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的女生是哪一朝代开始使用内衣和内裤
中国古代的女生是哪一朝代开始使用内衣和内裤

中国古代的女生是哪一朝代开始使用内衣和内裤
在我国有可考的穿内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朝。那时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因此即使洗干净了搁在那里也不能让人看见,否则是很失体统的。尤其是女性内衣,洗涤后绝对不能晾晒在外人可能经过的地方。 内衣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汉朝内衣称为“抱腹”、“心衣”,魏晋称为“两当”,唐代称为“诃子”,宋代称为“抹胸”,元代称为“合欢襟”,明朝称为“主腰”,清朝称为“肚兜”,现代呢便很随意的称之为“内衣”。同时内衣经过一代一代的改良,慢慢的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中国古代的人的字和号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中国古代开始普遍种植棉花在哪一朝代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时代之前,棉纺织品的使用传到了地中海地区。公元一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到了义大利和西班牙。大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其实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纺织衣服和毯子。16世纪西班牙人进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发现当地植棉业已很发达,岛民将彩色棉纺成土布,做成当地人的服装。现在占世界棉花总产90%以上的棉种都原产于墨西哥的陆地棉。
中世纪棉花是欧州北部重要的进口物资,那里人自古以来习惯从羊身上获取羊毛,所以当听说棉花是种植出来的,还以为棉花来自一种特别的羊,这种羊是从树上长出来的,所以德语里面的棉花一词直译是“树羊毛”。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我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请采纳~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正式开始于哪个朝代
正式开始的时期是唐朝。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笔这一名称是从哪一朝代开始使用的
笔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北齐。
“笔”的本字,原是“聿”( yù)。“聿”小篆象以手执笔。
后“聿”简化字为“笔”,“从竹从毛”会意。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
中国古代何时开始使用沉香
“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迨炀帝(炀帝杨广公元568-618年)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香毕至矣。”(《香乘》记)(据此考证,中国所用沉香实自隋炀帝开始,或不足1400年)木之心节置水则沈,故名沉水,亦曰水沈、半沈者为栈。香不沈者为黄熟香。南越志-南朝陈沈怀远撰(公元557-589年?)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嚧香。”(而据此处考究,中国对沉香的记载在隋唐之前,至少1400年)香之等凡三,曰沈、曰栈、曰黄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沈,其品凡四,一曰熟结乃膏,凝结自朽出者。二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结聚者。三曰脱落,乃因木朽而结者。四曰虫漏乃因蠹隙而结者。生结为上,熟脱次之,坚黑为上,黄色次之。又南朝梁
江淹 (公元444-505年)《别怨》诗:“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再据此处,有关诗词对沉香的记载不只1500载。)《本草经集注》(约公元480-498年前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撰)记载:“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据此考证,我国对沉香的药用记载也逾1500年)
“诺”主要在中国古代的什么朝代和年间使用?
秦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间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唯唯诺诺。秦汉朝时“唯”与“诺”皆为象声词,皆为应答之声。但“诺”指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小辈分的应答。“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关于“唯”与“诺”的表达规矩,《礼记》卷二(曲礼上)有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疾应曰唯。”关于“唯”与“诺”的表达规矩,一定要恭敬的人不可用诺,上级对下级特殊情况为表敬意可用唯,诺是比较随意的应答甚至是不耐烦,诺的用法中对上下规定没有唯严格,下级对上级有时也可答。但唯多用于下级对上级,诺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辈之间,具体情况视语境而定。
中国古代哪次战争开始使用计谋
个人觉得是最早有记载的应该是
曹刿论战。
古时候时候打仗,都是双方列好队,然后双方击鼓进军,冲锋相遇后开打直到决出胜负。这种战法很死板,弱小的国家这么打很难战胜强国。但是当时比较讲究礼法,干什么都有规矩大家都遵守,打仗也是这样的规矩虽然比较死板但是也没什么人破坏。
在这里曹刿就破坏了规矩,齐国列阵击鼓进军,士兵冲锋过来,这时候鲁国也应该击鼓进军与齐兵交战,但是鲁国没有理,可以想见齐国将士是比较纳闷的怎么不按规矩出牌呢?有点不知所措。于是二次击鼓,鲁国还是没理,齐军就更纳闷了,打仗呢这是,不能光我们嗷嗷叫的冲锋,你们也得打啊。没办法第三次击鼓,这时候齐军也没什么心气了,而且怀疑鲁国是不还不动,光我们嗷嗷叫冲锋那不成了看耍猴了。没想到这次鲁国真的发动了,而且经过齐军三次冲锋,两军的间距应该很近了,齐军的体力肯定也有一些消耗,这时候鲁国突然发动进攻,打了齐军一个措手不及,一鼓作气就把齐军打败。
这里齐军因为鲁国没动所以他就等鲁国按照游戏规则来结果吃了亏,试想如果齐军第一次冲锋的时候,没有停下来而是一鼓作气压制到鲁国面前,鲁国估计就弄巧成拙了。
弹劾是哪个朝代开始使用
如果是中国的话,弹劾,其实是那些所谓谏官的职责。因此,弹劾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就是谏官的开始。
谏官的设立始于周代,盛行于秦汉至唐宋时期。但相传于舜帝时,已有“纳言”一职。《尚书·孔氏传》说:“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这种纳言之官,是谏官的初始。纳言可直接向皇帝反映下情。《吕氏春秋·自知》记载,商汤王时已有“司过之士”,皇帝有过错,可以由“司过之士”提出或者纠正。司过之士已近似于谏官。
更详细见
:baike.baidu./view/391577.htm
当然在外国,弹劾是一种诉讼形式。看以下:
弹劾始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是作为根据“群众呼声或舆论”提起刑事诉讼的一种方式。1376年,英国的议会树立了第一批公认的弹劾案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与爱德华三世政府有密切联络的威廉·拉蒂默男爵第四提起的弹劾案。此后,弹劾的物件通常为王室大臣之类的政治人物。拉蒂默一案标志著弹劾不仅是一种提起刑事诉讼的手段,而且也是审判的一种方式。
更详细见:baike.baidu./view/19387.htm
楼兰是属于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定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蹟。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