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历史现代化与传统

火烧 2022-11-14 00:58:53 1081
历史现代化与传统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由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

历史现代化与传统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由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

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

我相信,人类的“后现代化”,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唱主角的时代。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历史现代化与传统

2.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

(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

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一个国家走向。

3.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我们国家的文化情况 先说一下现在的情况,现在是全民学英语的时代,虽然我们学会了一门语言,但是学习的同时,外国的文化也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像现在的中国小孩子英语说得很棒,但可能背不出几首古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幼年时期就被欧美文化代替了,以后我门何谈继承传统文化.在法国他们的城市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建筑,他们以这个为荣,我们国家的大城市以高楼大厦为荣,但是那些高楼和林立的工厂有蕴含文化吗?我们有炫耀的资本吗?我们大城市几乎遍布肯德基吧,但在日本,这种外国的快餐店就很少,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我不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但起码要把自己的文化了解掌握吧.今天的中国如一列巨大的快速奔驰的火车,但这个火车的制作很粗糙,材质良莠不齐,所以它边奔跑,边掉零件,边换零件,边维护,一边还得继续快速运行.中国前几年老是有学校塌下来.后来学校不塌了;又常有大桥垮塌.后来大桥不塌了;又总有煤矿垮塌.最近又是校车出事故的问题.又如干部队伍的腐败问题.今天大量干部出现腐败的原因,是很多的干部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钱.对金钱的诱惑没有免疫力.像老一辈革命家,抛弃家产,投身革命,真正是视钱财如粪土.他们会不会贪污呢?产之后进入政界,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金钱迷惑.这些不断的垮塌和贪污现象,就是我们整个火车上制作最粗糙的零部件,无法适应列车的快速运动的负荷而掉下去.这是我们必须制服的成本.但我们不能停下来修理.我们得一边开着车,一边把掉下的零件拣起来,再装上去.一直要把所有的零件边开边换过来,直到换成一辆材质优良,运行平稳的列车.而我们坐着的这一路,一定是不太舒服的.但我们又无法不快.因为我们之前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我们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就像这个快速行驶的火车,而那些破烂的零件恰好是我们不太高的公民素质,我自己认为啊,那些我国古老的传统的文化就是火车的精良的零件,只有我们这些公民把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重新拾起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才能快速稳定的发展.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抵制外来的文化,闭门造车.在清朝有过教训,闭关锁国肯定是不行滴.毕竟欧美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他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这辆社会主义火车更好的跑下去.(二)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发展社会主义1.最大限度的利用老祖宗的理论拿来发展今天的经济.要调整我们的“义利”观.要对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宏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道德中的精华.今天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要好人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能人.等我们做了能人之后.就象彼尔.盖茨.我们要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我们好象感觉到老祖宗的道德标准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却不知道今天怎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适时的,有效的.于是我们的道德就失去了准星.我们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变由此而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原有的五德依然是很有效,今天还要强化.2.但同时要在这基础上予以发展,新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自信、自律 、敬业、合作、宽容,原有的五德加上新增加的五德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标准.自信—过去我们讲了太多的谦虚.谦虚依然需要.但现代社会,面对竞争,还必须学会拥有自信.相信你能你就无所不能.- 敬业——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古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讲究效率,所以敬业不是很重要.但在工业社会,在现代社会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工作者是美丽的”,但前提是热爱这份工作.没有热爱,工作就变成了劳役.,其实敬业也是今天许许多多的人事业之所以成功的秘诀.自律—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诱惑,生活中有太多的陷阱.如果不能自律,不能管好自己,很难有所成就.爱惜衣服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小的时候起.合作—这是我们今天太需要培养的品质.传统文化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古代社会的特征.今天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他人单独生活,也无法靠个人力量单独获得成功.不学会合作就不可能成功.宽容—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丰富而多元,宽容也就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特质.吸收各种不同信息,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共事,没有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就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总之,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我懂得,当前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了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我们一定不要忘了继承和发展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文化.同时在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时,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自己的国情加以利用,以实现我国的快速发展.。

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由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

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

我相信,人类的“后现代化”,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唱主角的时代。

5.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实质 md曾经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本文所谈的传统文化,就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话,那么,“现代化”则指的是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基础,即新的生产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既然“现代化”是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那么,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显然,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产生于古代的经济基础。

从这一方面说 ,它与现代化没有关系。因为它不是近现代的生产方式(新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往往能够长时期存在下来,并对后世产生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上层建筑(古代的意识形态)对近现代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的影响作用。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实质。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鉴别。

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现代新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其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例如:荀子曾提出过“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认为人们可以积极地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来为人类造福。

这种人定胜天思想,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2、政治主张。

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政治主张,总的说来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其中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有好的制度和安定的社会秩序,否则,什么事也办不成。孟子提出的轻役薄赋、选贤任能、重视教育等主张,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3、经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重视发展生产。贾谊认为,积贮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社会安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并成功地运用了其中的经营管理之道。 4、道德修养。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道德修养方面的精神财富,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勤劳节俭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观等等。这些精神,今天不仅需要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二)消极影响。 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植根于旧时的经济基础,必然具有它的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 1、政治方面。

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时间长,封建专制主义流毒和影响还长期存在着。dp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在政治生活中,官僚主义作风、个人说了算的一言堂作风、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家长制作风等表现,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极为不利的。 2、经济方面。

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生产方式,以及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不仅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我国古代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其结果只能是巩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传统的小农观念和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思想方面。

传统思想观念中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保守的消极因素。例如天命观和神权思想,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宣扬,形成一种“听天由命”的迷信,并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头脑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三、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有利于建立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新文化。 (一) 对传统文化合理扬弃。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二)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文化多样性一直统一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勇气,实施“拿来主义”,试图发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使所有有利于现代化的东西为我所用,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保持活力,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和学习国外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现代化的实现基。

6.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7.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实质 md曾经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本文所谈的传统文化,就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话,那么,“现代化”则指的是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基础,即新的生产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既然“现代化”是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那么,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显然,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产生于古代的经济基础。

从这一方面说 ,它与现代化没有关系。因为它不是近现代的生产方式(新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往往能够长时期存在下来,并对后世产生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是研究古代的上层建筑(古代的意识形态)对近现代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的影响作用。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实质。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鉴别。

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现代新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其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例如:荀子曾提出过“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认为人们可以积极地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来为人类造福。

这种人定胜天思想,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2、政治主张。

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政治主张,总的说来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其中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有好的制度和安定的社会秩序,否则,什么事也办不成。孟子提出的轻役薄赋、选贤任能、重视教育等主张,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3、经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重视发展生产。贾谊认为,积贮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社会安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并成功地运用了其中的经营管理之道。 4、道德修养。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道德修养方面的精神财富,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勤劳节俭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观等等。这些精神,今天不仅需要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二)消极影响。 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植根于旧时的经济基础,必然具有它的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 1、政治方面。

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时间长,封建专制主义流毒和影响还长期存在着。dp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在政治生活中,官僚主义作风、个人说了算的一言堂作风、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家长制作风等表现,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极为不利的。 2、经济方面。

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生产方式,以及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不仅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我国古代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其结果只能是巩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传统的小农观念和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思想方面。

传统思想观念中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保守的消极因素。例如天命观和神权思想,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宣扬,形成一种“听天由命”的迷信,并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头脑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三、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有利于建立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新文化。 (一) 对传统文化合理扬弃。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二)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文化多样性一直统一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勇气,实施“拿来主义”,试图发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使所有有利于现代化的东西为我所用,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保持活力,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和学习国外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现代化的实现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