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名句 《追忆似水年华》 中的名句
《追忆似水年华》 中的名句
《追忆似水年华》 中的名句
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我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他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
中跳跃的浪花。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
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且让我的泪流到那么远吧,这样,我的爱人将永远不会知道,曾有那么一天,我为他而哭,且让我的泪流到那么远吧,这样,或许我就能遗忘了琵卓河、修道院、庇里牛斯山的教堂、那些迷霁,以及我俩曾一起走过的小径。
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
尽管我们知道再无任何希望,我们仍然期待。等待稍稍一点动静,稍稍一点声响。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In Search of Lost Time,一译为《追忆似水年华》、《追寻逝去的时光》)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钜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蛮好看的,可以说是言情小说中的精华!作者是(法国)(Proust.M.)马塞尔·普鲁斯特!
建议你去看一看哦!经典文学名著哦!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 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写作背景与年代: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十九世纪末年和二十世纪初年。一九○七年他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一九八年他开始动笔,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写完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普鲁斯特创作《追忆逝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隔绝。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忆与写作上,毫不关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对法国人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几乎毫无反映。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断资本进入帝国主义的过程。二十世纪初年,法国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时期,法国社会出现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1900年巴黎举办震动全球的“世界博览会”,就表现出烜赫一时的繁荣景象。凡此种种,都没有引起在斗室中埋头写作的普鲁斯特注意。由此可见,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言,《追忆逝水年华》是十九世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临近巨大的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内容梗概: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被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影响以及价值: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1885—1967)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写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逝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钜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永珍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这也是强调《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追忆逝水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瓦莱里(1871—1945)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蒙(1675—1755)的影响。
独立的几部分故事,每一部分都是在叙述作者生命中的某些人物和自己一些人生经历,每个章节的名字就是代表了一个时期,比如第一章是“贡布雷”写的是自己幼年时期的事情,“斯万之恋”主要是再说斯万和他的情人奥黛特之间的恋情。还有等等。。。。
不单单只是像鲁迅《朝花夕拾》那样只写往事,鲁迅先生的散文是通俗易懂的,不像他的杂文。
普鲁斯特的这本著作本来就是意识流回忆录小说,里面所讲述必定会融合社会,伦理,人情世故。里面一些人物形象很鲜明的跃然于纸上,上流社会里的盖尔忙特夫妇,斯万,水性杨花的奥黛特等等。我个人觉得比《人间喜剧》还经典一些。
这本书哲理性挺强的,一遍肯定只能体会一些皮毛,因为有些句子不是你读一遍就能理解的。建议还是静下心多读几遍。特别是里面一些描写回忆时的句子,堪称经典。
书的开头,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第一章《贡布雷》就有,由玛德莱娜小点心引发的记忆大厦,最后也有写到
我是追忆似水年华吧的吧主,对这本书有一定的理解和体会,有问题欢迎找我聊
是《追忆似水年华》还是《追忆逝水年华》?
楼上的话有问题,译林出版社的《追忆》,用的就是《追忆似水年华》
但是两个说法都是可以的,一个是若水,一个是忘川
还有一种直译,《寻找逝去的时光》,也不错,周克希版的
我是追忆似水年华吧的吧主,有问题欢迎找我讨论
分析《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分)
编者的话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九八七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评论和研究普鲁斯特创作成就的各种学术活动,也在法国及欧美许多国家广泛地开展起来。这股热潮的重新出现,充分显示出普鲁斯特这部钜著的价值及其影响。
《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对于这位作家俱有传世意义的这部钜著,至今竟还没有中译本,这种现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显然都是不正常的。正是出于对普鲁斯特重大文学成就的崇敬,并且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法文化交流,尽快填补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出版领域中一个巨大的空白,我们决定组织翻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这部钜著。
外国文学研究者都知道,普鲁斯特的这部钜著,其含义之深奥,用词之奇特,往往使人难以理解,叹为观止,因此翻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忠实、完美地向我国读者介绍这样重要的作品,把好译文质量关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选择译者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现在落实下来的各卷的译者,都是经过反复协商后才选定的,至于各卷的译文如何,自然有待翻译家和读者们读后评说,但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读者,其中每一位译者翻译此书的态度都是十分严谨、认真的,可以说,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尽可能保持全书译文风格和体例的统一,在开译前,我们制定了“校译工作的几点要求”,印发了各卷的内容提要、人名地名译名表及各卷的注释;开译后又多次组织译者交流经验,相互传阅和评点部分译文。这些措施,对提高译文质量显然是有益的。
关于此书的译名,我们曾组织译者专题讨论,也广泛征求过意见,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译法:一种直译为《寻求失去的时间》;另一种意译为《追忆似水年华》。鉴于后一种译名己较多地在报刊上采用,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我们暂且采用这种译法。我们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一九八九年一月
序
安德烈·莫罗亚作施康强 译
对于一九○○年到一九五○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这不仅仅因为普鲁斯特的作品象巴尔扎克的著作一样规模巨集大。别的人写过十五部或二十部小说,有时还颇具才气,但是总不能给人以得到一种启示,读到一个总结的印象。这些作者满足于开发众所周知的“矿脉”;马塞尔·普鲁斯特却发现新的“矿藏”。《人间喜剧》把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它囊括金融界、编辑部、法官、公证人、医生、商人、农民;巴尔扎克旨在描绘,他也确实描绘了整整一个社会。相反,普鲁斯特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他对材料的选择并不在意。他更感兴趣的不是观察行动本身,而是某种观察任何行动的方式。从而他象同时代的几位哲学家一样,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成描写为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
用普鲁斯特书里的事件和人物来说明这位作家的特点,其荒谬程度将不亚于把雷诺阿说成是一个画过妇女、儿童、花卉的人。雷诺阿之所以成为雷诺阿,并非因为他画了这些模特儿,而是因为他把任何模特儿都摆在某种虹彩一般绚丽的光线之中。普鲁斯特本人在写到贝戈特的时候曾经指出,作品的取材与天才的形成无关。天才能使任何材料增辉生色。贝戈特成长的家庭环境从表面上看是索然寡味的,但是贝戈特却用这个素材写出一部杰作。这是因为,借助他的大脑这部小机器,他能高翥远翔,从而象飞越沙漠的飞行员隐约看到在地面上看不出来的、埋在沙子底下的城廓一样,看到事物蕴藏的祕密。因此在谈论《追忆似水年华》之前,先要说明普鲁斯特为什么比任何人更善于“飞离”这个他似乎十分眷恋的世界。
一
他熟悉的天地由哪些成分组成?首先是博斯地区的一所小城——伊利耶,他童年时代每年都随家人在那里度假;是他的祖父母、父亲、母亲、兄长、叔父、舅父、婶母、姨母;是他在乡下的邻居。其次是一个巴黎社交圈子;他在孔多赛中学的同学、他父亲的朋友以及几个女人:洛尔·海曼、爱弥尔·斯特劳斯夫人、塞维尼伯爵夫人;还有阿芒·德·卡雅韦夫人、博兰古夫人、格莱福尔勃伯爵夫人的沙龙,后来又通过罗贝尔·孟德斯鸠的引荐,逐渐结识整个上流社会;通过他的韦尔舅舅们和他的外婆家,进入犹太人的圈子;通过卡布尔和比诺大街的网球场,与几位妙龄少女订交;至于平民百姓,他只见过几个仆人,几个开电梯的和当茶房的,服兵役时的几个伙伴和伊里耶城的几个店主;说到作家和艺术家,他只通过向纳托尔·法朗士、雷纳尔多·阿恩、马德莱纳、勒梅尔和埃勒,对他们的生活略有所知。总之他的见闻所及仅系法国社会一个很薄的剖面。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普鲁斯特将不是从广度,而是从深度上开掘他的“矿脉”。
好几项特征注定他日后要从事写作。他的气质是神经质的,敏感到病态的程度。他有一个令人钦佩的母亲,对他无比宠爱,因此他遇到最细微的不和谐也如同受到伤害,最淡薄的敌意或者最不经意的可笑行径都会在他心头留下痛苦的纪录。换了一个躯壳较厚的人,有些场景不会产生持久的印象,碰上他却会终生难忘,在他的思想里象地狱里受尽煎熬而找不到出路的灵魂一般骚动。(例如:某天晚上她母亲拒绝在他入睡前吻他,过后禁不住他的恳求又让步了。后来,为寻找意中人他曾深夜在巴黎街头奔走。还有他在社交场合遭受的一些屈辱,先是在《让·桑德伊》,后来在《追忆似水年华》里都有痕迹可寻。)“作家受到命运不公正的待遇之后,总要尽力寻求补偿。”我们这位作家尤其迫切地需要补偿、解释和安慰。
由于他患有慢性哮喘,虽说不是废人,却年纪轻轻就成为病人,每年有一定时间必须闭门谢客。这种隐居有助于把生活转化为艺术。“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普鲁斯特以一千种方式重复这一想法。“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人们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他被逐出童年时代的伊甸园,失去了幸福,于是就企图重新创造幸福。
他的精神患病甚于肉体。早在少年时代,他已发现唯一吸引自己的爱情在人们眼里是反常的。他不比纪德①,敢向家里人挑战。“家庭啊,我恨你们”②这类表白完全违揹他的本性。我们可以想象他怎样在内心经历长时间的、痛苦的斗争,终归战败;他怎样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怎样旧病重犯,最终确信自己无可救药。如果把普鲁斯特看做不道德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诚然背离道德规范,但是他因此而痛苦。出于这层原因,他也有忏悔和分析自己的需要,而这有利于写小说。
--------
①安德烈·纪德(1869—1951),著名小说家,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见纪德的《地粮》。
最后,这个怀有如此强烈的写作冲动的年轻人,正好具备从事写作的条件。他不仅秉有神经质人敏锐的悟性,从而获得宝贵的材料,而且掌握渊博的知识,从而知道怎样利用这些材料。他母亲嗜爱法国和英国的古典大作家,让他也寝馈其中。我们时代很少有人比他更熟悉圣西门、塞维尼夫人、圣勃夫、福楼拜、波特莱尔;他的拟作证明他与这些作家灵犀相通。他研究过他们的思想方式、创作手法和风格。他若不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本可以当最伟大的批评家。对英国作家的了解使他有可能进行知识上的杂交,这对强化一个人的思想如同生理上的杂交能增强一个种族的体质一样有效。他曾指出自己从托马斯·哈代、乔治·艾略特、狄更斯,尤其从拉斯金得到一些教益。我们时代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有学问,更加懂行。
然而事情的奇妙正在于,他具备如此出色的条件本可以当一个威严的、多少有点学究气的传统作家,但他偏偏拒绝走这条现成的路子。在这里,他那位趣味高雅的母亲给他的教诲又起作用了。“对于应该怎样烹调某些菜肴、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和殷勤待客,她自信能掌握最合适的分寸……况且对这三件事情来说,最合适的分寸几乎是相同的:手法简洁、朴实无华、饶有韵致。”普鲁斯特对于风格的看法并无二致。作为技巧出众的演奏家,他有时禁不住拖长一段曲子(电话接线小姐——山楂树——盖尔芒特王妃的浴缸)。最优秀的普鲁斯特,本色的普鲁斯特,却在风格上刻意求工的同时不失自然。没有人比他更精确地记录下口语的音乐性和每个阶层的人特有的语调。
他有那么多的东西要表达,不说出来简直会憋死。他长期寻找一个题材以便表达所有这一切,却一直没有找到。童年时代,他在维福纳河两岸漫步,曾经隐约感到在一幢房子的屋瓦底下或者一棵长条拂地的柳树下面隐藏着某些真相,有待于他去揭穿;二十五岁或三十岁时,他反复搜寻记忆的宝库,还是没有找到他需要的东西。一八九六年,他发表一部短篇小说和诗歌合集《欢乐和时日》。这本书染上世纪末的颓风,使人想起《白色杂志》、让·德·蒂南和奥斯卡·王尔德。没有一个读者猜到作者有一天将成为我们最伟大的文学革新家。然后,从一八○九年到一九○四年,他悄悄地写满许多练习本:那是一部自传性长篇小说《让·桑德伊》。一气呵成以后,作者从未修改。
他没有发表这部作品,甚至想毁掉它:作品有许多页已被撕掉。今天我们在这部作品里发现了《追忆似水年华》中大部分为我们喜爱的优点。若干使普鲁斯特魂牵梦萦的场面,日后将以完善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里已经初露端倪。透澈的分析、诗意的描写、对滑稽可笑言行地道的狄更斯式的描绘:这一切都非高手莫属。然而他当初不发表这部草稿是对的。他若那样做了,后来就不会以无比高超的技巧重写同一个题材。他写这部草稿的时候,他的双亲犹在,而且还可能是他最初的读者,所以他不能在作品里坦率处理他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些普鲁斯特迷来说,《让·桑德伊》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但是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与原型相比变化不大,还不足以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让·桑德伊》里的观察者已是一位大师。不过普鲁斯特不满足于观察。他认为美犹如童话里的公主,被某个可怕的魔法师关在一座城堡的塔楼里。为了搭救这位公主,我们打破一千扇门还是徒劳,而大部分人忙于享受生的乐趣,不久就放弃寻找。但是象普鲁斯特这样的人宁可放弃其他一切,也要找到被囚禁的公主。总有一天,他受到启示,福至心灵,确信自己已有把握。他将得到祕密的、令人目眩的报偿。他说:“人们敲遍所有的门,一无所获。唯一那扇通向目标的门,人们找了一百年也没有找到,却在不经意中碰上了,于是它就自动开启……”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回忆方式。
有二十世纪蒙田之称的哲学家阿兰,认为普鲁斯特从不直接描写一件客观事物,因为那是科学家该做的事,他认为作为文学家所应当做的只能是老老实实反映他自己感觉到的事实,这是最真实表现方式,所以有评论家称普鲁斯特是“奇怪的孩子”,“他有一个成人所具有的人生经验,和一个十岁儿童的心灵”。

追忆似水年华简介?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追忆似水年华,求书评
站在时间另一侧的人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刘苇
普鲁斯特的雄心和他的天赋是对等的。在这部浩瀚长卷的《追忆似水年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构筑起一座巨集伟大厦,不仅它的外观气势夺人,而且它内部的每一处细部又是如此精致灿烂,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座圣殿是由无数精美片段搭建而成,只需注视其细节而可以忽视其巨集伟构架。然而,这部作品却有着极其精妙与巨集大的结构,宛如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而支撑起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飘逸、脆弱、细微、纯洁,犹如空气般轻盈地托着它漂浮在空中。
然而对于我来说,真正令我惊叹的是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诗学意义。这份诗学是奉献给心灵的圣餐,是抵达灵魂福祉的航船,是对美的一种迷恋的优雅的呈现,是坐在记忆河畔的一次沉静的冥想垂钓。这份诗学意义同时也是一次艺术史上的特例,是普鲁斯特花费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羸弱的生命展现出来的震惊世人的恢巨集篇章。它的谨严是以铺张的方式来编织的;它的神祕是以日常琐事来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测是以绵延的句子来建立的;它的包罗永珍是以有限的经验来展露的。它对人物或细节的描绘,不是单纯的状写,而是一种满怀深情的触控,一种潜入,是点燃印象的火把,然后沿着意识的隧道缓缓前行,深入内心幽深的殿堂,将睡美人唤醒,让她翩翩起舞。
在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中,临睡前期待妈妈的亲吻、玛德莱娜小甜点、圣伊莱尔的钟楼、聆听凡特伊(暗指圣·桑)的音乐与阅读贝戈特(暗指法朗士)的小说所带来的喜悦……在他的魔笔下呈现出奇妙的景象,思绪飘忽,宛如风中的花瓣把幽香带到远方;宛如坠入情网时的芳心迷醉,在温暖的梦中飞翔。
富有仪式感的优雅的自我缠绕的绵长的复合句式是普鲁斯特用来编织这部作品风格最鲜明特征的语言丝线。其中紧密糅合了白日梦幻、孤独中衍生而出的内心旋律、敏感到病态的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受、极为精确的观察、沉入深渊般的自我迷恋的意识、神经质的呓语、加上语言弱音器的具有华美装饰音效果的四处弥漫的记忆、万物有灵论的神祕想像、多重时序的涌现、诙谐与甜美,以及猜疑与嫉妒等等。如果说这部卷帙浩繁的《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是一座巨大的迷宫的话,那么书中长长的复合句既是构成迷宫的砖石,又是引你进入迷宫的向导。它们处在一种“同构”的状态,包裹着连绵思绪与缓慢发展情节的语词,既是作品供语言时装表演的T型舞台,也是语言时装本身;就如同普鲁斯特在书的最后一卷描写自己正在写作这本的情景一样。它们是一个自足的宇宙。
这部书以低声吟哦的语调召唤著神灵的宣谕,以赞歌形式愉悦地叙述着人生烦闷的生活,又以挽歌般的祈祷方式对时间作著悠远的赞颂。普鲁斯特用整个生命来撰写、修饰和完善这部伟大的小说,他一生几乎躺在床上,在密不透风的房间内书写它,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蹟。巨集伟篇章是对普鲁斯特生命的一次重构与再现,也是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流逝时间所作的一次礼赞与歌唱。
在我看来,对于二十世纪西方作品来说,这部小说似乎超越于其他小说之上,是西方二十世纪优美作品的一次汇编、一份摘要、一种隐喻似的精华提炼。对于普鲁斯特来说,一生只撰写这一部小说就够了——它的完美足以令世人陶醉;也许,在这喧闹的时代也会令世人避退?
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喻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心灵法则:一切事物只能在内心中才能找到它的真谛,生命的景象只有透过心灵之镜的反射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层内在的涵义。回味,才是生活的本质,它比生活本身更为重要;就如同未经阐释的事件是不存在的一样。
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烟消云散的时辰,从飘渺的时间之河中打捞上来使之永恒,它是对生活本原的一次确认与追怀,是对生命流逝的一次回眸与首肯。普鲁斯特正是在这样的追忆行为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永存。
阅读这样一部作品,需要有充余的时间,在闲暇宁静的午后,让音乐轻柔地漫溢,斟上一杯葡萄酒或香茶,暂时忘却外面喧嚣的世界,坐在临窗的有斜阳照射进来的安乐椅上,以缓慢的语速默唸或朗读。这既是对普鲁斯特的一份尊重,也是进入他作品最好的方式。从此,你将被他的奇异与优美击中,忘返尘世,洗尽烦恼。也许,你正被这纷乱的世界所牵制,没有机会休假或整块的时间来阅读这部作品。那么,请允许我传授一个方法:只要你有一、两个小时的空暇,你就可以随时开启这本书,从任何一个片段读起,不必为他故事走向而操心。因为,他是一位散文大师,他常常在叙述过程中游荡出去,宛如看似无人掌舵的帆船随风飘荡,会将你带入到一个令你意想不到的世界。这样,你也就成了一名终极读者——超越于故事之上享受着他的奇思异想、言外之意和一个接一个飞翔而来的惊奇。
普鲁斯特的作品犹如为你开启了一扇雕满花饰的窗户,让你窥见他的内心的瑶草,多重时间在他的笔下同时展现,仿佛神灵架起一座彩虹桥梁,让你满怀喜悦地跨越而过,抵达隐藏幸福之谜底的奇景。而普鲁斯特正是那个站在时间另一侧朝你微笑、嘉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