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玉环的历史功绩 唐朝杨玉环历史

火烧 2021-05-03 23:47:19 1123
唐朝杨玉环历史 一、关于唐朝杨贵妃的历史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 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

唐朝杨玉环历史  

一、关于唐朝杨贵妃的历史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

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十分恩爱。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 ,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天宝五载七月,由于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

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士只得又把她召回来。 天宝九年,杨贵妃又一次被遣送回了娘家。

杨贵妃这次被送回家,是玄宗使用杀鸡给猴看的策略,就是要灭灭杨氏家族的威风。 这一招果真很灵,杨家人慌了神,可又不好出面求情,杨贵妃更是终日以泪洗面。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

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后杨贵妃被处死。 扩展资料: 杨贵妃之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 唐玄宗领着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仓皇出逃,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杀掉了他。 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玄宗听见外面的喧哗之声,就问是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

玄宗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玄宗又让高力士去问话,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

玄宗说:“这件事由我自行处置。”然后进入驿站,拄着拐杖侧首而立。

过了一会儿,京兆司录参军韦谔上前说道:“现在众怒难犯,形势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间,希望陛下赶快作出决断”。 说着不断地跪下叩头,以至血流满面。

玄宗说:“杨贵妃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宫中,不与外人交结,怎么能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说:“杨贵妃确实是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虑一下,将士安宁陛下就会安全”。

玄宗这才命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她。然后把尸体抬到驿站的庭中,召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看。

陈玄礼等人脱去甲胄,叩头谢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环。

二、杨贵妃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719 - 756)唐玄宗贵妃。

小字玉环,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

初为玄宗子寿王妃,后人宫得宠于玄宗。通晓音律,能歌善舞。

天宝四载(745年),受封为贵妃,家人由此显贵。堂兄杨国忠官至宰相,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成为后来文学艺术中的重要题材之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他们的爱情,抒发自己的感想,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文学艺术精品。

败坏朝政。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

次年攻陷憧关,玄宗携她出逃,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又迫使玄宗将她缢死。

三、大唐杨贵妃真实历史是怎么死

天宝十四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

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四、请问谁知道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历史

第一场 定情册封 唐玄宗李隆基,文治武功,精通音律。

在位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且喜塞外风清万里,民间粟贱三钱,太平世界,胜于贞观之年。便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每日笙歌宴乐,快慰平生。

在宫廷宴乐中,他发现跳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非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艺术禀赋极高,便将她纳为贵妃。 第二场 安杨交恶 杨玉环的义兄杨国忠也受到重用,逐步进爵至左相之位,他善于理财,可是也贪污受贿。

野心家安禄山在右相李林甫去世后企图取而代之,遭到杨国忠的阻拦,二人交恶,互相攻奸。 第三场 华清池赐浴 李隆基从此不早朝,与杨玉环日日游宴。

春暖花开,他们到骊山踏青。唐明皇在华清池赐浴,以此地特有的温泉水,洗尽杨玉环的民间凝脂,使之具有贵族气息。

第四场 安禄山认干娘 杨玉环与李隆基常在宫中探究音律,鸾凤和鸣。他俩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也就是演艺班子里去演习。

梨园里长满梨树,梨花盛开。梨园弟子为皇帝和贵妃表演各种舞蹈和参军戏、角抵戏。

说笑话的丑角演员常有讽谏之言。唐明皇杨贵妃不在乎礼仪。

原来杨玉环出身教坊,也有梨园生涯,她为自己遇到唐明皇这样的知音深感幸运,也为唐明皇开创梨园、发展艺术的业绩所折服。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

安禄山学过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杨贵妃玩得高兴时赶到梨园,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赢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睐和赞叹。安禄山抓住贵妃口中的一个赞词,不失时机地认杨玉环为干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杨玉环被动地认了这个义子。

第五场 贵妃醉酒 唐明皇有三宫六院,偶尔也去别的妃子处。此日杨玉环与唐明皇约好在百花亭饮宴,谁知唐明皇中途驾转西宫梅妃处,杨玉环只得一人在百花亭独饮,酩酊大醉,趁醉发泄苦闷和不满。

他在太监的启发下,割下一缕青丝,托高力士捎给唐明皇,以表心迹。 第六场 长生殿 唐明皇收到杨贵妃的青丝,特地去探望贵妃。

时值七月初七,杨玉环到长生殿对月乞巧,以双手在金盆中捧月,并倾诉她对唐明皇的思念,对纯洁和永恒爱情的追求。唐明皇赶到长生殿,在杨玉环身后听闻,大为感动。

于是二人重归于好,对天盟誓。适逢岭南新鲜荔枝送到,杨玉环更加笑逐颜开。

唐明皇在荔枝宴上击羯鼓,为杨玉环表演自己的绝活。杨玉环也以自己新创的盘舞回报。

谁知乐极生悲,探马来报,被封为渔阳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大兵正向长安进犯。荔枝宴大杀风景,慌乱不堪。

第七场 马嵬坡 唐明皇被迫在御林军的护卫下,携杨贵妃逃离长安,南下西蜀,途中驻扎马嵬驿。御林军统领陈元礼诛杀了杨国忠,于是发生了唐明皇、杨贵妃和陈元礼之间的争论。

次日六军不发,狂呼要杀杨贵妃。唐明皇与陈元礼紧急磋商,就战乱的责任问题,坚决为杨贵妃辩护,并要以身抵挡欲闯贵妃营帐的军士,这一切,都让杨玉环看见了。

在陈元礼实在控制不住局面、危及皇帝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杨玉环挺身而出,甘受白绫,做安史之乱的替罪羊。她与唐明皇诀别,唯一的要求是把她葬在梨树之下。

她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御林军继续前进。 第八场 迎像哭像 数年之后,安史之乱平息,但唐朝从此由盛而衰,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李隆基下野,立太子为皇。失去皇帝的权力后,人性在他身上复归,爱情变得更加贞洁起来。

他日夜思念杨玉环,检讨荒淫误国以及往日种种过失,浩叹人生不能两全。他以神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追寻杨玉环的幽灵而不可得,遂请来杨贵妃的画像作祭。

他老泪纵横,昏然谁去------恍惚间,到了月宫,去叩杨玉环的门环。 第九场 仙境续缘 杨玉环宛如嫦娥,盛装来迎。

二人在天上,永续人间之缘。

五、历史上杨贵妃的一生简介(真实的)

[编辑本段]唐太宗杨贵妃 杨贵妃(?—?)唐太宗四妃之一,生赵王福,永徽年封赵国太妃,归葬昭陵。

新旧唐书言:“杨妃生福”,故称杨妃。因太宗诸子母另写杨妃生吴王恪、蜀王愔,故李福母又被后人区分称小杨妃,但这种区分合理性有待考证,因为《旧唐书》没有区分大小。杨妃于贞观十年(636年)生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王,杨贵妃之所生也。”可知杨妃的封号最终是贵妃。依唐制,贵、淑、德、贤四妃,各一人。然而终贞观一朝,韦贵妃于贞观元年四月册封(墓碑)行事未见有过失,也无或降、或改封、甚至被废去封号的记载,而李福墓志未提及孝悌哭母丧的行为,所以目前,小杨妃的贵妃封号是否追封,有待资料进一步的发掘。

关于杨贵妃的来历,因为太宗后来把李福出继给了李建成,所以有人猜测杨氏是李建成的妻妾,情况类似于太宗把与巢王妃所生的儿子出继给李元吉。听来不无道理,但现在根据杨氏的封号来分析,这种猜测就不合理了。如果杨氏是李建成的妻妾,她的身份就和巢王妃一样敏感,也只会是终其一生没有任何封号了。

杨贵妃薨后同样陪葬昭陵,但是目前墓葬尚未确定,墓葬情况不知。另有《赵国杨太妃碑》,记录于宋代《京兆金石录》和《宝刻类编》中,只记录了相关描述,碑文未记,立碑时间不明,李俨撰,畅整书,碑已佚。有待墓志出土后我们才能真正清楚地了解她的生平,从某种意义上这位杨妃可称为唐朝第一位“杨贵妃”。

【相关史料】

《旧唐书 列传第二十六》

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杨妃生吴王恪、蜀王愔,阴妃生庶人祐,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韦妃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杨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蒋王恽,后宫生楚王宽、代王简。

《新唐书 列传第五》

太宗子

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承乾,又生第四子泰、高宗皇帝,后宫生宽,杨妃生恪,又生第六子愔,阴妃生祐,王氏生恽,燕妃生贞,又生第十一子嚣,韦妃生慎,后宫生简,杨妃生福,杨氏生明。

《唐会要 卷二十》

永徽六年正月一日。亲谒昭陵。文武百官。宗室子孙并陪位。上降辇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踊。礼毕。又改服。奉谒寝宫。其崇圣宫妃嫔。大长公主以下。及越赵纪三国太妃等。先于神座左右侍列。如平生。上入寝。哭踊。绝于地。进至东阶。西面再拜。号恸久之。乃进太牢之馔。加珍羞具品。引太尉无忌。司空绩。越王贞。赵王福。曹王明。及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并入执爵进俎。上至神座前。拜哭奠馔。阅先帝先后衣服。拜辞讫。行哭出寝北门。乃御小辇还宫。

《唐会要 卷二十一》

昭陵陪葬名氏。

越国太妃燕氏(燕德妃)。赵国太妃杨氏(杨妃)。纪国太妃韦氏(韦珪)。贤妃郑氏。才人徐氏(徐惠)。郑国夫人。彭城郡夫人。

杨玉环的历史功绩 唐朝杨玉环历史

六、杨玉环与唐朝兴衰

杨贵妃备受宠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获授官制或赏赐: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堂兄杨国忠为人好赌,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上更加腐败。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使朝野均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怨恨。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随驾禁军将校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杨玉环,无奈禁军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接受高力士的劝言后,唐玄宗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杨贵妃。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38岁,而杨国忠则死于乱兵刀刃之下。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未寻得。

七、唐朝杨玉环的结局是什么

下落之谜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下落何处

⒈ 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

⒉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

以上均出自百度百科://baike.baidu/view/20851.?fr=ala0_1_1

八、杨贵妃历史资料

中文名:杨玉环别名:杨贵妃籍贯:中国山西永济性别:女国籍:中国出生年月:公元719年去世年月:公元756年所处时代:唐代成就:通宵音律,能歌善舞。

重要事件: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

身材:丰腴 性感其他信息: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杨贵妃故乡

杨贵妃故乡有三个说法,一说广西容县,一说陕西华阴,还有一说山西蒲州。据元、清版本《容县志》

记载:“世传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杨妃井,久已湮塞,乡人为立杨妃庙焉。”这就是杨妃庙的由来,它曾被摧毁,只余下一个遗址,后来又多次得到修复,而来访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杨贵妃是不是容县人,历来就是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记录了杨玉环传奇的一生。碑文是与杨贵妃同生长在唐朝天宝年间(约公元734年-755年)的四门助教(四门指四门大学,是唐朝最高学府太学的组成部分,四门助教相当于今天北京大学的教授)许子真撰写的,曾经立于容城东一百二十步,并收录于皇家编写的《永乐大典》、《全唐文》等史书。《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记载有“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这是当前史学家能够找到的最贴近杨玉环时代的人所写的官方文章了。因为唐朝的容州是岭南的大州,管辖包括今天原越南、海南、广东一部分在内的十四个州六十多个县。而今天的容县在当时称为“普宁县”,所以这个碑名叫“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尽管关于杨贵妃的生地全国有多种版本,但最能让人信服的目前还是这个《全唐文》里的杨妃碑记。此外,杨贵妃的一个食性爱好——好食荔枝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去家乡千里万里仍想着“八百里加急”送来荔枝,这自然是小时候就养成的嗜好了。而在当时的气候环境,四川和西安显然是不可能长有荔枝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