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都镰仓 镰仓大佛的历史
镰仓大佛的历史
1.镰仓大佛的介绍
镰仓大佛位于古都镰仓的净土宗寺院高德院内的阿弥陀如来青铜坐像俗称镰仓大佛,是古都镰仓的象征,大佛净高11.3米,连台座高13.35米,重约121吨。佛像建造于1252年,大佛的较平的面相、较低的肉髻和前倾的姿势等,具有镰仓时代流行的宋代佛像的风格,是镰仓时期的代表性塑像,被定为日本国宝。与奈良东大寺大佛在后世经历多次补修不同,镰仓大佛基本保持了造像当初的形态,所以非常珍贵。
2.镰仓大佛的起伏
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第一个武家政权――镰仓幕府(1192年-1333年),因此,在这140年中,镰仓作为当时全日本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随着室町幕府的中央地位得到确立,镰仓由于受到排挤,开始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康正元年(1455年)下总国古河一役后,镰仓甚至退回到了成为只有农业和渔业的村庄。
直到江户时代中期,伴随着神社和寺庙的复兴,镰仓逐渐演变成了日本的一个重要观光地区。图" class="ikqb_img_alink">。
3.请问镰仓大佛属于旅游景点吗
旅游景点: 长谷寺 天平8年(736年)建造的一座古寺。
特别是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气氛更加与众不同。寺内的长谷观音是重点,在天晴时可以从见晴台观看大海。
报国寺 镰仓末期,由足利家时建造的一座寺院。在正堂的后边有一片名为孟宗竹的竹林,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竹之寺】 高德院 身高11.312米的镰仓大佛,建造于1252年,大佛当初被建在大殿里,因海啸现在就只剩下大佛了。
江之电车连接镰仓站和藤沢站之间的有名电车。电车和车到并行在海边,能够看到另外一番海上风景。
镰仓出名礼品: 镰仓寺最著名的就是曾经供奉有鉴真法师带来的舍利佛尊者完整的牙齿舍利。后来随时间,舍利佛尊者舍利不知去向,现在仅存当年素描图。
4.日本对国宝镰仓大佛进行体检结果如何
4月23日,在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内召开的研讨会公布了2016年1月至3月对该市高德院内镰仓大佛(阿弥陀如来坐像、国宝)实施的大规模“体检”结果。
专家等认为不存在严重老化,大佛状态良好,不过仅内部就有100多处被粘附了口香糖。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由于进入内部能够直接接触到大佛,粘附口香糖可能是部分参观者所为。
调查损伤情况的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学艺课保存修复室长边牟木尚美介绍,口香糖变得硬如石块,已用手术刀将其铲落。据悉,此外还有粉笔和油性笔的涂鸦。
报道称,高德院住持佐藤孝雄表示:“有意见认为应禁止触摸内部,但这也是信仰的对象,也希望人们能用手掌感受坐在严酷环境中的(大佛)温度。” 据了解,镰仓大佛高约11.3米,为铜制,于镰仓时代的1252年前后开始建造,建成时间不明。
上次对大佛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是半个世纪前1959年至1961年的“昭和大修理”。 以上内容来自:海外网。
5.古代日本文化的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的文学,是从古代到中世的转形期文学。
这个过渡时期的文学,一方面承袭了平安时代以来的古代贵族遗风,无论是创作态度还是作品内容,都非常传统和保守,但已趋没落。以后鸟羽院的宫廷歌坛为中心的《新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的三大和歌集之一,共收录和歌20卷1980余首,其中除了前代和歌,还收录了大量镰仓当代的名家之作,表现了古典和歌洗练、幽美的境界。
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所作的《金槐和歌集》,以感伤的笔触书写了作者在北条氏压迫下的郁闷和寂寞。此外,藤原定家的《敕撰集》、宗良亲王的《新叶集》等也是当时的优秀作品。
随着武士阶级的成长壮大,出现了很多以武家社会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并逐渐成为镰仓文学的主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军记物语的兴起。军记物语是以武士为主题的小说,起源于平安时代的《将门记》、《陆奥话记》等汉文题材文学作品,其中《平家物语》是最杰出的一部作品。
它通过平氏一门的盛衰,表现了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佛理。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其开篇的“祗园精舍的钟声,鸣诸行无常之响;婆娑双树的花色,呈盛者必衰之理”四句,更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保元物语》、《平治物语》也是军记物语的代表作。《今昔物语》、《宇治拾遗物语》是两部通过口头传诵记录下来的“说话集”。
“说话集”初现于平安末期,成型于镰仓时代。镰仓时代还出现了不少佛教文学,有佛教说话集和随笔集,如鸭长明的《方丈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
它们大多用佛教观念对贵族生活进行尖锐的批判,给传统守旧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感觉。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宿命观,也含有一些消极的思想,表现出中世隐者文学的特点。
建筑 镰仓建筑以佛教建筑为主。由于前代的兵火战乱,佛教寺院损毁严重,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
随着禅宗的发展。镰仓时代是别国建筑样式的第二次传来期,在日本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镰仓时代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大佛样”(又称“天竺样”),主要是效仿日本南方寺院的建筑风格;二是 “禅宗样”,其典型建筑是镰仓的圆觉寺舍利殿,精美细致,与豪放大气的“大佛样”有着显著的不同;三是“和样”,即传统的日本样式,也曾一度复兴。雕刻 镰仓时代的雕刻艺术主要是佛像的雕刻。
初期采用“玉眼”的雕刻手法,代表作是1151年建造的奈良长岳寺阿弥陀三尊像,佛像的眼睛用水晶嵌入。这种技法成为镰仓雕刻的基本特点之一。
镰仓初期最著名的佛像雕刻师是康庆,现存的作品有兴福寺南圆堂的不空绢索观音、四天王、法像六祖等,体现了镰仓雕刻生动写实的特色。1203年建造的东大寺南大门的金刚力士像,是康庆之子运庆和快庆共同建造的。
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为基调,结合了前代的唯美主义和镰仓的武士风格,体现出强烈的日本民族精神。康庆之后,迎来了镰仓雕刻艺术的颠峰期。

这一时期的雕刻,深受宋朝美术的影响,加入了很多宋朝工艺。其中高德院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即镰仓大佛)是当时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雕像,可见镰仓时代雕刻水平之高。
绘画 镰仓绘画主要以佛教绘画与水墨画为主。随着净土宗的广泛传播,以净土教为内容的佛画也日渐流行。
佛画大多是阿弥陀来迎图,与净土宗教义一致,在题材、人物、布景等方面都与平安时代的佛画有很大的不同。镰仓后期的佛画已不再仅仅是绘画,而成为了一种有社会背景、故事情节、流行于民间的“绘卷物”,大都具有很明显的净土思想,如《地狱草纸》、《饿鬼草纸》等。
禅林流行的“顶像画”也在日本。顶像画即禅宗祖师的肖像,顶像画以写实为主,以显示像主的真实精神风貌为目的,整体画面虽不如前代佛画美观,但着色和线条均可与之比肩。
除了佛教绘画外,还有表现民间社会的世俗绘画,以水墨画居多。相对于平安时代所拥有的具有唐朝风格的一些日本画“唐绘”,镰仓时代的日本画则都被称为“大和绘”。
曲艺 “今样”是盛行于院政时期的一种新式歌谣,镰仓的贵族和武士们都很喜欢吟唱,在镰仓时代极为流行,被称为“郢曲”、“郢律舞曲”。前代的《梁尘秘抄》是收集“今样”最多的一本集子,惜大部分失传。
现存最多的是记录在《古今目录抄》纸背文书上的“今样”,共64 首。镰仓时代的流行的“和赞”,是一种朗咏艺术,多被镰仓时代的新兴佛教用来传播教义。
“和赞”其实就是以和歌形式创作的顺口溜,明白浅薄,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很广。镰仓时代广泛存在着被称为“琵琶法师”的艺人,〈〈平家物语》、《保元物语》、《平治物语》等军记物语,大都是由他们记录流传的。
他们大多是以琵琶伴奏为主的盲人作家,演奏的曲子称为“平曲”,一般用于神社祭祀时。《平家物语》是最早的“平曲”,后来经过发展创新,在镰仓中期流行一时。
平安时代有一种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演剧“贱民猿乐”,到了镰仓时代,又加入歌谣、舞蹈、合唱等形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艺术——“猿乐”。镰仓时代的猿乐是形成后世“能乐”即室町时代“大和猿乐”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