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的4个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甲午一役,中国败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但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紧接着是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其结果是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利益,加之列强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重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便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延续自身的反动统治,清政府在清末实行了“新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是鼓励留学,废除科举考试的措施,客观上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留学海外,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效仿日本君主立宪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而在被迫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里9名是满族,其中7名是皇族,这样的“皇族内阁”使立宪派非常失望,开始转向革命。
三、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这部分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新兴阶层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
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批资产阶级团体建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使得革命具备了阶级基础。
同时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的留学生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骨干力量。
四、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
当时的资产阶段革命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孙中山写了《中国革命的真解决》,提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并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这都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正是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得辛亥革命得以爆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gcdzg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
扩展资料: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