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怀古原文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翻译及注释
翻译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注释1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2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3银汉:银河。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4玉盘:喻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阳关曲·中秋月翻译二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阳关曲·中秋月创作背景
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诗词作品:阳关曲·中秋月诗词作者:【宋代】苏轼诗词归类:【宋词精选】、【中秋节】、【月亮】、【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