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去又逢新 又逢“12·13”,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火烧 2021-09-17 20:58:52 1036
又逢“12·13”,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大量平民及战俘被侵华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据统计至少有30万人没能等到秦淮河畔下一个温暖的春天今天

又逢“12·13”,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沦陷

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

最沉重的一页

大量平民及战俘

被侵华日军杀害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据统计

至少有30万人

没能等到秦淮河畔

下一个温暖的春天

今天(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我们讲述四个故事

触摸历史深处的深重苦难

感受她的

顽强、坚韧与不屈

惨烈与悲壮

“全体战死”血战到最后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分三路攻占南京。南京城东南的光华门巍然伫立,那里是当年最激烈的战场。由于南京的城墙高达20米、宽13米,一般的山炮无法击破。于是,日军首先向地形上比较容易进攻的光华门发动攻击。

日军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试图打开突破口冲进城内,却屡次被担任光华门防务的教导总队谢承瑞团和第87师易安华259旅等部击退。

为了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整排整连成建制的中国官兵前仆后继,在短短数小时内壮烈牺牲。谢承瑞给身处武汉的妻子信中写道:“中枢决意守城,余意甚慰。杀敌效命,在此一举……此次战争,造出多少世间惨事。期望倭寇早日肃清,山河亦然无恙。”

战斗一次次打响,谢承瑞因烧伤而发起高烧,但他依然坚守在城头督战,直到司令部转达了撤退命令,已经陷入昏迷的谢承瑞在纷乱中不幸壮烈牺牲。

1937年12月9日拂晓,日军第9师团胁坂部队趁换防抢占光华门外的大校场和通光营房。随后连续数日,日军飞机野山炮和坦克不停地猛烈轰击光华门,城楼被炸飞,80米段的城垛被炸平。10日下午5时,日工兵第9大队在对光华门东南角残墙实施爆破,日军百余人从被击穿倒塌的城门沙袋掩体工事中冲入光华门。

光华门一战,据日军第6师团战史记载:“敌人是以‘全体战死’为口号,一直血战到最后。”这是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面对侵略者的黑云压城,守护者们的背后是父老乡亲,脚下是挚爱的土地,他们前仆后继、万死不辞。

身中37刀成为“活证据”

生死诉讼只为让侵略者承认罪行

日军侵占南京后,李秀英因怀有七个月的身孕,只能与其父在地下室避难。丧心病狂的日本兵没有放过南京任何一个角落。他们闯进地下室图谋强奸李秀英,性格倔强的她与三个日本兵殊死搏斗,脸上、身上、肚子上被刺了37刀。

日本兵走后,她经过医生抢救虽保住了性命,腹中的胎儿却不幸流产。

李秀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也成为那段悲惨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人。

她成为战后第一位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向世人展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每一次讲述的过程都等同于将她内心的伤疤一次次无情地揭开,只为争回应有的公道。

然而,没有等到胜诉判决书的那一天,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那么多的罪行罪证他们不承认,我这口气咽不下去。”

这是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纵然历尽万难,也要让真相昭告天下。

他保护苦难中的百姓

记录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

有一个德国人的名字被很多中国人熟知,他叫约翰·拉贝。1931年,他出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在日军的屠刀残忍地挥向南京老百姓的危急时刻,他联系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

但庇护中国民众、尽力阻止大屠杀蔓延的工作艰巨而危险。拉贝毫无推辞。他在陈述理由时说:“我20多岁就来到这个东方国家,我一生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度过。我的儿孙都在这里出生,我的事业在这里取得成功,我始终受到中国人民的厚待……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不能背叛他们对我的信任,这种信任令人感动。”拉贝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对南京人民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他还在自家花园里收留了600多位中国百姓。

有一次,他亲眼看到几个日本兵把中国妇女拖到房间里施暴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从背后抓住日军的衣服把他们推了出去。

除了全力庇护安全区的民众,拉贝还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下他目睹的日军暴行。这本长达2000多页的日记,被誉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

1938年2月,西门子总部迫于压力召回了拉贝。即使在离开之际,拉贝还把躲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佣人安全地带到了上海,又护送到香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82年前以拉贝为代表的众多国际友人,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这一缕血雨腥风中的人性光辉,冲破了焦躁、恐惧和哭号,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善良本性永远写进了史册。

他有7个父母,6个名字

花了60年“回”中国故乡

“在我身上,流着日本人的血,长着中国人的肉。”他叫中岛幼八,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他一生拥有7个父母,6个名字。一个名字,就是一段人生。

出生于二战期间的中岛幼八,幼年随父母作为“日本开拓团”成员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后,他在濒死边缘被中国农民搭救,被养母和三任养父相继抚养,在中国农村作为“来福”长大。

侵略者后代的烙印成了少年最深的心事,在矛盾中他一次次拒绝了生母让他回国的召唤。后来,他的中国老师告诉他,日本老百姓也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回到日本可以为日中友好做贡献,少年的心结才逐渐打开。

16岁的他匆匆登上遗孤回国的最后一班船。一边是生身祖国,一边是情感故乡,两个国家就像他的两个母亲同样地无法割舍。

在久居日本的年月里,他把名字改成了中岛思华,用日中两国文字写下自传《何有此生》。他带着书从日本一路坐飞机、汽车、拖拉机,穿过童年放牛的山坡和玉米地,穿过一生的回忆,终于回到了养父母的坟前……

1945年,日本战败,池田澄江的父母在仓皇逃回日本的过程中,把十个月大的她留在了牡丹江火车站前。不忍心看到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人间,一户姓徐的中国人最终决定收下她,抚养她长大。于是,池田澄江成了这户人家的闺女,也多了一个中国名字——徐明,而这户人家再也没有生育过自己的孩子。

刚刚经历战火,中国大地上的人家普遍都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池田澄江至今还记着,母亲为了挣点零花钱,顶着寒风,在冬季的牡丹江街头叫卖的样子。

“邻居看我们娘俩特别苦,过年的时候就买了些肉送给我们。我妈妈就给我看这个肉,说咱俩怎么办?要是吃了,就这一顿咱俩就吃没了,要是把这肉拿出去卖了,买了苞米面、小米子,咱俩能吃半个月。”池田澄江说。

亲情的滋养下,池田澄江长大成人,报考了牡丹江师范学校,当上了一名老师。而随着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池田澄江的养母开始鼓励她回国,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在养父母的支持下,池田澄江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日本亲人。同时,她利用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条件,帮助更多日本遗孤回到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千多日本孤儿遗留在中国,收养他们的中国养父母超过一万人。

他们说:“日本是祖国,而中国是故乡,不能忘,因为那是为历史负重前行!”

善良包容的中华民族,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要点亮一盏善意的明灯,星星点点汇聚在时光的长河里,播种下最珍贵的良知与和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伤痛,永远难以抚平

那些记忆,注定无法湮灭

82年前发生在南京城下的刺痛

和一个伟大民族的

英勇、坚韧与包容

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将永远被铭记

勿忘南京!

勿忘“12·13”!

勿忘她绵延千年

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

勿忘她遭受惨绝人寰

去又逢新 又逢“12·13”,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痛彻心扉的沉重苦难

勿忘她坚韧不拔的勇气

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今日抬首

再见她挺拔身姿

历史永远书写在那儿

中华民族永远站立在这里!

(来源|新华社 李永锡 孙晓辉 雷雯雯 林思齐 马晓成/文、《人民日报》管克江/文、《南京晨报》黄敏/文)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20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shop269196912.taobao

4.《读者报》微店地址:://weidian/?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weidian/item.?itemID=2244146540

日本(95)日军(47)澄江(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