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有什么[急]
孟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有什么[急]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
为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提供了可能;为用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人的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主张人生来都是善良的,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他系统阐述了“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这一理论以经济和谐为基础,以道德和谐为核心,以上下和谐为主干,以善政善教为两翼。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心。
他赞扬禹稷的救世精神,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他认为,生命与义,都是人所珍贵的,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
他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他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孟子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则;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孟子的思想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得到广泛传播,由于地理与政治的原因,《孟子》一书首先同其他儒家经典一起传入了高丽、日本、越南等国。
孟子的思想学说在西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就把《孟子》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
随后,《孟子》又相继被译为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诸国刊行。
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
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
面对西方现代化后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许多西方学者对孟子的思想学说特别是道德心性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从中找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办法。
孟子是邹城市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孟子》一书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孟子不仅属于邹城、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
1、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猪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猪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
”又说:尧荐舜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
![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有什么[急]](http://img.zhputi.com/uploads/510d/510de814aaa4f17e7b51d5a2fb25d3f332430.jpg)
于是舜就作了天子。
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结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
”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是播其恶于众也。
”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作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
”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称赞周初古公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8、孟子反对不义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9、孟子仁政学说的进步意义: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产生,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意义。
10、孟子仁政学说的局限性:
孟子的思想,存在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他的仁政学说就常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
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
希望对您的论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