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 杨万里《昭君怨·赋松上鸥》原文及翻译赏析
杨万里《昭君怨·赋松上鸥》原文及翻译赏析
昭君怨·赋松上鸥原文: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昭君怨·赋松上鸥翻译及注释
翻译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注释昭君怨:词牌名,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已而:后来。扑鹿:状声音。张志和《渔父》:「惊起鸳鸯扑鹿飞。」稚子:幼子;小孩。喧哗:声音大而杂乱。俄倾:片刻;一会儿。归休:辞官退休;归隐。报沙鸥: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文选》卷三十一江淹《杂体诗》「拟张绰」,李善注引《庄子》:「海上有人好鸥鸟者,旦而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至者百数。其父曰:『吾闻鸥从汝游,试取来,吾从玩之。』曰:』诺。『明旦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今本无之。《列子·黄帝篇》略同。人无机心,能感动异类,称」鸥鸟忘机「本此。这里意谓自己志在隐居,约沙鸥为伴,今即将实行,故告知它。曹松《赠方干》二之二:」他时莫为三征起,门外沙鸥解笑君。「本词似用此意。黄庭坚《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昭君怨·赋松上鸥鉴赏
上片写作者静坐书室,意外地听窗外松树上有沙鸥前来投宿,十分惊喜。「偶听松梢扑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说是意料之外地,「扑鹿」是象声词。首句说,他偶然听到门前松树梢上有飞鸟拍打翅膀的「扑鹿」声,凭着生活经验,他「知是沙鸥来宿」。首二句无丝毫的渲染与夸饰,似乎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难发现,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写出了树上鸥鸟的活动,从字面看,人未见形,鸥未露体,而在读者的意念中,却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谛听的神态,「听」到沙鸥抖动翅膀的扑扑鹿鹿的声音,这足以说明,这两句近似口语的话,并非随意信手写来,而是经过认真推敲锤炼而得,因此颇为传神。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沙鸥前来投宿,作者无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示意,告诫他们不要吵闹,恐怕惊吓了鸥鸟。这两句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沙鸥这种鸟儿非常喜欢,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且增加了本词的生活气息。「莫」字和「恐」字表达出作者对沙鸥由衷的喜爱。
下片写鸥鸟远飞,词人不免怅然若有失,进而将鸥鸟人格化,与之沟通思想,藉以抒发心志。「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作者正因为沙鸥落在「诚斋」门前松树上高兴,转瞬间沙鸥忽然振翅远飞,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顿时冷落下来。「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如何。两句中「飞去」二字重复使用,这种手法在现代修辞学上称为「顶真」,因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
昭君怨·赋松上鸥创作背景
本词是杨万里辞官归隐家乡江西吉水时的作品,题目《赋松上鸥》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词。小序交代了鸥来复去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感而赋之」一句,则说明写作动机。 诗词作品:昭君怨·赋松上鸥诗词作者:【宋代】杨万里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写鸟】、【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