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徐志摩跟林有什么关系 林徽因的儿子:徐志摩飞机失事是「好事」

火烧 2023-03-30 15:45:58 1079
林徽因的儿子:徐志摩飞机失事是「好事」   韩石山 以下简称韩 :我对现代诗 gt 没有兴趣也没有感觉。读过 的几首诗 gt 只是觉得意境很美 gt 谈不上多么喜爱。我感兴趣的是他这个人 gt 写《李
徐志摩跟林有什么关系 林徽因的儿子:徐志摩飞机失事是「好事」

林徽因的儿子:徐志摩飞机失事是「好事」  

  韩石山(以下简称韩):我对现代诗>没有兴趣也没有感觉。读过 的几首诗>只是觉得意境很美>谈不上多么喜爱。我感兴趣的是他这个人>写《李健吾传》时看过不少相关资料>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199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想让我写一本现代作家的传记>提供了三个人让我选:何其芳、冯雪峰、 >我毫不犹豫就选了徐。写传>就要为一流人物写。>  记:你曾发博文《他的散文比诗歌更好看》>文中说:「这世上>真正认识徐志摩的意义的>不算已故去的前贤>活着的人>除了我之外>只有不多的几个。」这份自信源于何处?>  韩: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徐志摩的选集写的序。这样说>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他研究者的意思>我是想说>眼下对徐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上>仅止于对他的诗歌与散文的欣赏>还没有上升到对他的个人品质与社会理念作深入研究的层面。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思想的澄明与精湛>都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年>我一直想写一本《非才子的徐志摩》>就是不说他那些爱情故事>只从个人修为、思想精进、社会担当这些方面看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怎样的作用。他在北京大学学的是法律>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学的是历史>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的是政治学>在伦敦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在那一茬文化人里>受过这样完整的社会科学训练的人也是不多的。他的硕士论文是《论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最近又发现了他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万字长文。可见他对社会问题的重视。>  回到国内>他几乎参与了当时所有的政治与思想方面的论争。也就是说>撇开那些风流韵事>更能看出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只是手头事情太多>一时还顾不上。>> >  记:写《徐志摩传》你用了3年的时间来挖掘和梳理资料>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确定写法>这里所说的写作方式是《家庭》《本传》《交游》三卷的模式>还是文中的行文风格?为什么要在写作方法上费这么多脑筋?>  韩:写一本书>不光是传记>别的书也一样>材料齐备了>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写法上能不能有所突破。写法上的创新是最大的创新。平庸的写法往往会毁了一部书。传记属史书>中国的史书大致不外三类: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一是记事本末体。现在的人物传记>多是编年加纪事本末>就是按年代顺序>将事情拢成堆儿>从出生写到死亡。这样的写法>好处不必说了>坏处是你永远不可能流畅地叙述。想来想去>我想到了纪传体>当做一个朝代一代帝王来写>当然要有所变通。《家庭》写世系>《本传》相当于本纪>《交游》相当于列传>后附的《著作》相当於志>《年表》相当于表。这样>纪传体的四个要素(纪、传、表、志)就全了。事实证明>这部《徐志摩传》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得力于这种写法。新颖>简洁>每个部分都可以毫无挂碍地单一叙述>全书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徐志摩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徐志摩曾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他与张幼仪、 、陆小曼的情感纠葛也成为最吸引今人的八卦谈资。>  记:你如何看待徐志摩对张幼仪、 、陆小曼的感情?>  韩:不必讳言>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感情>是随着处境的不同而变化的。若徐志摩不出国>凑凑合合过一辈子也不是没有可能。纵使起初就不和谐>也不排除日久生情>老而弥笃。中国多少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过了一辈子的。但也不能说>后来的离婚>徐志摩有多大的不是。搁在徐志摩身上是这样>搁在普通人身上也是这样。奇怪的是>离婚后>两人的关系反而正常了>亲近了。也不必说是张幼仪的贤惠感化了徐志摩>应当说徐志摩原本就是个心性醇厚的人。>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的原话是:「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好事……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难办。」一个晚辈>为了自己家庭的声誉>竟然说一个父执飞机失事是「好事」>太不人道了。不过>从这话里也能看出>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有多深。>  晚年>张幼仪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从张幼仪这边说>也确实如此。>  徐志摩对陆小曼>爱得最深>只是小曼后来的表现>让他深深地失望。>  对林徽因>他一直是深深爱着>或许正因为不可能结婚>这爱反而更为深沉也更为神圣。>  记:他对张幼仪真的不曾有过爱情吗?既然没有爱情>为什么最初不极力反对这场婚姻呢?还是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韩:毕竟这是父母之命>他那个年纪>不可能违拗。订婚时只有16岁>结婚时也不过18岁。年轻时的爱情>多是肉欲的>从这点说>还是有的。在英国时>张幼仪就说>徐志摩一面跟她闹离婚>一面又抗拒不了她身体的诱惑。这些>都难说是什么爱情。「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这样的话>用在与林徽因的关系上可以这么说>用在与陆小曼的关系上>就不能这么说了>得到了>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记:对于徐志摩「穿着西装的唐伯虎」你怎么评价?>  韩:这种说法>如果是一种调侃>没有什么>正是徐志摩可爱的一面。作为一种评价>就近似诬蔑了。在男女感情上>徐志摩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男人>是一个真正的绅士>那一辈人里>像他做得这么好的>并不多见。>  记:林徽因的儿子认为徐志摩的意外身亡是上天的安排>否则会影响他的家庭。你也说喜欢他>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加入政治斗争的文人>这也与他的早逝有关系吧。>  韩: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的原话是:「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好事……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难办。」一个晚辈>为了自己家庭的声誉>竟然说一个父执飞机失事是「好事」>太不人道了。不过>从这话里也能看出>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有多深。>  徐是一个没有加入政治斗争的文人>并不等于说他没有政治上的是非。他的死亡>只能说是意外>唯一的作用是反证了他是一个天才>外国有个说法是>天才都活不过三十六岁。>  父亲·儿子·孙子>  此次与会的徐志摩长孙徐善曾已经66岁>对于祖父他非常敬重>多次寻访当年徐志摩生活求学游历之地>有这样的孙辈>如果徐志摩泉下有知也当欣慰。这也是徐志摩的福气>生时有深爱自己的富绅老爸>死后幸得孝子贤孙的追念。>  记:在你的文章中>能够感受到你对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认同>他与徐志摩相比>更加符合一个好爸爸的评价吧?>  韩:徐申如先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一生最大的一项投资>是在儿子身上下的。发现儿子的毛笔字写得不错>就带上他拜在郑孝胥的门下>儿子到北京上学>他又出一千大洋的重礼>拜在梁启超的门下。出国求学>费用之优裕>更非常人可比。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他立即收张为寄女(养女)。张幼仪后来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徐老先生的期望>他的葬事>是张操办的>他的孙子>是张抚养成人的>甚至徐志摩的全集>也是张策划并资助的。但也不能说>徐志摩不是一个好爸爸>他死得太早>父亲那边经济条件好>前妻又极尽责>凡事用不着他操心。>  记:写传的时候>你当时为什么没有亲赴美国采访呢?>  韩:我写传记>重视的是文字资料>亲人的口述>只能作为一种线索。去美国采访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在当时根本没有这种可能。>  记:你与徐志摩儿子、孙子的接触中>认为他们对于谈徐志摩的感情方面是否有所避忌?在你的《徐志摩传》中>关于张幼仪的部分>大多出自《小脚与西服》这本书>但是在研讨会上>徐善曾却表示这本书写得有些偏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徐志摩的感情世界。>  韩:写传期间>与徐积锴先生通过几次信>老先生为我提供了两张照片>是从他的家庭相册上揭下来的。此前>我没有与徐善曾先生联系过。从海宁的朋友那儿得知>徐善曾先生不会说中国话>也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徐善曾先生对中国的社会人情不是很了解>像《小脚与西服》里写到的许多事>他就有些接受不了。《小脚与西服》这本书是以他奶奶(张幼仪)口述为主写的。采访的人是张幼仪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张邦梅>即徐善曾的表姐。她没有恶意篡改的必要。作者的爷爷是个「徐迷」>临死前叮嘱家人>葬礼上不要念圣经>念上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且告诫孙女>对徐志摩一定要手下留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