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朗诵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火烧 2022-09-04 06:04:42 1050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 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朗诵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赏析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枯,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次句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著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结二句写的就是怕见春光的原因:「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秣陵」,即金陵、建康。建康,是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恩爱夫妻死别的地方(赵明诚于建炎三年八月病死建康),至今丈夫还埋葬在那儿。词人想像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绿了那儿的树,可是她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观赏那儿的春光了。她只身飘泊,暂时客居建安,千里迢迢,战乱频仍,连亲自去他坟上祭奠也不可能,自是不忍心看到这春光。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宋人最重元霄节。每逢元霄,灯市总是热闹非常,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称之为试灯。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整首词作几乎是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抒发的深沉,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