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指导 请各位高手给我讲一下红色高棉的历史
请各位高手给我讲一下红色高棉的历史
红高棉的创始
印度支那共产党于1931年成立,其分支柬埔寨共产党最早于1951年出现,后来的红高棉领袖波尔布特则坚称该党于1960年正式成立。
在早期仍是从属于越南共产党,在六十年代中期曾于越南边境联同越共一起与美军交战。
该党在1970年代中期仍被称为“柬埔寨共产党”(CPK),至1980至1990年代改称为“柬埔寨民主党”,但媒体则常以法语名称“赤柬”或“红高棉”来称之。
该名称的起源是来自西哈努克亲王在1950年代形容该党的政治取向。
在红高棉管治时期(1975-1979),该党中央的领导人如下:
* 波布 (Pol Pot, 原名沙洛沙) - “头号人物”,运动领袖,1963年2月起出任总书记直至1998年逝世
* 农谢(Nuon Chea) - “二号人物”,总理 (在生)
* 英沙里(Ieng Sary) - “三号人物”,副总理 (在生)
* 塔莫(Ta Mok) - “四号人物”,赤柬最后领导,西南部地区书记 (已故)
* 乔森潘(Khieu Samphan) - “五号人物”,红高棉主席 (在生)
* 宋先(Son Sen) - 国防部长 (已故)
* 云雅特(Yun Yat, 已故)
* Ke Pauk - “13号人物” (已故)
* Ieng Thirith - (在生)
红高棉的领导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没有多大改变,而该党领导人多来自中产阶级及在法国的大学接受教育。
大多数红高棉战士多从贫穷农民中征召,而经济来源则为军用兵器、炸药,以及中国政府的支持,现时的游击队约有8,000多人。
意识形态
红色高棉的意识形态结集了md思想、欧洲左翼的反殖民思想。
属于共产党分支中的极端派别。
红高棉的崛起
柬埔寨共产党于1950年代成立,当时是越南共产党的分支。
至1970年代改为柬埔寨民主党(Party of Democratic Kampuchea),后被称为法语的“红色高棉”。
在公元802年至1970年间,柬埔寨的政治是世袭君主制,至1970年3月18日,朗诺将军(Lon Nol)趁管治者西哈努克亲王(Norodom Sihanouk)出国访问时把他推翻,夺取权力。
根据美国中情局一名高层当时的分析,中情局认为如果朗诺成功夺权,他会衷心地欢迎美军。
美国迅即与朗诺政府建立关系,并在金钱上给予支持,当时美军正与越共和红高棉交战。

西哈努克其后流亡北京,当时赤柬与朗诺政府为敌,西哈努克遂支持赤柬去对抗朗诺政权。
1975年4月17日,赤柬攻占金边,推翻了朗诺政府,并建立了“柬埔寨民主共和国”(红高棉),其领导人为波布。
红高棉的管治
执政期间,试图逐步将柬埔寨改造为无分任何阶级的社会,并实行非常恐怖统治,将所有城市居民强行驱赶至农村,进行全国大清洗;由波布政权对金边的人民喊话,藉美军即将空袭金边的喊话,请首都居民疏散至乡下,并以三日后将可以返回为由,要求居民不必须带任何财产,当然这些人下乡后,能活著回到原居住地的不到一半。
初期,被清洗者包括原城市居民,特别是与西方有接触、受西方教育的知识份子,和为政府工作等人。
后期,被清洗者则包括红高棉革命时的各级干部。
在波尔布特的统治下,货币被取消,人民于公社内劳动,并禁止在公共食堂以外取食。
在赤柬的四年管治下,大部份柬埔寨人被当成牛马一样的农业生产奴隶,每天在饥饿或半饥饿下长时间工作。
大量人因饥饿、疾病、过度工作而死亡;亦有大量人因为政治原因、或因犯各种小错而被杀。
据不同的统计,死于红高棉管治的柬埔寨人为一百二十万至三百万,占当时人口的约五分之一。
当中五万至十万人是被处决。
被柬共惨杀的百万牺牲者中的几个
被柬共惨杀的百万牺牲者中的几个
红高棉的衰亡
随着边境冲突及有大批柬埔寨难民涌入越南,1978年12月,越军进攻柬埔寨,并于1979年1月7日攻占金边。
纵使不少柬埔寨人对越南的统治感到恐惧,但越军仍在不少投诚红高棉人士的引领下,成功瓦解红高棉政权,而投诚者也成为后红高棉时代的政府核心。
其后赤柬势力撤往西部,并控制泰柬边境附近地区近十年。
他们受到泰国军队的非正式保护,而资金大多来自走私钻石及木材。
在苏联的扶持下,越军的入侵后,成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当时的中国、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此不满,透过向联合国的投票,仍承认红高棉政权为柬埔寨的合法政府。
这也成为日后引发中越战争的一大潜在诱因。
由于越军的进攻,使得赤柬下生活的百姓能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因此在越共炮声的接近同时,柬国百姓为免再度遭受战火波及,自发的以越南国旗中的五星作为样板,以竹、纸等材料制成五星悬挂于家门口,以代表欢迎越军的解放。
直到目前仍有多数柬国百姓于特定节日时习惯性的将这种星星放置于门前。
关于红色高棉的真实故事
波尔布特(红的领导人)在北京住的时间较长,我们很熟悉。
”李维信这样回忆, “他每次来,总是要同我们这些服务人员,这些劳动者握手,甚至拥抱。
他习惯同
服务员一起干些活,喜欢劳动,没有什么架子。”
有次,波尔布特带了他的女儿来北京。
那天晚饭后,波尔布特和女儿一起在院
子里散步。
院子里果树很多,当时正是晚秋,经过一棵李子树时,他女儿被连
串累枝的紫颤颤的李子吸引住了。
南方大概是没有这样的李子,他女儿忍不住
便顺手摘下一棵。
树枝弹起的声音惊动了波尔布特。
他扭头一望,看清是怎
么回事,便皱着眉头问:“ 你在干什么?”女儿半是腼腆半是不安地将李子
捏在拇指和食指间, 朝父亲举了一举,赧颜地笑笑。
“这李子是你种的
吗?”波尔布特沉 下脸。
女儿眨着眼,不安地摇头。
她显然有些慌了。
“不是你种的你就敢随便
摘?”波尔布特已经变得声色具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纪律,你懂
吗?”女儿点点头,难过而又慌窘地低头不语。
“可你为什么偷摘李子!
你要去作检讨!不要以为这里没外人发现,做人要自觉诚实!”于是,波尔
布特的女儿为这棵李子向我们 作了检讨。
“英萨利给我印象更深。
”李维信曾多次感慨,“他是个有学问的人,每
次来北京,随身行李主要是书,其中有法文版的《md选集》。
到他那里
去,总是见他在看书,特别是对《新民主主义论》,不知看过几十遍?那部
分书页要比其他部分旧得多......”英萨利和他的夫人英蒂迪,生活异常简朴。
公开活动时,他们穿戴的也很干净整齐,但是服务人员天天接触,心里有数:
他们只有那一身的工作“礼服”,再没有其他钱物。
有次他们来北京,正是冬
天。
他们一身单薄,不敢在院子里呆时间久。
除了必不可少的公开活动,多
数时间都是呆在屋子里。
ze看望英萨利,谈话时,夫人也在座。
李维信
给他们上水时,发现总理的目光在英萨利和英蒂迪的身上细心地掠过,从上
衣一直看到脚上的鞋子。
总理的眉毛不易察觉地皱了皱。
谈话结束后,ze叫住中联部的有关同志。
“知道我为什么留下你们
吗?”ze严厉地望着中联部的同志:“英萨利同志来的时间不短了,你
们难道没看到吗?他们现在还穿着单鞋,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我们疏
忽了。
” “仅仅是疏忽吗?他们来自抗美斗争的前线,是我们的同志和兄
弟!”
中联部的同志做了检查,待总理走后,立刻把工作布置给李维信,叫他陪英萨
利夫妇去购置衣物。
那天晚上,天下了大雪。
李维信陪着他们来到友谊商
店。
这对革命夫妇在商店里转了一圈,楼上楼下都看过了,只买下一件薄毛
衣。
在一组柜台前,英蒂迪立住脚,朝货架上悬挂的女裤望,然后又看看自
己的裤子。
直到这时,李维信才发现这位夫人的裤子虽然洗烫得干净平展,
裤脚却已破了一块。
夫人抬眼望着自己的丈夫,犹豫着,用目光请求。
英
萨利看到夫人的目光,便倾过身去,察看别在裤子上的价格:要十几元人民
币,他抬起眼,目光与夫人相遇,嘴角抽动一下,欲言又止,摇摇头便匆匆
走开。
于是,他的夫人 无声地跟在他身后走开了。
这一切,都被陪伴在一旁的李维信看到了。
他鼻子一酸,眼里便含了泪,喉咙
也有些拥塞。
毕竟,英萨利也算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领袖了,就那么一条裤子?
他就朝夫人摇了头。
正在严冬,北京够寒冷,他们夫妇却一身单薄。
那个时
候,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英萨利的,报子、广播里总能看到和听到嘛。
可
却没有谁知道他和夫人大冬天没有御寒衣。
连条裤子都舍不得买。
这事若不
是李维信亲见,他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李维信没有多说什么,他掏钱给英蒂
迪夫人看好的那条裤子买了下来。
回来后,李维信把看到的情况向ze作了汇报。
ze眼圈红了,显
然大动感情。
他说:“他们来自丛林,来自抗美斗争最前线。
我们也是经历
过井冈 山和延安时期的生活,不要忘记我们那时是怎么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