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吗 東漢末年發生幾件大事,若其中任意一件事成功,就沒後來的曹操了

火烧 2022-11-14 05:30:10 1063
東漢末年發生幾件大事,若其中任意一件事成功,就沒後來的曹操了 歷史上有很多巧合,這些巧合有時候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是「蝴蝶效應」。看似一個不相干的變數,很可能就改變了一些列重大事物的走向,但是,
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吗 東漢末年發生幾件大事,若其中任意一件事成功,就沒後來的曹操了

東漢末年發生幾件大事,若其中任意一件事成功,就沒後來的曹操了  

歷史上有很多巧合,這些巧合有時候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是「蝴蝶效應」。看似一個不相干的變數,很可能就改變了一些列重大事物的走向,但是,這些事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也是有其發展軌跡可循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測的重大「變數」。
每到一個王朝即將沒落的時候,國家必然會出現各種不安定因素,這些因素則直接決定了歷史的走向。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東漢。
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多發時期,軍閥割據混戰不斷。統治階層內部矛盾不斷,也因此,有很多人起來反叛。其中,典型的有四大叛亂,可以說,即使是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情成功了,那麼,或許它們都將改變整個中國歷史。
第一件事情,發生在公元187年,漢靈帝打算回老家看望親戚。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多人,想在皇帝回鄉的半路上,試圖趁機誅殺那些掌握大權的太監們,然後,再廢掉皇帝另立他人為帝。不過,由於皇帝最終沒有回到老家,因此,他們的陰謀失敗了,而主謀者也因為恐懼自殺了。
那位主謀有著很大的聲望,他之前聯絡了包括曹操在內的很多人參與這件事,但是,大多數人都拒絕這樣做。其中曹操知道後,更是寫了一封信拒絕了他。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人並沒有向朝廷告發他,反而是靜觀其變。由此可見,現今的朝廷已經失去了人心,真的是可悲啊!
可是,在我看來,即使他們的謀劃得以實施,恐怕對挽救時局也沒有一點好處,反而,只會讓亂世來得更早一些。有意思的是,他們想做卻最終以失敗告終的事情,幾年後,都被它人給做了。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公元189年,漢漢靈帝去世,宦官蹇碩想殺死大將軍何進,立之後的漢獻帝劉協為皇帝,不料行動失敗,反而,自己也被處死了。不同於前面的謀反,這次蹇碩其實是遵照了漢靈帝的命令。漢靈帝曾說:「蹇碩壯健而有武略。」所以,對其特別信任。
其實,漢靈帝一直以來喜歡的是次子劉協,它認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所以,想立劉協為太子。可是,奈何長子劉辯的舅舅何進是大將軍,手握重權,漢靈帝不敢輕易對他怎麼樣。於是,他便想辦法削弱大將軍的勢力,並且,把次子劉協託付給上軍校尉蹇碩。
因為,上軍校尉這個職位不僅權力大,還可以壓制住大將軍,同時他也是除了皇帝之外,全天下最有權力的人,所以,皇帝也讓蹇碩輔佐次子。十幾年來,漢靈帝一直為立太子的事而努力,可是,直到他因病去世,立太子的事情也還是沒有成功,便立遺詔讓上軍校尉幫他完成。
要想完成皇帝託付給自己的任務,蹇碩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必須把大將軍殺掉。於是,他召集大將軍進宮,打算找一個時機殺死他。可是,當大將軍進宮的時候,上軍校尉的一個部下給他了使眼色,意思是有危險,大將軍立馬察覺到不對,便立即返回了軍營,裝作生病不再去皇宮。
蹇碩的計劃因此失敗了,長子劉辯也就成功登上了皇位。
但是,蹇碩仍不甘心,沒有完成漢靈帝臨死前託付,他覺得很是羞愧。但是,他又覺得自己的權力不夠,不足以對抗大將軍,於是,去找別人幫忙,想要聯合,一起殺死大將軍。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那些人竟早已經投靠了大將軍,還將他出賣了,就這樣蹇碩反而被何進殺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曹操把漢獻帝騙到自己的根據地之後,與這個皇帝的矛盾逐漸增多,就連皇帝的親信大多也被曹操殺死了。漢獻帝為此感到很是憤怒,但是,明面上它也不能把曹操怎麼樣,於是,皇帝就偷偷下旨讓董承去誅殺他,秘密發布「衣帶詔」,不少人也參與了這件事。
可是,後來刺殺曹操的事情被暴露了,所有人都被殺死,就連他的女兒當時已經懷有身孕,卻仍沒有幸免於難,連同肚子裡面的孩子一起被殺了。之後,也有人起兵謀反,試圖殺曹操,不過,最後也同樣失敗了。
如果曹操真的被殺了的話,那麼,肯定就不會有之後的曹魏建國,中國的歷史也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吧。
第四件事情,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九月,西曹掾魏諷與長樂衛尉陳禕等人,準備起事襲擊曹操的根據地。當時的曹操,正顧著跟劉備打仗,不在根據地。可是,其中一個人陳禕臨陣脫逃,還向太子曹丕告發了這件事,因此,參與這件事的人都被處死了。
這一年,對於曹魏來說,真的可以算是一個多事之秋。一年前,有人起義,想殺死曹操,現在,又有人起來反抗;而之後,劉備又成功自立為漢中王。當曹操聽說根據地有人謀反,便立即帶著軍隊急忙趕了回去,處理問題。
如果,謀反成功還將事情鬧大了,那麼,這對劉備來說豈不是一件好事,就連他重新光復漢朝的願望也有可能會得以實現。可是,這件事非但沒有成功,反而是,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最終,還讓那麼多人白白犧牲了自己是生命,真的是非常可惜啊!
那麼,前文中我們提到的魏諷是何許人也?為什麼之前很少聽說此人?
根據《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郭頒《世語》來看,魏諷字「子京」,跟劉邦是同鄉也是沛縣人。因為,他的口才非常不錯,善於迷惑大眾,所以,在當時,他的一些言論能瞬間轟動整個鄴城。《世語》里也說道:魏諷有「惑眾之才」。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略待貶義的評價或許有一些成王敗寇的味道在裡面,畢竟,魏諷的謀反最後還是失敗了,後世的史書怎麼說他都可以。
但不得不說,東漢末年真的是一個多事之秋,中央政府的政治黑暗,各地方政權紛紛起來造反。但是,也要承認,這也是一個英雄多產的時期,曹操、劉備、關羽等等,所以,有這樣一句俗話說道:「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
參考資料:
【《三國志》、《資治通鑒》第五十九卷、《武帝紀》、《後漢書》卷六十九、《世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