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唐城的历史故事 襄阳的历史故事
襄阳的历史故事
1.襄阳历史故事有哪些(380字)
卞和献玉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襄樊市南漳县、保康县境内)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
玉工误断为石头,厉王以诈骗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武王继位后,他又去献璞,玉工又说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
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询,卞和申诉了戮谩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秦始皇一统天下得和氏璧后,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于天,得之永昌"八字,作为传国之宝。后不知所终。
إ 围?之战 公元前703年,已开始强大的巴国要同邓国(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邓城村)交好,先去征求楚国的同意。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
道朔和韩服走到邓国南境时,遭到?国人的劫掠和杀害。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国军队一道攻打?国。
邓国派养甥和珊甥领军援救?国,遏制了巴楚联军的围攻。后来楚巴两路前后夹攻,邓国军队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人也乘夜幕溃逃。
楚巴与邓国之战,是有文字记载的发生在襄樊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战争。إ 楚建北津 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趋衰弱,楚乘势而起,开始向外进行军事扩张。
熊徇、熊鄂、若敖以后,楚横行南服,突破荆山,并由丹阳迁都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后,楚灭罗、卢,以襄阳为北进中原并向东拓展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塞,谓之北津。
楚灭邓国 邓国是今襄樊汉水以北的早期开发者,城在樊城北郊。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国军队渡过汉水,灭邓国,将势力扩展到汉水以北。
邓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带最早的城池。西汉置襄阳县 西汉初年始置襄阳县。
约高帝六年(前201)建襄阳城。西汉襄阳城疑在今襄阳古城西北汉水边,城址西北大半已淹没河中。
襄阳县建置延续2000多年至今未变,但襄阳何以得名有待考证。إ 刘表徙荆州治所于襄阳 东汉初平元年(190),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
时江南战乱,刘表不能赴任,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帮忙,占据襄阳城。是年冬,李?以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襄阳遂为荆州治所。
时荆州辖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南阳、南郡、章陵8郡。在中原乱起的情况下,刘表使襄阳"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当时动乱社会中一块相对安定的地区。
保存至今的襄阳古城可能始建于此时。隆中对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军新野,因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于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相见后,诸葛亮提出占荆、益两州,和好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伺机从荆、益两州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汉帝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格局。إ 水淹七军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派大将关羽北攻驻守樊城的曹仁。
曹操派于禁、庞德增援曹仁,驻防于樊城北面的罩口川、鏖战岗、团山铺一带。时值八月,大雨滂沱,汉水暴涨,平地水深丈余。
于禁、庞德与诸将登小山避水。关羽利用曹军夏季屯兵在低洼地带的错误,命水兵乘早已备好的大船猛攻散困在各个冈顶的曹军。
庞德竭力应战,兵败被关羽擒杀。于禁及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إ 秦晋襄樊之战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坚以苻丕率兵7万攻襄阳,苟池领兵4万出武当会攻襄阳。
东晋梁州刺史朱序料秦军无船,疏于防备。秦军以5000骑渡水,得船百只,全军渡河,朱序退城中,坚守8个月。
秦苻坚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阳,"否则自杀,不许生还"。苻丕遂加紧攻势。
晋军桓冲率兵7万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击获小胜,遂懈怠。秦军收买李伯护为内应,建元十五年(379),突然攻城,破襄阳,俘朱序。
إ 岳飞收复襄阳 南宋初期,金兵陷襄阳达6年之久,由伪齐政权统治。绍兴四年(1134),岳飞上书宋高宗:"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遂率兵从鄂州西进,兵逼襄阳。伪齐守将李成以骑兵守河堤、步兵守平地迎战。
岳飞以长枪步兵击其骑兵,以骑兵攻其步兵,将李成骑兵赶入汉水,马踏步兵死伤无数,李成趁夜败退,岳飞遂占领襄阳。绍兴六年(1136),岳飞经襄阳进兵中原,收复了陕西商州和河南西部地区,但因宋高宗坚持妥协保权政策,岳飞被迫退兵鄂州驻守。
إ 宋元襄樊之战 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兵大举围攻襄阳,南宋派两淮安抚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救援,支持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打败蒙古兵。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把夺取襄阳当作南进灭宋的前哨,增兵围困。
至次年,襄阳城内柴、米、布奇缺。李庭芝在城西清泥河上游造船百艘,募民兵三千。
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队突破元军重围,把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张顺战死。后张贵出城求援兵,被元军杀害。
襄阳城西原建有双烈祠,以纪念二张。咸淳九年(1273),元军集中水陆军用火炮攻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王福先后战死。

元军占领樊城后,又集中更多火炮攻襄阳城。城内南宋诸将厌战,主将吕文焕顺势降元,襄阳失陷。
宋元襄樊之战前后。
2.有关襄阳的成语故事,
【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佩:玉佩.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解佩相赠.后多指男女的爱慕赠答.【山公倒载】山公,指晋·山简.山简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其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按甲不出〗 成语典故: (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洧乃按甲不出. 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萧颖士风节》〖傲睨自若〗 成语典故: 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不慌不忙〗 成语典故: 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不拘文法〗 成语典故: 为征南功曹,止举大纲而已,不拘文法.简益器之,转为记室参军. 晋·习凿齿《襄阳者旧记》〖触目悲感〗 成语典故: 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 《晋书·习凿齿传》〖岑牟单绞〗 成语典故: 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唐·皮日休《襄阳春游》〖沉默寡言〗 成语典故: 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旧唐书·梁崇义传》〖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攻心为上〗 成语典故: 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悔过自忏〗 成语典故: 僧教宽悔过自忏,后岁余,方如旧.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襄阳天仙寺》〖厚礼卑辞〗 成语典故: 我本待要养性修真避世尘,今日个厚礼卑辞征聘紧. 元·高文秀《襄阳会》楔子〖浑然天成〗 成语典故: 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军令如山〗 成语典故: 汝等只知刁明忠来襄阳原为探母,情有可原,却忘记军令如山,凡不听约束者斩无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酒余饭饱〗 成语典故: 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饭饱,走不动.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酒足饭饱〗 成语典故: 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口诵心惟〗 成语典故: 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龙翰凤雏〗 成语典故: 颜冉龙翰凤雏,曾史兰薰雪白.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李善注:“习凿齿《襄阳记》曰:‘旧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漏尽更阑〗 成语典故: 直等的漏尽更阑,街衢静悄.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磊落奇伟〗 成语典故: 世之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唐·韩愈《与于襄阳书》〖逆知所始〗 成语典故: 善观敌者,当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 清·黄邦宁《秦乞夏襄阳札子》〖清风朗月〗 成语典故: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唐·李白《襄阳歌》〖轻裘缓辔〗 成语典故: 轻裘缓辔踏地来,不减襄阳晋羊祜. 明·郭贞顺《上俞将军》〖千头橘奴〗 成语典故: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千头木奴〗 成语典故: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人定胜天〗 成语典故: 人强胜天. 《逸周书·文传》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宋·刘过《襄阳歌》〖人急偎亲〗 成语典故: 常言道人急偎亲我稍知.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声名赫奕〗 成语典故: 声名赫奕动天子,家世富贵连椒房. 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荀令衣香〗 成语典故: 晋·习凿齿《襄阳记》载: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心绪如麻〗 成语典故: 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熏香荀令〗 成语典故: 晋·习凿齿《襄阳记》载: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唐·李端《赠郭驸马》〖渊谋远略〗 成语典故: 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 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陛下渊谋远略,非臣所知. 宋·岳飞《奏画守襄阳等郡营田札子》〖足不出户〗 成语典故: 却说苏盼奴自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足不出门〗 成语典故: 却说苏盼奴自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众寡势殊〗 成语典故: 襄阳失守,边情沮丧,加众寡势殊,以至陷没. 晋·桓冲《上言吉挹忠节》〖众寡悬殊〗 成语典故: 襄阳失守,边情沮丧,加众。
3.襄樊重大历史事件
1、楚巴邓鄾之战 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在襄樊一带发生了多次战争。
见诸于史载的即达5次。楚巴邓鄾之战是比较大的一次。
这次战争发生在周桓王十七年,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其根本原因是日渐强大起来的楚国积极向外发展,不断扩充兵力,问鼎中原,图谋霸业。
具体原因是楚国派往邓国(今樊城西北6公里)的使臣道朔和楚国的友国巴国的使者,遭到邓国西南边境的属邑鄾人的袭击,财物被抢走,道朔和巴国的使者被杀死。这样就惹怒了楚王,于是就在当年的夏天派遣斗廉率楚巴军队包围了鄾国。
邓国为了援救鄾国,就派遣大将养甥、聃甥率领邓军前去抵抗楚巴军。邓军与楚巴军三次交锋,不分胜负。
后来斗廉用计谋将巴军列为横阵和邓军交战,并令楚军伪装败退,邓军误以为楚军失利,便乘势追击,结果遭到楚巴军的夹击,邓军招架不住而大败。鄾人也连夜逃散。
2、楚令尹孙叔敖作云梦泽 公元前604年,楚国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起杨水,以通江汉,使襄樊至江陵的水路缩短千余里。 3、秦国大将白起攻鄢 这次战争发生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
是秦国相继攻伐六国的战争之一,亦是楚灭亡前夕的一次战争。秦国首先攻占楚国属地邓,置邓县。
接着又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攻取楚国之地鄢(今襄樊宜城辖地)。白起在今南漳武镇西蛮河中垒石筑坝,开渠引水灌鄢,破城,占领鄢地。
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武安镇之名由此而得。从公元前279年算起,武安镇已有2280年的历史了。
白起所开之渠称白起渠,后来被用来灌溉南漳、宜城的农田,至今渠还在。 4、刘秀兄弟舂陵起兵反新莽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富者占地数十万亩,广大农民穷得无立锥之地。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并宣布改制,实行土地国有和盐铁由政府专营,改革币制等。王莽改制,并不是当时的政治或社会需要,而是在盲目附会所谓西周的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个人的声威。
不仅毫无积极意义,相反,还为国家、社会制造了更大的混乱。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币制混乱,大批的人民破产。
王莽还侮辱少数民族,对匈奴、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发动战争。王莽末年,天灾人祸连年不断,湖北、山东一带又遭天灾,起义便先在这里爆发了。
إ公元17年,饥民在王匡、王凤领导下起义。他们聚集在绿林山里,称“绿林军”。
公元18年,樊崇在琅邪(今山东诸城一带)起义,因起义军把眉毛涂成红色,所以叫“赤眉军”。由于王莽篡汉等原因,侵犯了刘氏宗室的利益,也触怒了一些官僚,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参加了反对王莽的斗争。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白水(今襄樊枣阳市吴店镇)人刘纟寅率宗族、宾客七八千人,起兵于舂陵(今枣阳),他的弟弟刘秀率宾客起于宛(今河南南阳),后与刘纟寅军会合,共同反对王莽政权。刘秀时年28岁,从此开始了他争夺天下复兴汉室的军事、政治生涯,最终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成为东汉开国皇帝。
5、刘表把荆州治所迁至襄阳 东汉时,荆州刺史治所在武陵汉寿(今属湖南),襄阳只是荆州南郡的属县。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献帝以刘表为荆州刺史,自汉寿徙治所于襄阳。
襄阳从第三级地方机构所在地,第一次一跃而成为统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及两广一部的荆州的首府,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变化,对襄樊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刘备“三顾茅庐”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
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幼,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大约在诸葛亮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
失去生活依靠,又不愿到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度过了10年躬耕苦读生活,并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正是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三国分治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阶段。
7、孙坚刘表鏖战凤林关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在襄阳城南凤林关曾发生了孙坚与刘表之战。原因是袁术与其从兄袁绍有隙,而袁绍与刘表相结。
这样,袁术就与孙坚联合。加之孙坚也想扩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在此年发兵攻打刘表。
刘表派部将黄祖应战,与孙坚相遇于樊城、邓塞之间。双方交战,孙坚兵将勇猛,黄祖兵败坚守襄阳。
刘表令黄祖趁黑夜秘密出城调集援军,又在襄阳城南岘山下被孙坚打败,孙坚乘胜连夜率骑兵绕道前进攻打襄阳。由于刘表熟悉襄。
4.关于襄樊的传说故事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
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
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
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
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
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檀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襄樊主要旅游景点:襄樊隆中 ·襄阳城 ·鹿门寺 ·米公祠 ·夫人城 ·习家池 ·广德寺 ··古隆中 ·襄阳古城 ·隆中风景名胜区 ·锦绣园 ·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 ·米芾纪念馆 ·襄阳王府绿影壁 ·五道峡 ·水镜湖 ·南河小三峡 ·白水寺 ·九道河漂流 ·承恩寺 ·龙王峡河流·白竹园寺 ·唐梓山 ·薤山 ·野花谷 ·香水河·汤池峡温泉。
5.襄阳的历史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
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
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
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
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
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gcdzg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
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
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
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6.襄樊有什么历史名人,以及其事迹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
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隔汉江相望,两城在历史上都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 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诸葛亮 对于襄樊人来说,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 但诸葛亮对襄樊的影响和为襄樊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本地人”。
他从13岁随其叔父诸葛玄避乱襄阳到27岁被刘备请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经济家,是名高万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于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
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师”。《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志》、《襄阳记》、《水经注》等典籍均有记载。
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
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刘备悲痛万分,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亲自为其挑选墓地,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
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宋四家之一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襄樊地区 人杰地灵 杰出人物数不胜数 以上仅为代表。
7.襄樊有什么历史名人, 以及其事迹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隔汉江相望,两城在历史上都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
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诸葛亮
对于襄樊人来说,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诸葛亮对襄樊的影响和为襄樊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本地人”。他从13岁随其叔父诸葛玄避乱襄阳到27岁被刘备请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经济家,是名高万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于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师”。《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志》、《襄阳记》、《水经注》等典籍均有记载。
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刘备悲痛万分,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亲自为其挑选墓地,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
襄樊地区 人杰地灵 杰出人物数不胜数 以上仅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