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人什么特点 巴中唱山歌历史
巴中唱山歌历史
1.四川巴中市巴山背二歌的来历、形式、特点
巴山背二歌 一、简介 巴山背二歌系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
巴中地处山区,从前交通闭塞,山里需要运出和运进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人们把这背运货物的人称"背老二"或"背二哥",所以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众人齐唱。 二、溯源 巴山背二歌"是在"巴山背二哥"的艰苦劳动中产生的,它的历史无疑与背二哥的历史一样悠久。
他们在那深山沟、大山里辛勤的劳动,十分艰苦,什么蛇倒退、鬼见愁,走在那种路上只准前行,不准后退,只要后退就可能掉下岩去。而且因为山里的野兽很多,背夫不成群结队就可能被野兽袭击、吃掉。
所以很自然的结合成一个背二哥队伍,羊肠小道难行,像原来的米仓古道的栈道,它是前人用錾子打的一个脚印,只能放一只脚在里面走,加上中午肚子又饿了,太阳又热,山上只有那个懒蝉子在叫唤,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精疲力尽,老"背二哥"杵子一打起,要想吃他那热馒头,就要慢慢往上爬。 几句山歌一吼,大家情绪就来了,"巴山背二歌"就在这种环境下产生。
"巴山背二哥"在大巴山区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从米仓古道、汉壁古道,就是汉中到通江、梁州到巴州的路,这些古道就是"背二哥"背运往来的必经之道,那么米仓古道有3000年历史,所以背二哥这种背运的劳动方式至少也是3000年历史,现在有准确记载历史就是唐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取回的经书就是背二哥用的这种平肩背夹背起回来的。 所以"巴山背二歌"也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了 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巴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为推动川陕物质交流、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 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人们在巴中古道上组成庞大的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
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 《巴州志·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
由此说明,在劳动中歌唱可使人忘其疲劳,因而从事长途背运的巴山背二哥唱山歌,消除疲劳现象也出于自然并一直延传至今。 三、艺术特色 背二歌唱词以七言格律体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徵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没有构成起、承、转、合,属天高腔山歌,唱腔高亢悠扬,风格粗犷豪放,结束时为长吁短叹的一声甩腔,极具地域特色。
巴山背二歌的语言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
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
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试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巴山背二歌"在曲牌上有很多种,具体上南江唱的背二歌、通江唱的背二歌曲牌又有点不同。
但它整个音乐旋律的大框架都属于大巴山的风格。它只是有些微小的差异,但是背二歌的歌词各地又是不同的,比如,这个巴山背二哥将要走累了,为了想消除疲劳,就唱情歌。
比如背二哥走累了,一杵打起,看到河里有个姑娘,他要逗这个小媳妇,他马上打杵就唱: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凳眼发花,你是哪家的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 这个女人马上就回答他:对门哥哥你没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你没在我身上想办法。
大家就笑一伙,力量就恢复了。 相比青海的花儿、广西的情歌、信天游,大巴山的"背二歌"唱词非常丰富,也是最美的。
很多唱词是没法去改动的。比如说:下蛋鸡母脸儿红,娼妇婆娘大不同,走路好似风摆柳,一对眼睛像灯笼。
还有一首:清早起来去爬坡,露水荞儿笑呵呵,我问荞儿笑啥子,就笑昨晚你两个…… 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
有歌颂勤劳。
2.巴中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巴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巴中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子国,秦属巴郡。东汉初置汉昌县,是为建县之始,距今已1900多年。
北魏延昌三年改置巴州,直到民国三年废州为县,定名巴中,置州历史也有1400年,称得上是大巴山区发展最早,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县份之一。 今天,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还遗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分布在县境内以隋唐时期为主的摩崖造像六处共2000多龛窟、3700多躯,是巴中文物的精华。而巴中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和红四方面军指挥中心所保留的革命文物和遗迹,更为巴中增添了新的光彩。
说到自然风景,更可以说举目皆是。起伏的丘陵,蜿蜒的路道,远山近树,梯田相连,农舍笼烟,瓜果垂枝,处处可以人画。
至于誉称"秀萃巴南"的鼎山寨、"川北胜秀"的阴灵山等地,更是值得游览的名胜。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南龛旅游风景区游览。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各位来宾,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1984年落成,由dp亲笔题写馆名,是一座旨在展示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历史的地方性博物馆。
3.三月三唱山歌的来历
说法一: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
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
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说法二: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
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
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
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
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
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
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4.巴中登山节历史渊源
巴中登高节-----据年长者讲,源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将章怀太子李贤(一称李显)贬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为庶人。他常常独自站在望王山上面对长安方向祈祷国泰民安,从此太子年年正月十六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但终未实现。年年百姓相邀尾随陪行登山。章怀太子李贤死后葬于巴州区南龛坡北脚,现有章怀太子墓。民间传说章怀太子在巴中深爱百姓,也深受百姓爱戴,章怀太子所作的《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为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至今为巴中人传诵。巴中百姓为了纪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把每年正月十六定为登高节,并意在新年登鼎步步高,大人小孩们在胸前和发端插上柏丫枝就意味着百命长寿驱逐病魔,久之成俗,历代不衰。1300余年后的今天,巴中百姓仍然呼朋结友去登高,巴中人登高的传统令人回味,从唐朝的历史传说到新巴中人,也为此传说赋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系川陕革命根据地重镇,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话:“我们会回来的”。于是,巴中人民在逢年过节时特别思红,相沿正月十六的传统,不约而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盼望革命早日成功。这足见巴中人民忠厚善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矢志追求、永攀高峰的精神风貌。[1-2]
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据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另巴州志《风俗》篇有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由此说明巴中人十六登高习俗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
巴中登高节
正月十六登高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对研究巴中的民俗历史、民俗信仰、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加之多年来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有的传统习俗已经濒临绝迹,如“打儿洞求子”等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存在濒临绝迹的危险
5.民歌节的历史,回答的时候字少一点
壮族人民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
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
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从1993年起,广西在“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每年在首府南宁举办“ 民歌节”,广邀国内外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参加民歌盛会。
1999年起,南宁市政府每年都组织人力物力举办一次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并以第一届(99年)最为成功,现今,民歌节已成为南宁市每年一度的重大节庆活动。
6.山歌起源于什么朝代
山歌的历史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早在七、八千年前,当太湖流域开始有了原始的栽培水稻农业时,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吴越水网地区就已经产生了田山歌的原始形态,也即田秧号子。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时的田秧号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山歌,它们是吴地先民在田秧劳动时为了配合劳动节奏而随口喊出的,而不像后来的田山歌那样具有大量的情节内容和音乐抒咏成分。

在上海地区的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郊县中,很早就有田山歌的流播印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至迟在公元16-17世纪的明代时期,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已经十分盛行。如在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收有吴歌356首,其词格曲调与近现代青浦田山歌基本一致,有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现在的田山歌中看到。故而当地一些专家们确认,青浦田山歌正是400多年前吴地山歌的直接传承。
在明代崇祯版《青浦县志》民国修的《续志〃杂记》中,则更明确记载当时青浦民间“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事实。明代时期,松江一带的田山歌也已十分盛行,如在《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中,收录了多首松江一带的田山歌;松江新浜、泖田等乡镇中广泛流行的《刘二姐》、《撩郎》等山歌,在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山歌》中都可见到它们的影子。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具有稻作文化特点和乡土文化气息的田山歌形式,早在明代时期已在上海当地民间广泛流传。
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地区田山歌的创作与传播更是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当时青浦、金山、松江、奉贤的几个郊县中,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个甚至几个田山歌演唱班子,他们可以从“东方日出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据《奉贤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时期,奉贤县各地山歌都甚为流行,还有些山歌手拼档搭配,以换工(伴工)的形式结成“山歌班”,他们不仅劳动时唱,夏夜乘凉也唱。由于唱山歌能陶冶人们的性情,是自我娱乐的一种好形式,因此群众基础甚为深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以及农村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上海的田山歌逐渐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在一些老年村民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唱山歌的习俗形式。
7.桂林历史上真的有刘三姐这个人吗
据考证,歌仙刘三姐实有其人。
不过在客家地区歌仙刘三姐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有关她的故事,在屈大均、王士祯、李调元、黄遵宪等客家先贤的著作中都有记载,充分反映了客家妇女在劳动生活中练就的颖慧本领。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说:“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山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常往来两粤溪峒l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语言。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即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为祀之于阳春锦石岩……状如九曲,可容卧一人,黑润有光,三妹之遗迹也。日夕,辄闻笙鹤之声。岁丰熟,则仿佛有人登岩顶而歌。三妹,今称歌仙,凡作歌声,无论粤民与瑶壮山子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
客家山歌以对歌见长,这就往往需要歌者具有见景生情,即兴发挥,敏妙过人的素质和本领。有关歌仙刘三妹的传说中,这方面的版本也是不少,如“罗隐——刘三妹对唱山歌”和“陈慧根——刘三妹对唱山歌”。前一个故事是说,客地有个青年叫罗隐,他有做天子的高远抱负,可事实上他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一气之下隐居山间,每日以作山歌自娱自乐。他写的山歌数量很多,整整把三间屋子都堆满了。有一次,他听说刘三妹的山歌唱得好,人又漂亮,还放出风声:“唱山歌,有人能赢过我的,我便嫁他。”罗隐听后,便连夜雇了三只船,载着他的部分山歌脚本去找刘三妹对唱。实际上,罗隐的山歌本子可以装满九只船,但他想有三船山歌都战胜不了一介女子的话,那他还姓罗干什么?
船到刘三妹居住的村庄,只见岸边一个清秀的客家女子正在挑水,罗隐便向她打听刘三妹的住处,并特地说明是来对歌想娶她作老婆的。挑水女子放下担子,含笑打量着他,说:“请问先生,你有多少山歌?”罗隐豪迈地说:“共有九船山歌,三船在省城,三船在韶州,三船已撑到岸边。”女子听罢,含蓄一笑,劝说道:“先生还是请回吧,看样子你不是刘三妹的对手。”罗隐吃惊地问:“为什么?”女子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轻舒歌喉即兴唱道:“石上刘三妹,路上罗秀才,人人山歌肚里出,哪有山歌船撑来?”原来,这个挑水的女子就是歌仙刘三妹,她的歌声果然不同凡响,开口一唱就把罗隐给震住了。他翻遍船上那一本本挖空心思写出的歌本,竟一句也对不上来。气得他把三船山歌书一股脑儿扔进了河里,含羞而退。
另一个故事是说,蕉岭新铺墟有个山歌能手叫陈慧根,他听说梅州地方有个刘三妹,对歌是出了名的,人也十分俊美,便雇了一艘船前来比试。船到码头,只见一个村姑在河边浣衣,便问:“歌仙刘三妹住在哪个村子?”女子瞟他一眼,说:“你找她做什么?”比试山歌。”“你有多少歌?”“我有一船的歌。”女子听罢,开口唱道:“河里洗衫刘三妹,借问叔叔哪里来?人个山歌从口出,你个山歌船载来?”陈慧根被刘三妹问得哑口无言,气极了,登岸弃船,罚自己步行回家。
历史上的刘三妹是梅县松口人,当地山歌久以抒情、缠绵、悠扬、婉转而闻名,刘三妹(刘三姐)形象代表了客家妇女在艺能方面的杰出才华。其形象之所以广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
从这几个故事中可以发现刘三姐确有其人。可能名字不同而已。
8.三月三唱山歌的来历
说法一:
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
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
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
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
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
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
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
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
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
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
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说法二:
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9.巴中的历史
远古时期属禹贡梁州之域。
秦和西汉时期为巴郡地。
东汉时期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东汉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
南北朝时期 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
1993年7月5日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地区辖达县地区的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 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