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告扩句 蔡桓公為什麽不聽扁鵲的話?看如今的國際情勢,就明白了!
蔡桓公為什麽不聽扁鵲的話?看如今的國際情勢,就明白了!
有病就醫,這是普天之下公認的道理,一旦等到奄奄一息的時候,恐怕再有靈丹妙藥,也無濟於事了。
但是所謂的 “病”,分為兩種,一是身體上的病,二是思想上的病。
就拿新冠肺炎來說吧!
我國付出了巨大代價,封一座城,然後全國按下暫停鍵,能待在家就盡量不出門,全民抗擊疫情,為世界爭取時間。
可他們呢?
非但白白浪費,還嗶嗶不斷,甚至大肆潑髒水,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傲嬌樣子,這就是西方國家的態度。
結果呢?
傲嬌變成了懊悔。
看到國外疫情快速爆發,曾一度懷疑,他們腦子有坑吧?怎麽一個個,都跟蔡桓公似的啊?
蔡桓公生活在春秋時期,在他的任職期間裡內,創辦了辦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官辦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用以匯聚天下英才。諸子百家的各個學派,紛紛入駐,鼎盛時多達千人,比如儒家孟子荀子、法家申子、陰陽家鄒子等等。
按理說,蔡桓公應當是個有遠見的人,敢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並會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同樣,西方國家的醫療水準,其實不差,尤其是那些老牌強國,都曾經歷過源自於美國的西班牙大流感,知道疫情的危害。
然而,西方國家和蔡桓公一樣,諱疾忌醫。

蔡桓公的病,來得突然。幸好,扁鵲在他身邊。要知道,扁鵲可是古代神醫,他所處的時代中,他的話語就是權威。
扁鵲說你有病,你就有病;扁鵲說你沒得治,你就準備等死。
蔡桓公和扁鵲相見。
扁鵲:你有病,我能治。
蔡桓公:寡人無疾。
扁鵲很無語,他是國王,任性一點無可厚非,畢竟此時的病,還比較輕,也許他以國事為重呢?
扁鵲暫時離開,等蔡桓公知道自己病了,再醫治不遲。
但是,蔡桓公才不這麽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意思是“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本領”,壓根不放在心上。
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
最後,蔡桓公病死了。
其實,蔡桓公生還的機會,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是“有疾在腠理”,病因若隱若現,卻有了爆發的跡象,是治病的最好良機;
第二次是“病在肌膚”,病情已經出現,瞞也瞞不住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別拖了,現在開始用藥;
第三次是“病在腸胃”,病症很重了,但是只需要這個時候重視起來,仍有回旋的余地;
這三次,蔡桓公由辯解,到不答,再到不悅。
明明生病,卻以為自己能夠堅挺過去。
於是扁鵲第四次見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這個病已經病入膏肓,神仙來了都救不好,扁鵲也無能為力。
這也是網絡上扁鵲三連的含義所在。
蔡桓公諱病忌醫,最終導致行將就木,到了這個時候,他才想到幾次三番提醒自己的扁鵲,只可惜,扁鵲為了不引火燒身,早已逃往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