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修辞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唐代杜甫《赠花卿》全文翻译赏析)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唐代杜甫《赠花卿》全文翻译赏析)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他们的说法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絃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著的抽像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絃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好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