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重点大题 历史必修三书中题的答案
历史必修三书中题的答案
一、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要正规的,附答案
1.(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3.(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图3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5.(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6.(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7.(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8.(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9.(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10.(2011•江苏单科•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11.(2011•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图412.(2011•福建文综•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13.(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14.(2011•安徽文综•1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15.(2011•上海单科•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A.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16.(2011•安徽文综•17)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17.(2011•上海单科•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18.(2011•天津文综•8)“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19.(2011•四川文综•20)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 ②权利平等 ③联。
二、高中必修三历史所有课后的自我测评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答案)【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提示: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题目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参考答案)【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答案提示:汉武帝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些措施使儒学取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二、学习延伸材料略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第3课 宋明理学(参考答案)【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
三、3道高二历史必修三的选择题 有答案,要分析
第一题:题中要求的是孟子的主张:第一课本上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清的思想和清徭薄赋,反对任意刑杀”“民贵君清”不是真的说老百姓的地位高,而是要求统治者要实施“仁政”B,C就可以判断不选,A项“重民思想就是清徭薄赋,D项错误第二种:排除法,也就是阶级分析法,孟子战国时期的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古代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皇帝至高无上,不可能君民平等的。
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农民是被剥削阶级。若君民平等就没有剥削现象的。
这种问题要反面思考。如果满意再答后面的!。
四、高中历史必修3答题技巧
都是高考过来的人,我把我最宝贵的秘诀给你,不要告诉其他人。
1、语言课本化 高中生是没有能力自己组织语言的,要学会套用课本上的原话。即使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老师也不会给高分。不信的话,和周围同学比较一下,明明觉得自己和别的同学答得差不多,但却始终差了好几分,原因就在这里。因此,答题前现将课本读熟、背熟,才能够熟练地套用课本上的话。一般用作材料解析题
2、答案条理化 没有老师有耐心看那些答了一大堆话的答案,即使答案是对的。要根据上课时老师把问题的答案划分的几点来答,分出1、2、3、4,答题的时候,条理清晰,一条一条陈列出来。
3、字体规范化,字体的好坏影响着成绩,起码要写的干净整洁
最后一点,现在最重要的是材料解析题,一定要紧扣材料,引用一句话,再用答案的一条来解释,将课本上的答案和材料结合起来。
另外,选择题 最多不能错3个

纯手打,给分吧
这人,用的时候挺急,用完又不给分,玩人的啊
五、高中历史必修3.选择题,高手来答
1 B (A是错的,因为当时儒家思想并非主流思想,也就没有顺应统治者的需求。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法家。C直接忽略。。。D是墨家的思想,不是儒家的仁)
2A (B道家思想,C墨家,D法家)
3D (没什么说的,提到刑狱,刑罚还能有谁,法家韩非)
4B (A孔子 C荀子 D告子 故选B)
5A (必然选A啊~必须是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才会被采用,君权神授是内容,利于维护统治是实质。要选择实质而不是内容。故选A)
6A (B时代不同不是思想不同的根源所在,C学术思想不同是现象,D可以忽略不计。。。)
7D (这题很简单,考的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4个全是~)
8D
9C (ABD都不是韩非作的,作为法家创立者,首选依法治国)
10D (其实考点就是无为而治,A和B直接忽略,C从文意理解也可以排除。)
注:
这里很多题都是高考历史选择题里的简单题即考点在书上直接就可以找到的。个人建议你好好总结一下每个时间段的大事件包括其背景,起因,影响还有评价,还有就是重点人物及其主张。相信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六、历史必修3试卷
历史必修三复习材料题精选 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②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③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 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立伯雷《巨人传》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三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又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四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是指什么?材料二中这个“现实的黑暗”又是指什么?“理性的阳光”是指什么? ②以材料三中提出的“原则”为基础,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学说?其历史影响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卢梭主张建立何种政体? ④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剂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但在近代影响人类进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却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 请回答: ①请写出中国在古代有代表性的三项科技发明,并谈谈他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②结合你所学的知识,简单谈谈造成中国在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4、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
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道德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理性时代。 请回答: ①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
③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5、中外历史上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四,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结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根据以上四方面各举一例进行说明。 6、某中学高二(1)班的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述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穿什么”;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请根据高二(1)班四位同学的看法,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你判断一下,他们的说法分别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假如让他们表演一段历史剧,请你导演一下,他们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②请你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