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上三国人物评价

火烧 2023-02-26 22:53:30 1041
历史上三国人物评价 我想你应该是看过《三国演义》之后问的这个问题吧。《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小说,是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写出来的,基本情节与历史大致相符,但在人物形象塑造及某些细小的情节设计上

历史上三国人物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上三国人物评价

我想你应该是看过《三国演义》之后问的这个问题吧。

《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小说,是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写出来的,基本情节与历史大致相符,但在人物形象塑造及某些细小的情节设计上,就有作者的主观成分在。

如果你想较真实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史实,建议你去看《三国志》,这是一本史书,在史界被认为是了解三国史实的最客观可信的史料。

作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尊汉室,因而在情感上带有尊刘批曹的倾向,因此将曹操刻画成“国贼”,尤其通过一些小事暗示曹操“自私自利”“宁我负天下人”“权谋阴险”的形象,如“因妒忌杀杨修”“割须断袍而走”等,但这类事情实际上并不一定如作者所刻意渲染的只是由于曹操“小气”的性格缺陷,如曹杀杨修的原因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包括曹操立嗣等众多因素。

实际上历史上的曹操,我个人认为算得上是乱世之奸雄,是一代枭雄,因为他文韬武略、用贤纳能、具军事才能,打下了半壁江上;却不能说是国贼,因大汉亡国实因自身统治出现问题,外戚或宦官轮流专权,国力实已衰微,即使没有曹操,也有别人夺权(实际上此前已有董卓),而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用了一种好方法而已,书中有些人骂他“国贼”我觉得只是立点名目骂骂人而已,古代两军开战往往会这样骂一骂,好师出有名,就像有人骂刘备“卖履小子”一样,如孙权会骂曹操国贼,但后来自己也是自立为王,不一样是无视汉王室的地位。

说刘备仁德,是因为他以德待百姓和自己的手下,如有一次打败仗,他宁愿拖慢自己的逃跑速度也坚持要带上全城百姓转移。

荆州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一场外交交易,当时周瑜拿下了属荆州范围的战略要地,但苦战良久,要守住也不易;而当时孙刘是同盟关系,刘备攻下的州郡不适于自己发展,于是跟周瑜借江陵作为落脚之处,以充实实力共同对抗曹操,周瑜一方面自己暂难守住江陵,另一方面刘备也具备一点实力,更不便破坏同盟,因而同意借出荆州,但后来就要不回来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没有这么神机妙算,但确有才能,尤其是政治才能。

如镇守蜀国,治国养士,使得蜀军“足兵足实”;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东吴与蜀国联合等。

但所谓的“借东风”,看出魏延“耳后有反骨”,“点灯续命”,给刘备锦囊这些这纯属虚构。

赵云也没有小说里说得那么神,不过他武艺超群、忠诚无二是事实。

但也有很多人跟他差不多的,如关羽、马超等都是义气男儿、盖世英雄。

其实楼上的朋友说得很对,人无完人,小说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看法。

还是看史书(《三国志》)会靠谱一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