西洋式插花区分为两大流派:形式插花和非形式插花,形式即为(传统插花),有格有局,以花卉之排列和线条为原则,非形式即为(自由插花)崇尚自然,不讲形式,配合现代设计,强调色彩,传统式适合特殊社交场合,自由式适合于日常家居摆设。 (三)根据所用花材的不同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1.鲜花插花 全部或主要用鲜花进行插制。
它的主要特点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绚丽、花香四溢,饱含真实的生命力,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应用范围广泛。其缺点是水养不持久,费用较高,不宜在暗光下摆放。
2.干花插花 全部或主要用自然的干花或经过加工处理的干燥植物材料进行插制。它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态美,又可随意染色、组合,插制后可长久摆放,管理方便,不受采光的限制,尤其适合暗光摆放。
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十分盛行干花作品。其缺点是怕强光长时间暴晒,也不耐潮湿的环境。
3.人造花插花 所用花材是人工仿制的各种植物材料,包括绢花、涤纶花等,有仿真性的,也有随意设计和着色的,种类繁多。人造花多色彩艳丽,变化丰富,易于造型,便于清洁,可较长时间摆放。
9.哪个朝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史上关键性转折时期,其历史评价是什么
中国插花艺术从先秦的原始阶段到汉魏南北朝渐趋成熟,隋唐开始昌盛,宋代转入精雅,明朝达到高峰,清代开始渐微,至今日再度复苏,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
一、先秦的原始阶段
约于公元前200多年,中国民间早已有用花祭扫、惜花传情和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
二、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
约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期间,中国插花步入初级阶段,渐趋成熟。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隋唐时代(581-907年),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四、宋元的精雅期
公元960-1368年。宋代是中国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统一的时期,赏花插花的习俗虽仍沿袭唐代,但不象唐代那样富丽堂皇。
五、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明代插花在宋代精雅得丽的基础上,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论更系统完善。
六、清代的衰微期
公元1644-1911年,清代初期和中期,花市仍十分兴旺,对花的鉴赏不逊于明代,插花技艺也有很大提高。但后期日渐沉沦。
七、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和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清末的萧条,又沉寂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才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
二次大战后,日本插花走问世界。1946年,草月流和小原流合作,在东京的废墟上开办了战后第一次展览会,恰好给当时精神处于极度虚脱的日本人带来精神食粮,有如打了一剂强心剂。展览会盛况空前,从此,插花开始了新的转折。
1952-1953年各流派都掀起了大改革风潮,失散的又重新组合,插花又活跃起来。这时,人民生活也开始稳定,插花教室的招牌四处林立,插花成了生活艺术,更是女子必修的科目。乍时欣欣向荣。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插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属即时性的,在摄影和录像等技术发明之前,只是短暂的艺术表现,所以传世作品极少,对其始源的考证,只能借助于地下出土文物或各类史料只言片语的记载,加之过去极少有人进行考证,故今天要得出确切的结论是有困难的。以上供参考。
10.插花艺术
当今世界插花流派众多,然而,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东方风格插花,另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风格的插花。
这两种插花风格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西方风格插花特点: 西方风格的插花,注重色彩的渲染,强调装饰得丰茂,布置形式多为各种几何形体,表现为人工的艺术美和图案美。
它的特点有: 1。用花数量比较大,有花木繁盛之感。
一般以草木花卉为主,如香石竹、扶郎花、百合、菖兰、菊花、马蹄莲和月季等。 2。
形式注重几何构图,比较多的是讲究对称型的插法,有雍容华贵之态。常见形式有半球形、椭圆形、金字塔形和扇面形等大堆头形状,亦有将切花插成高低不一的不规则变形插法。
3。色彩力求浓重艳丽创造出热烈的气氛,具有豪华富贵之气。
花色相配,较多采用一件作品几个颜色,每个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多个彩色的块面,因此有人称其为色块的插花;亦有将各色花混插在一起,创造五彩缤纷的效果。 东方风格插花特点: 中国和日本等国的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朴实秀雅,富含深刻的寓意。
其特点为: 1。使用的鲜花不求繁多,只需插几枝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造型较多的使用青枝绿叶来勾线、衬托。常用的枝叶有银柳、十大功劳、火棘、八国金盘、棕榈和松树等。
2。形式是追求线条、构图的完美和变化,崇尚自然,简洁清新。
造型构图讲究丽姿佳态,达到虽有人作,宛如天成之境。 或似幽静绝妙的风景小品,或成一幅折枝花卉图。
排列处置就像绘竹那样:“只需三两杆,清风自然足”,要求删繁就简,并确立了三大主枝构成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方法,高低横斜遵循一定规则,但又不拘成法。 3。
插花用花朴素大方,清雅绝俗,一般只用两至三种花色,简洁明。 对色彩的处理,较多运用对比色,特别是花卉利用容器的色调来反衬,同时也采用协调色。
这两种处理方法,通常都需要用枝叶衬托。 东、西方插花风格评析 东方和西方插花的形式,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特色.这是各民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的。
欧美人性情奔放热烈,喜欢一些能够直接表露的东西,而东方人的性格与其相反,比较内向稳重,喜欢较含蓄的东西。 如菲律宾报纸对此曾评述道:“英、美两国以插成大堆头为尚,亦以豪华色泽为主.万紫千红的花朵,争研斗丽地映入人们的眼帘,表现出那种豪华富贵的气氛.尤其适合用于圣诞、新年、生日、结婚、感恩节日。
法国人素来是罗曼蒂克的,所以他们的插花是抽象的,以印象派来表现他们的民族性。 中国人以风雅见称.有人用‘一枝独秀’来比喻花的美;又说‘莲之出于污泥而不染’,‘桃李争春’;又用松竹梅来代表寒冬三友;中国人用诗情画意来插的,这也是代表中国人的民族性。”
由此可见.插花艺术的表现.在较大的程度上受到民族习惯的影响.自然也使东、西方的插花各具特色。 人们把西方大堆头的插花称为块面式插法.又把东方以勾线来表现插花的形式叫作线条式插花。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往,各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被人们认识和吸取.东、西方插花出现了相互渗透的局面,彼此取长补短,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