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满洲铁骑 这才是真正的八旗铁骑,电视上的号衣大斗笠是假的

火烧 2021-05-04 20:05:22 1040
这才是真正的八旗铁骑,电视上的号衣大斗笠是假的 现在满天飞的辫子戏,里边的清军官兵,除了将领有得一身像样的绵甲穿上之外,其余的士兵和基层军官,都是清一色的号衣和马甲,身前身后一个圆圈子,写着「 ”兵”

这才是真正的八旗铁骑,电视上的号衣大斗笠是假的  

满洲铁骑 这才是真正的八旗铁骑,电视上的号衣大斗笠是假的
现在满天飞的辫子戏,里边的清军官兵,除了将领有得一身像样的绵甲穿上之外,其余的士兵和基层军官,都是清一色的号衣和马甲,身前身后一个圆圈子,写着「 ”兵”或者「 ”勇”,拎着牛尾刀,披着号衣,戴着大笠帽或者红缨帽,几乎成了清军的标准制式。 ​事实是这样么?不是。 这完全是现在的快餐影视业文化,在误导观众。其实,清军不但穿盔甲,而且还是制式的,正规的清军,也就是八旗兵,都是家族性质的职业兵,男子世代从军,以当兵领饷为终生生计,不准自行谋生。八旗军内部,其盔甲都是世代相传的,因为是职业兵,其装备、武器、盔甲、马匹,都是由国家负责置办,直接配发给个人的。 清军的盔甲,按影视剧中所描述的,都是布满泡钉绘着五颜六色图案的布面甲,事实是这样么?不是,这也是影视剧在误导观众。其实,清军在关外和入关战争时期,其装备的盔甲,都是清一色的铁甲,个别如精锐的索伦重骑兵,还穿着三层铁甲,严密程度,可以说是全所未有。清兵每次作战,都有意识的大量掳掠汉族的工匠,尤其是铁匠,因为满洲本身冶炼技术并不高。所以,清军内部有很多随军的铁匠,别说人,连马匹的要害部位都有精铁防具。明军士兵只是前胸后背有甲。交战时清兵专射明兵的脸以及左右两侧,中者必死。而那种布满泡钉的布面甲,其实是清军的军服,也就是戎服,不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时穿的,而是在平时校阅训练乃至重大典礼时,才穿着的。 ​1789年清军操演 ​大清.奉天城.清军驻扎之校阅 ​八旗军官及打旗兵 由于清军入关以后,进行了长期的扩张战争,占领的版图太大,八旗军人数太少,不敷支用,虽然满蒙八旗加在一起有二十万人,但兵力仍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控制辽阔的清朝版图。因此,清军大量招募和收编投降的前明军队和农民军,胁从自己进行作战,这支部队,作战时打绿旗,以营为单位,以后成了清朝军队的主体,也就是绿营。 绿营兵由于是清军的胁从军,政府只提供军器和军饷,装备和军服,则需绿营兵自己提供,是属于临时性质的招募兵,所以不配备盔甲,战时穿着都以号衣为主,前胸后背的大圆圈里边的字是「 ”兵”。他们也属于清廷的常备军,只是清军一向都以八旗为根本,视绿营为胁从军,因此,绿营的主要任务,是在关内原汉族区域,维持治安,防止农民暴动,镇压农民起义,边疆的战事,一向都是交给满蒙八旗来负责的。 ​ 入关战争和三番叛乱结束后,清朝国内大体安定,170余年内无大战事,国人不知战争为何物,满蒙八旗和绿营,在长期的和平之中,文恬武嬉,堕落成性,很快就成了不堪一击的废物军。而且,随着火器技术的越来越发达,使得盔甲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中期以后纯粹成了摆设,只有在阅兵典礼上有时还使用,作战时只穿戎服或绵甲,根本不穿铠甲。 再加上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作祟,居然坚持「 ”骑术乃满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弃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兵器的研制,使国防力量迅速衰弱。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清帝国的大门时,满清军队几乎无还手之力。中国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科学优势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集团中出现的「 ”洋务派”,倡导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这些新军的建制和训练、武器和装备、兵种和军服都参照欧洲各国。新军军服虽然仍然参杂很多旧色戎服,但无疑是中国近代军服的开始。旧式戎服从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则是在满清皇朝被推翻以后。​ ​ ​这才是明末真正的满洲八旗,全身披甲,严丝合缝,非劲弓利刃无法穿透,防护力极强。那跟电视上一样,穿这个号衣,拎着个牛尾刀,拿着个圆盾,就那么行军打仗,那是清朝后期绿营和乡勇的打扮。 明末的战场上,敢不披甲,分分钟被射死,或被乱刀砍死。 看现在满天飞的辫子戏中,手持牛尾刀和红缨枪,穿着号衣大褂,戴着大笠帽和红缨帽,衣衫褴褛,毫无生气,好像一群舞刀弄枪的僵尸一般的清兵,我真的弄不明白,如此衣冠不整器械窳劣的军队,是如何在明末,以20万人之众横扫南北征服上亿人的中国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