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章46到47节讲章 圣经解释路加福音13章1到5节的意思
圣经解释路加福音13章1到5节的意思
圣经解释路加福音13章1到5节的意思
这里和马太福音24章解释差不多。
在这次讲道中,主既预言了犹太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末了也预言了世界的末了。拉比们会宣布第6-8节的兆头是“弥赛亚降临”和“他们[作为一个国家]蒙拯救脱离奴役的预兆”,但是耶稣却指出这些兆头乃是“他们[作为一个国家]被毁灭的预兆”。使徒时代的战争和战争的风声怎样预示了犹太国的末了,这个时代国际间的动乱与冲突也怎样预示著世界的末了。
圣经路加福音5章27-32节解释
圣经路加福音5章27-32节解释:
【路五27】「这事以后,耶稣出去,看见一个税吏,名叫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
﹝文意注解﹞「名叫利未,」他又名马太(参太九9),原是替罗马政府征收税款的,当时像他这样的税吏,一面压榨同族的人,一面侵吞税款,所以犹太人对他们极度憎恶,视他们如同罪人。
「坐在税关上,」『税关』即街上的税银征收所,通常税吏们是坐在里面等候人来缴税。
「你跟从我来,」主不说『相信我』,而说『跟从我』;因为相信主是包括在跟从主里面。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从主的生活。
﹝灵意注解﹞「坐在税关上,」象征正在犯罪作恶的时候。
﹝话中之光﹞(一)不是我们寻找主,乃是主来寻找我们;主的呼召,使我们能离弃罪恶跟从他。
(二)主竟来呼召一个正「坐在税关」上的税吏──正在犯罪的罪人;这说出丰满的基督向人施恩,决不受人光景败坏的限制。
(三)人若没有听见主的呼召,就没有法子跟从主;呼召一来,人非听从不可。利未不讲理由,没有说账还没有结清,立刻就跟从了主,这在不信的人看来,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四)主若吸引,我们就快跑跟随他(歌一4)。
(五)主所要求我们的,不只是相信他,还要跟从他;跟从主,就是在十字架的道路上遵行神的旨意。只信主而不跟从主的人,神用不着他。
(六)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从主』;跟从主,就是有分于主的患难、忍耐、国度(启一9)。
(七)利未丢掉了优闲的差事,却找到了依归;丢掉了可观的收入,却找到了尊荣;丢掉了舒适的保障,却找到了梦想不到的经历。
【路五28】「他就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
﹝文意注解﹞这是路加在本章第二次记述『撇下所有的跟从主』的事例(参11节)。前一次彼得等人撇下所有的,乃因看见主奇妙的作为;但这一次利未只听见主的呼召而已,可见他的『撇下』更胜于彼得等人。
【路五29】「利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筵席;有许多税吏和别人,与他们一同坐席。」
﹝文意注解﹞「为耶稣大摆筵席,」利未从一开始跟从主耶稣,就不是暗地里跟随。
「一同坐席,」『坐席』表明吃喝享受;与人一同吃饭是友谊的表示。
这一个筵席是由利未摆设的,他借此表示对主耶稣的尊崇,但他当时所能找的陪客,除了主的门徒之外,就是和他有来往、被一般犹太人所不齿的税吏们和罪人。
﹝话中之光﹞(一)主之于我们,亲近到一个地步,可以一同坐席,彼此分享快乐(歌一12)。
(二)我们信了主之后,也应当邀请亲朋好友,把我们从主所领受的喜乐,与他们一同分享。
(三)利未先跟从了耶稣(参28节),然后他的朋友和同事「与他们一同坐席」;一个人信主之后只要生活有见证,他身边的人也必受感。
(四)税吏容易带领税吏归主,罪人容易带领罪人归主;我们传福音,要从朋友、同伴中间先作起。
(五)许多人跟从主是忍痛、不得已的,许多人跟从主是流泪、叹气的;但利未跟从主不只是甘心的,且是欢欢喜喜的「为耶稣大摆筵席」。
【路五30】「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说:『你们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
﹝文意注解﹞「你们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罪人』为当时法利赛人用的特别称呼,指那些不遵照法利赛人礼仪规范生活的人。法利赛人和文士怀着传统的宗教观念,认为神是以公义对待人,所以凡是属神的人应该洁身自爱,不可和罪人交接来往。但主耶稣却一反人们的宗教观念。
﹝话中之光﹞(一)法利赛人以传统的宗教观念来衡量主,就跟不上主的行动;我们若执迷于老旧的圣经观念,也会跟不上主崭新的带领。
(二)人虽自己不义,却喜欢见神用公义待人。人因不知神的恩典,就怪神施恩与人,所以恩典的态度是受人非议见怪的。
(三)「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这话一面说出主是多么俯就,一面也说出他的救恩何等丰满;我们都是罪人蒙主恩!
(四)主虽与罪人来往,但是圣经说,他远离罪(来七26);也只有远离罪的,才能亲近罪人。
【路五31】「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文意注解﹞「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这话并非承认法利赛人是『无病的人』,而是说他们不以为自己有病。
主启示他是『医生』,表明他是以医生医治病人的态度,而不是以法官审判犯人的态度来对待世人。换句话说,他对待世人不是根据公义,乃是根据怜悯和恩典(罗九15)。
﹝话中之光﹞(一)主是我们的医生,他要使我们的生命恢复正常。
(二)病人必须承认自己有病,才会去接受医生的帮助;罪人必须承认自己有罪,才能接受主的救恩。那些自以为「康健的人」、是「义人」的,反而与主的救恩无份!
(三)世人的基本难处,不在于对主的认识,乃在于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人,对于主觉得可有可无;认识自己的人,则对于主觉得非常宝贵。
(四)要作基督徒,得先以病人的资格进来,然后才能以护士的资格去帮助人。
(五)在神眼中,外表虔诚而内心充满嫉妒、自私的人,与税吏和罪人并无分别。
(六)神救人的办法,是先叫律法来,使人知道自己是个病人(罪人),然后叫恩典(医生,就是主耶稣)来,使人得着医治。
【路五32】「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文意注解﹞「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这话并非承认法利赛人是『义人』,而是说他们自以为义。事实上,这世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0)。所以我们若秉持传统的宗教观念,而自以为义,就要失去得着恩典的机会,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五5)。
﹝话中之光﹞(一)自义的人不以为自己需要救恩,故这种人绝对不会蒙神呼召,因为召了也是白费工夫。
(二)神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一28~29)。
(三)主耶稣降世为人,乃是有『目的』的;所以他不随便说话,也不随便作事。他一生的生活行动,都以召罪人悔改为前提。
圣经路加福音4章38-40节解释
《圣经·路加福音》四章38~40节的经文,其主要问题在于“日落的时候”一句。因为犹太律法禁止在安息日做事,耶稣去在安息日治病。(这也成为法利赛人抓耶稣的把柄之一)
圣经路加福音5章1-11节的背景
感谢主永远不变的恩典!这一章节主要是:打渔神蹟与呼召马太。
路加记载了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在加利利湖边的蒙召,但不是按照他们原本蒙召的顺序。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段叙述(第1-11节)所记之事应该是发生在路第4章的第32节和第33节之间。很明显,路加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他想将两次会堂中的讲道放在一起进行叙述,一次是在拿撒勒(路4:16-30),另一次是在迦百农(31-37),并将对门徒的呼召(路5:1-11)和第一次加利利布道巡游的叙述(12-15)连线起来。
耶稣在海边行走的时间是清晨,但百姓仍拥挤在他身边。这个事实证明了他的名声声望,尽管现在还没到他在将来的安息日里施行神蹟的时候。
在基督的时代加利利海(或革尼撒勒湖)与全巴勒斯坦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毗邻。加利利人口主要是犹太人,尽管这里和犹太教的中心耶路撒冷还有相当远的路程。加利利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犹太主义的偏见和仇恨,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是基督开展工作的一个理想的地方。
彼得可能从小就开始打鱼了。很明显,他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因为有一群人和他在这工作上联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渔夫,彼得很可能会想,他自己打鱼的本领要高过耶稣这个木匠,或者说,能工巧匠。但是,彼得爱他的主,他坚信自己过去所看到的耶稣所行的事,所以就和他的同伴顺从了耶稣的要求。无论如何他们再也不能比那天晚上做的更差劲了。
回想起之前整夜辛劳而没有收获,彼得和他的同伴无疑有些沮丧。在夜里漫长的守候中,彼得,很可能还有他的同伴,想到了施洗约翰的命运,他已在监狱里度过了六个月痛苦的时光。或许他们还想到基督在过去的这一年中所遭遇的失败──犹太的领袖们既不信任他,也不支援他,可他还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犹太地。耶稣最近在拿撒勒的经历可能也出现在了他们的头脑中──他家乡的人都想要杀他。辛劳疲乏却没有收获,他们的心被怀疑的恶魔所试探所煎熬,彼得和他的同伴──就像很久以前的雅各──无疑准备从心底里发出呐喊,“这些事都归到我身上了”(见创42:36)。尽管如此,整夜失望的经验马上就要被另一种经验所代替了,这种经验将向彼得这个渔夫完全、彻底地证明基督的神性。
当”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他们明智而迅速地决定要舍弃打鱼的职业,与耶稣联合去从事一种更高的职业──得人的渔夫。他们无需考虑过多的事情,无需考虑如何供给家庭的需要(参太8:19-22)。他们像平常的渔夫一样将网撒向深水;当他们返回岸边时他们凭著信心将网撒向基督现在呼召他们的地方,撒向这片“水深”之处来得人。他们终夜都在徒然寻找他们所认为能供给生活需要的东西;现在,为了基督的缘故,他们愿意舍弃生活所供应的一切,藉著这样做,他们进入了一种更富有、更丰盛的生活(见太10:39)。他们背起侍奉的十字架并跟从耶稣的脚踪
圣经路加福音18:15-18节的经文如何解释
路十八:15-18节是耶稣在一个地方讲道时,有人抱着自己的小孩来要耶稣给他们祝福,门徒就觉得这些妇人多事,因在犹太文化里,妇人和小孩都受到人的藐视,因此耶稣就当场纠正他们的错误说“要接纳和关爱越是受人藐视的”,今天教会也是如此。耶稣责备门徒说“你们虽然是成年人,但要谦卑像小孩子那样单纯”因单纯爱人的人才是天国的门徒,在神面前人人平等。 下面18节就是作者记载另一人有地位、有钱财的人寻求永生之事也是和普通人一样,没有特殊之处。18-23节是另一回事,就不在此多说了,主要谈论在神面前没有地位、尊贵的区别,同是信靠神而得救。
圣经路加福音5章33~39节的经文是什么意思?
在马太九章14至17,马可二章18至22亦有叙述,这可能是耶稣参加马太的筵席所惹起的问题。耶稣赴席使那些约翰的门徒,法利赛人,以及也有几个耶稣自 己的门徒大大觉得惊异,参加筵席和施洗约翰所过的生活方式是何等的不相同。有时在危急的关头禁食是一种表示谦卑,忏悔和宗教热诚的正当方式。就施洗约翰的 情形而言,禁食有它的特殊意义,请参路加三章1-20,但在耶稣那时候宗教人士实行得太过分。耶稣并不认为普通所行的禁食有很重要的意义(马太六 章16-18),摩西,以利亚和耶稣,每人曾经禁食四十天,但是那是在很艰苦的时期,衪所说的三个比喻:新郎的比喻,旧衣服和旧皮袋的比喻,从乎都是说有时 候禁食是正当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无此必要,尤其是不必借此自炫成圣(马太六章16-18)。
35节:耶稣知道他将要死,到那时,禁食就恰当了。耶稣虽然是完全的人,但也知道自己是神,知道来到世上的目的──为世人的罪而死。
36-39节:酒囊是将羊皮的边缘缝合,做成的不漏水的袋。新酒变陈时会发酵膨胀,所以要装进新的、柔韧的酒囊里。已 用过的酒囊,因为羊皮已变硬,容易胀破使酒漏出来。法利赛人就像旧酒囊一样,太僵硬了,只能装他们的传统和规则,不能接受耶稣。基督教要求新的发展方向、 新的传统和新的结构。我们教会的事工架构也不应僵化,以致没有空间接受圣灵新的感动、新的方法和意念。我们也须谨慎,免得我们的心变得刚硬,不能接受耶稣 带给我们的新思想。我们要保持柔软的心,使我们能接受耶稣那改变生命的资讯。

圣经路加福音十六章三十至三一节的解释
神蹟的发生不足以让人信主,真实的信靠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罪,并且相信只有耶稣可以赦免,人才可以得救。神蹟是神能力的表现,耶稣也并不想让人因为神蹟而跟随他。吸引人到上帝面前来的是生命。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道路是说方向,真理是说内容,生命才是本质。人能够了解上帝,难道《圣经》还不够吗?只是人不愿意区追求,以神蹟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作为不相信上帝的借口。
因为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19-20】
路加福音21章1-4节经文解释
《路加福音》二十一章1~4节
一、经文:
1节:“耶稣抬头观看,见财主把捐项投在库里。”
2节:“又见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
3~4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二、解释:
1节:犹太人有“十 一制”规定,就是把当月或当年的收成所得的十分之一献给上帝,以表示感恩称谢。按照规定,人们都来排队捐献;其中有一个财主,捐了不少。
2节:世上还是穷人多,耶稣看见一个穷寡妇,身上只有两个小钱,但是却毫不犹豫地投在库里。
3~4节:其实我们知道,凡是来捐献的,都是带着一颗诚心,然而其中意义却有所不同,财主和富人,捐得多是因为他们有很多,但是,这位寡妇穷的只有两个小钱,可是他却是出于爱上帝,并没有考虑回去吃喝什么,全都捐上了,毫无保留。对比之下,穷寡妇的信心更大,爱心更大。
圣经路加福音七章36节五十节的讲章
与耶稣相遇的人《路加福音》七章36-50节-路加福音讲章-基督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