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玄奘西行用了多少年 历史玄奘的法号是?

火烧 2022-07-10 19:20:40 1072
历史玄奘的法号是? 唐僧的法名 法名玄奘 唐僧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在《西游记》中虚构的去西天取经的领头使者。小说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金蝉子,金蝉子投胎转世,作了状元陈光蕊之

历史玄奘的法号是?  

唐僧的法名

法名玄奘 唐僧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在《西游记》中虚构的去西天取经的领头使者。

小说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金蝉子,金蝉子投胎转世,作了状元陈光蕊之子。唐太宗开科举选拔人才,海州陈光蕊得中状元,被丞相之女殷温娇抛绣球打中,成为其夫,但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贼人谋害。

殷温娇产下一子,抛流江中,被金山寺法明和尚所救,取名叫江流,俗姓陈,因父母遇难,自幼出家,取经初始由唐太宗赐姓“唐”,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游记》中描写唐僧不懂人情世故,一心慈悲为怀,是一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

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修成正果,功德圆满而成佛,最后如来佛(小说中佛法最高领袖,号西天佛祖,而佛教现实中最高权威佛祖是释迦牟尼,「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

佛教创始人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成为佛祖,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其他称号有佛陀、世尊、释尊等)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佛界排名第四十七位。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早在唐代的时候,楚州地区有个文东塔,供奉旃(zhān,本义是赤色的曲柄旗)檀(tán)佛。

吴承恩认为,旃檀佛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佛,于是在创作西游记时,最后运用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确定唐僧的佛家封号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 史书记载,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法名叫玄奘,唐太宗赐法号三藏法师,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

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即公元602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父母早丧,跟随二哥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玄奘自幼聪明异常,有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家族和哥哥的影响下,8岁多就开始诵读佛经,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广泛研究各种学问的兴趣。除佛学外,他对儒家经典也颇有研究。

当时洛阳有许多讲经场所,其中有不少对于佛学研究有很高造诣的大德高僧。哥哥陈素很关心弟弟的学业,经常把玄奘带到洛阳前去听高僧们讲经。

久而久之,玄奘遂萌发了出家为僧的想法。恰在此时,隋王朝要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

报名的人有好几百,但在玄奘的努力下,大理卿郑善果破格录取了年仅13岁但悟性极高的玄奘。中国和世界佛教史、地理探险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后来他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但多年来他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佛教圣地印度求法。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

他长途跋涉五万余里,646年即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回到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

646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

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648年,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的功德,亲自撰写了长达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由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刻在碑石上。

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

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652年),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年)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宫(现在陕西铜川焦坪煤矿),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

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

“三藏”的法号是唐太宗起的吗

按史书记载,玄奘法师的尊称“三藏”,并非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赐,而是他在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内得到的这一尊称。

寺院主持是年已100多岁的戒贤法师。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后,受到了戒贤法师的盛情款待。

当时在天竺也有三藏之说,但只有懂得50部经、律、论的人才能配得上三藏的称号。在那烂陀寺内,能解经论20部的有1000余人,能解30部的有500余人,能解50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10人,也就是说在玄奘到来之前,那烂陀寺内能达到三藏尊称的只有9人,按照当时的规定,寺内必须要有10名三藏法师,但苦苦等待了多年也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第十人,当玄奘法师在寺内研习佛学后,才补上了这个空缺,正式成为了一名三藏法师。

所以说,三藏的称 谓并非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赐,而是玄奘在天竺参修佛法时所得。

历史上的唐三藏俗名是什么

唐僧,俗名陈褂,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称。

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13岁(或说11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和尚。

时值隋末农民战争,中原是战场。他避难西入长安,为求师学习佛法,经汉川到达成都。

学习几年,不满足,又出川到荆州,北上相州,至赵州,返回长安。这时唐朝初建,社会还不稳定。

玄奘东西南北地奔波,相当辛苦,表现出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他日后去印度取经磨练意志的初步偿试,也可以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四处学佛法,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

他想寻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师,寻求经典,于是决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学。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禁止人民私自出关。

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

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倒毙了。

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宏愿是罕见的,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玄奘买得一匹去过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马,新收徒弟石盘陀陪同,于夜间上路。

慧琳、道整二人不堪远行,遂回凉州。如此艰难的行进使玄奘进一步下定了西行的决心:不到印度,终不东归,纵然客死于半道,也决不悔恨。

半夜,他们偷渡玉门关成功。刚事休息,只见石盘陀持刀向他走来,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条,不愿同行,玄奘只好任他离去,孤身一人前进。

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黄沙之外,人、兽的骨骸便是生灵的行迹。顺着走,有时像在前面有大队人马在行动,其实这是在孤寂与恐怖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幻觉。

行进到玉门关外的第一个哨口,等到夜间偷渡,还是被守卫发现,差点被箭射中。校尉王详同情他,因他不愿东返,劝他到敦煌修行,玄奘还是表示宁可受刑,也不停留。

王详只得让他过了哨卡,并告诉他要往第四个哨口,那里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依言出发,过了第四哨,再前进是800里莫贺延碛,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所谓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地方。

玄奘只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经》,鼓励自己。走了100多里地,迷失了道路,见到水,牵马饮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里,路上用的东西都丢失了,又不知道向哪里走,于是只得重返。

他边走边想,先前发过誓,不到印度不回头,今天怎么了,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宁可朝西走着死了,也不应该回去,想到这里,劲头来了,便改变方向,继续西进。今天说起玄奘继续西行是很轻松的一件事,当日他在路途上,白天黄沙飞扬,如同下雨,晚上看见人兽骨骸发出的磷火,闪闪烁烁,阴森可怕。

最严重的是走了5个白天,4个夜晚,还没有见到水,干渴难以忍受。到第五个夜间,没有一点力气了,便躺倒在黄沙上。

半夜忽然刮起风来,令人清醒,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马忽然不按路行走,拉也拉不动,原来它发现了水草。

饮饱吃足,休息了一天,然后又出发。走了两天,出了流沙,到达伊吾,随后到高昌。

可以说这是玄奘取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经过这番磨练,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坚定了。高昌王热情款待了玄奘,崇拜他,希望他留下传播佛教。

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经,于是他婉言谢绝。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还是不同意留下。

高昌王以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绝食来回答,三天滴水不沾。

国王深为他的精神感动,遂放他西行,还给他剃度4个徒弟,30匹马,25个侠役,并写了24封公文,给玄奘西行将要经过的各个地区的行政首脑,请求关照。高昌王的礼遇,是玄奘以前没有经过的,此后上路,在物质条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

玄奘至层支国,因大雪封路,停留了两个月。走到葱岭北边的竣山,终年不化的积雪,使玄奘一行行走艰难,晚上就卧在冰上休息。

这样又经过7天才走下山。同伴死了三四成,牛马死之更多。

到了康国,由于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烧玄奘的两个徒弟,幸而国王制止,玄奘等才平安通过。到缚喝国,玄奘留住一个多月,学习佛教经书。

以后他不顾旅途疲劳,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顿读经,并与当地佛学大师辩难。玄奘有时遇到强盗,衣服资财全被掠夺,同行者悲哀哭泣,他劝慰众人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损失的衣物算什么,鼓励徒众,继续前进。

一次,在恒河,强盗认为玄奘体貌魁伟,适合祭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绑上祭坛,即将行凶。玄奘毫不畏惧,镇静地默念佛经。

谁知这时狂风骤起,吹断树枝,暴徒以为老天责怪他们作孽,慌忙向玄奘表示歉意,他这才躲过一场灾难。一道道难关过后,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学习了各种佛学经典,出席了戒日王主办的全印度佛旨辩论会,玄奘为论坛主人。

由于他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威望,竟没有人敢向他发难;有人想暗杀他,但阴谋没有得逞。玄奘求学的目的达到了,便带着佛经取道回国。

在渡信度河时,遇到风浪,50来夹经书落水,玄。

唐僧 俗家姓唐僧,俗家姓陈,法号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时

唐 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

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

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

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

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

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

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

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

历史上玄奘西行用了多少年 历史玄奘的法号是?

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

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

会后归国。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

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

唐僧的号、法号、俗姓是什么,

号三藏,法号玄奘,俗姓陈,小名江流儿。

角色背景:

提起《西游记》里的唐僧,可谓是家喻户晓。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扩展资料:

角色形象: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虽然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的思想。

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的原因,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在书中唐僧是一个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 有怕死的一面,又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孙悟空大开杀戒的时候会严厉呵斥。他是一个内心信仰坚定、心怀善良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江流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