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重点大题 高中历史大题常用术语
高中历史大题常用术语
一、背熟这些万能答题术语,高考历史还用怕吗
原因类01专制集权制度的原因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0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条件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农民自身因素——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政府扶植——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不利因素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政治——封建政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灾害——严重的自然灾害。
03手工业未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04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05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前提条件——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06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从运动自身看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0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兴起的原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组织——革命团体,特别是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军事——在孙中山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失败的原因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
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思想——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组织——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08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中国——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美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0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及条件地理——三面环海、港湾众多,山多地狭、耕地较少。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阶级——工商业阶层实力增强。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能更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文精神萌发。外部——借鉴吸收其他文明成果。
10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及条件必要性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社会根源——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掀起了疯狂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可能性主观条件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
客观条件内部: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外部: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
二、关于高中历史大题答题的问题
多看高考历史真题,看他的历史大题怎么答得,看人家的标准答案,学习规范。
通过这个过程你会渐渐认识到: 1。 答案都是课本上的,没有涉及课外知识。
2。答案都很简洁,字不多,阅卷老师烦学生写的字过多,过于麻烦,烦学生堆砌文字。
3。答案要多涉及课本不同知识点。
4。写的知识点种类越多,涉及的板块越多,答案越简洁,得分率越高。
5。写答案点到即可,不用再深入解释,深入解释写的字很多,往往得分少。因为判卷都是按知识点给分,不求过分解释。
6。答案涉及的方面越广泛越好,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7。课本知识点一定要用专业术语,说白了,和课本上的原字越像越有可能得分。不专业人家不给分。
高考历史大题,学生得分率都不高,即使清华北大的学生文综分也不高,就是这个原因,对高考题研究少。 方针是: 1。 把课本框架,各板块知识点烂熟于心。
2。研究高考题出题规律。每年高考历史题基本一致,多研究,自己平时多进行演练。
3。训练猜谜能力。就是看到大题,琢磨出题人想让你答哪个知识点的能力。这个要平时多研究高考真题了。
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不强,自己不要紧张,自信地面对吧。
三、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嗯因为我们考的是全国一卷,所以我就按一卷的答题技巧写了,如果你们不是一卷的话那么以下内容就仅供参考啦~一、特点类:①基本型:一句一句概括主语+主题(材料有大部分答案,改造材料就是答案)②比较型:也是用基本型的方法一句句概括(一个技巧:例如若材料一说了一个人的成果特点,那么材料二的人的成果特点和材料一是对立的!这种题干一般是:与xx相比,xxx的特点是什么?那么就去找和xx对立的特点即可)不要放过每一句,反正多答不扣分③混合型:注意要灵活。
若材料按照时序性,就像一段小简史一样,那么答题要从不同角度回答,不要只局限于政治、经济、文化去答,把思维发散开,切忌按照时间(或朝代)阶段答,要找主体,注意结合所学二、原因类: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一个时段历史事件的变化原因——梳理这个时间段发生的历史大事,或按不同时间的新事件梳理或按变化的主题从相关的多个角度梳理。答案一般在材料里找不到,要注意看题干,若是答到地理、政治、语文的知识也别觉得奇怪②两个事件的比较原因——突出答案的对比性,要一 一对应,针锋相对③材料原因(多为小切口事件,即您从未见过的东西)——充分挖掘材料,回到材料描述主角它本身去探讨,按题目要求组织答案,2、涉及社会整体的——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军事等角度出发备注:政治经济文化常用术语(实在想不到答案了用,死马当活马医)经济:工具进步、技术提高;工业化体系建立;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发展;贫富差距答;社会福利完善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矛盾尖锐;xx阶级出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想解放;科技进步三、背景类(背景答案一定要窄切忌宽泛,即很细的点,but除了问“时代背景”的话就要往宽了答)1、由远及近:按时间先后顺序罗列史实,体现出前后的关联远:必然起因 近:最后的时间点2、由彼及此(一般是时代背景+个人原因)彼: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联:承上启下的关联者此:最后中心落到提问中心四、比较题审题关键:多角度、多方位组织答案1、要看材料所涉及的内容2、要看比较对象它本身问题的特质,分析比较对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组织答案:1、比较双方都要答,才能体现出比较2、要善于从比较内容的这个领域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3、比较方法:大同、小异相同点:宏观抽象(异中求同,性质不同的事物找相同) 不同点:根本性差异(对比分明)程度性差异(同中求异)五、影响类(考题中有一定的政治倾向,看题要结合国情)分为:影响、作用、意义(意义只答积极方面)组织答案:1、注重双重性:注意拆分成积极的和消极的2、以积极为主:如果分值少,则只答它所属大事的积极作用,兼顾不同方面3、注重多面性:在主题概念范围内的,按相关的各个方面相应分拆4、“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立足本身、再逐步言及相近领域,然后再扩展到相关其他领域六、评述类评述是一个最大的概念,评述中的“评”,指的是评述+评析,评析要分为什么和怎么样来答评析中的“评”指的是评价评价中的评指的是作用A、评价:结果 1、定性 2、意义 3、局限性B、评析:主要原因(这个是答题侧重点)+结果简评(就是影响)C、评述:陈述史实(史实要材料+结合所学)+基本评析(为什么和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影响)以上就是几大题型的答题技巧,建议您平时要积累一些答题术语,很多术语老师上课会提到的。
如果写题实在没有头绪,建议边看以上技巧,边看答案,将两者对照着看,会发现套路的。再一个就是学习参考答案的答题语言规范,这个就是平时积累的,积累多了可以帮助您在考试中提高答题速度、节省时间,效率就上来了。

祝学习进步,高考加油啦~。
四、学长学姐,告诉我一些答历史简答题经常用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
1、背景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典型: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例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条件 典型: 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例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 因 典型: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2、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3、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4、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总之,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2、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
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3、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
“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
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总之,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例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 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 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动机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典型: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